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岷江神工 > 第1429章 石刻同心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珠江口的晨雾带着海腥气散开时,张叙舟的战靴正踩在片新露出的滩涂。护江战情仪的屏幕泛着柔和的光, 点护江力的数值稳定得像深扎海底的桩基,六大维度的能量流在动态分流符的调控下,化作六条彩带在海面上蜿蜒,最终汇入同一个金色漩涡 —— 那是三江能量与湄公河、亚马逊流域能量并网后的具象化,漩涡中心的转速,与全球潮汐的平均周期完全同步。

“红潮褪色区达到 78% 了。” 苏星潼的银簪悬在滩涂裂缝上方,簪头碎钻折射的光纹里,能看见细小的绿色能量流正顺着地脉纹路扩散。护江 App 的实时地图上,珠江口已被大片绿色覆盖,只剩下伶仃洋附近还有小块红色残留。善念值稳稳停在 8.55 亿,弹幕里满是渔民们上传的 “今日渔获”,每条视频里的鱼都泛着健康的银光,再没有之前的赤潮斑纹。

张叙舟蹲下身,指尖捻起块带着水痕的青石。石头表面的青苔在能量流作用下正成片脱落,露出底下模糊的刻痕。这是今早退潮时新发现的礁石群,青铜神雀盘旋时,雀喙的红光总在这块青石上空停留 —— 就像二十年前在陕北水渠工地,老表总说 “有青苔的石头底下有水脉”,当时他不信,直到那石头被撬开,果然涌出股清泉。

“这纹路……” 苏星潼的银簪突然刺入青石旁的沙堆。簪头投射的光纹将刻痕放大,那些看似杂乱的线条,竟组成了幅微型的水利图:三条主线像长江、黄河、珠江,无数支线汇入其中,最终流向一片被标注为 “海” 的区域。更惊人的是,图旁刻着的小字,与银簪在三星堆解读的古蜀文属同一体系。

战情仪的翻译功能自动启动。当 “江不分南北,海不择东西,护之者同心而已” 的字样在屏幕上浮现时,张叙舟的掌心印记突然发烫。二十年前老表递来 50 块钱时的汗味、青铜神雀尾羽的金光、此刻滩涂的腥气,在这一刻奇妙地融合 —— 原来跨越千年的守护者,说的竟是同一句话。

“是宋代的石刻!” 陈工拄着拐杖赶来,老人颤抖着抚摸青石边缘,“我在地方志里见过记载,南宋嘉定年间,有位姓赵的水利专家在珠江口留下过治水碑,后来被潮水淹没了……” 他突然顿住,从怀里掏出本泛黄的线装书,翻开其中一页,“你看这拓片,和这石刻的笔迹一模一样!”

书页上的拓片文字,与战情仪翻译的内容分毫不差。更惊人的是,拓片右下角的印章刻着 “守江赵氏”,与张叙舟在沉箱里发现的 “赵守江家族护江记录” 上的印章完全吻合。苏星潼的银簪突然腾空,在青石上方拼出赵守江家族的谱系图,那位宋代水利专家,正是家族第七代传人。

“赵山河的祖上,是护江人?” 张叙舟的瞳孔骤然收缩。战情仪自动调出赵山河的基因序列与石刻旁的生物痕迹对比,相似度高达 92%。青铜神雀的雀喙突然啄向石刻的 “心” 字,字痕里渗出淡红色的液珠,在阳光下凝成颗血珠 —— 与赵守江家族传承的护江印泥成分完全一致。

护江力的数值在

点微微震颤,六大维度的能量流突然加速旋转。银簪投射的谱系图上,赵守江家族的脉络与赵山河的分支像两条缠绕的蛇,在宋代那个节点开始分道扬镳 —— 一条走向守护,一条走向毁灭。林教授的团队传来数据:石刻的能量波动与三星堆神树的 “同心符” 完全共振,证实 “守江赵氏” 确实掌握着跨维度协同的古老智慧。

