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陵宾馆灯火辉煌,流光溢彩。宾馆大厅内,一场由外交部牵头、为欢迎新到任的某盟国军事代表团而举行的盛大招待舞会正在举行。水晶吊灯将大厅映照得如同白昼,留声机播放着舒缓的爵士乐,空气中混合着香水、雪茄和食物的复杂气味。西装革履的政府官员、身着华丽旗袍的贵妇名媛、以及各国穿着笔挺军礼服或燕尾服的外交官、军事顾问们,手持酒杯,三五成群,低声谈笑,构成了一幅与城外艰苦战争似乎完全隔绝的浮华图景。楚云飞作为中央训练团的“明星学员”之一,也收到了请柬,不得不置身于这片喧嚣与奢华之中。
他穿着一身略显拘谨的藏青色将校礼服,独自站在靠近阳台的一根大理石柱旁,手中端着一杯几乎未动的香槟,目光淡然地扫视着眼前这片衣香鬓影。与晋西北战场的硝烟和泥土气息相比,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如此虚幻和不真实。他感到一种格格不入的疏离感,仿佛自己是误入另一个世界的旁观者。
然而,这种刻意的低调并未持续多久。他的身份——一位来自华北敌后、战功卓着且近期在训练团内声名鹊起的将领,本身就吸引了不少好奇的目光。很快,一位熟识的军政部高级参谋便领着两位外国军官走了过来。
“楚将军,打扰了。请允许我为您介绍,”参谋热情地介绍道,“这位是美国驻华大使馆陆军武官,詹姆斯·史密斯上校。这位是苏联驻华大使馆副武官,伊万·彼得罗夫中校。两位都对华北战事非常关心,很想听听您这位前线指挥官的真知灼见。”
楚云飞心中一动,面上却保持礼貌的微笑,与两位武官握手。史密斯上校身材高大,金发碧眼,举止带着美国军人特有的自信与直接。彼得罗夫中校则显得更为沉稳内敛,有着斯拉夫人特有的高大骨架和一双深邃而略带审视意味的眼睛。
“楚将军,久仰大名!”史密斯上校用略带口音的中文说道,语气热情,“听说您在山西把日本人搞得焦头烂额?你们的游击战术非常……有特色。” 他的话带着赞赏,但也有一丝西方军人对非正规战法的微妙审视。
“上校过奖了,保家卫国,军人本分。”楚云飞谦逊地回答,英语流利,这让史密斯略显惊讶。
“楚将军,”彼得罗夫中校的汉语更标准,但语调平稳,听不出太多情绪,“我们注意到,近期华北日军调动频繁,似乎有新的作战企图。以您在前线的经验判断,日军目前的战略重点和战斗力,与战争初期相比,发生了哪些显着变化?” 这个问题非常专业,直指核心。
楚云飞知道,这绝非简单的寒暄,而是外交场合下的情报试探和实力评估。他略一沉吟,决定抓住这个机会,不仅要回答问题,更要展现价值,传递信息。
“感谢中校的提问。”楚云飞神色从容,语气清晰而自信,“的确,日军的战略已发生根本性转变。战争初期,他们追求速胜,攻势凌厉,但后勤和兵力分散。现在,随着太平洋战事吃紧和我国军民持久抗战的消耗,其主力精锐多被抽调,在华兵力虽仍庞大,但质量下降,士气低落,更依