善念值的曲线在此刻泛起涟漪。8.55 亿的数值旁跳出 “+100 万”,护江 App 的 #千年守护# 话题阅读量突破 35 亿。有网友发现,石刻的 “海” 字区域,竟刻着幅简化的世界地图,印度洋与太平洋的交界处,标着个与红海古灯塔奠基石相同的三角形印记。

“这是能量流图谱!” 苏星潼的银簪在地图上划出金色弧线。那道弧线从珠江口出发,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最终抵达红海,与高层章纲标注的 “跨洋协同路线” 完美重合。弧线旁的小字显示,宋代赵氏就已发现 “洋流能量可以跨洋传导”,比现代科学早了八百年。

张叙舟的搪瓷杯突然与石刻产生共振。杯底的 “海纳百川” 刻字透过杯身亮起,与石刻的 “同心” 二字形成呼应。二十年前在陕北水渠旁,老表用树枝在地上画的灌溉图突然与眼前的能量流图谱重叠 —— 当时老表说 “水走的路,从来不分你我”,此刻才懂,所谓跨洋协同,早在千年前就被先民参透,不过是 “让能量像江河归海般自然流动”。

青铜神雀突然发出清越的鸣叫。它的尾羽在晨雾中展开,十二根尾羽分别对应全球十二处古水利遗址,每处遗址的能量频率都与眼前的石刻吻合。当雀喙指向红海方向时,战情仪的屏幕上弹出新提示:“跨洲能量调和功能激活,可锁定 3 个大洲的地脉节点,协同精度达 98%”。

滩涂远处突然传来渔民的欢呼。一群白鹭正衔着红潮消退后新生的海草,在滩涂上拼出个巨大的 “心” 字,与石刻上的字迹形成完美的映照。护江 App 的直播画面里,世界各地的网友开始上传本地的古水利遗迹:埃及的阿斯旺大坝、罗马的引水渠、印度的 stepwell(阶梯井),每个遗迹的能量波动图谱,都与珠江口的石刻存在 70% 以上的相似度。

“赵山河走反了路。” 陈工的拐杖在石刻旁轻轻敲击,“他以为掌握了能量传导的技术,却丢了‘同心’的根本。” 老人指着 “护之者同心而已” 的刻字,“你看这‘心’字少了一点,古人早就知道,守护之心永远填不满,得代代相传地补下去。”

张叙舟的战情仪突然收到条加密信息。是石髓先生发来的,只有一张图片:红海古灯塔的奠基石上,同样刻着 “同心” 二字,旁边的纪年显示,与珠江口石刻属同一时期。图片下方附了行小字:“赵氏分野,皆因一念;跨洋协同,终要归心”。

护江力

点的光芒里,张叙舟突然明白青铜神雀的真正使命。它不仅是能量调和的工具,更是串起千年守护记忆的线索 —— 从宋代赵氏的石刻,到赵守江家族的传承,再到此刻全球网友的同心协力,那些看似分散的光点,终在 “守护” 这个核心下汇成星河。

正午的阳光刺破云层时,珠江口的红潮褪色区已扩大至 82%。露出的滩涂上,新生的红树林幼苗正顶着露珠生长,根系缠绕的能量流里,能看见宋代石刻的纹路与现代协同符的光纹在共舞。苏星潼的银簪指向红海方向,簪头的碎钻拼出个跳动的能量节点,旁边标注着 “倒计时 72 小时”。

张叙舟将那块青石的拓片折好放进怀里,拓片上的 “同心” 二字与战情仪的护江力数值重叠。他知道, 点不是终点,就像石刻上的 “心” 字永远少一点,这场跨越千年的守护,需要更多人来补全。青铜神雀突然冲天而起,尾羽划出的金色轨迹,在天空中写下 “红海” 二字,像个庄严的邀请。

护江 App 的最后一条弹幕飘过屏幕:“从珠江到红海,我们的船正顺着祖先的航标走。” 善念值的数值在 8.55 亿的位置微微跳动,像颗正在加速的心脏,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跨洋协同,将掀起更汹涌的守护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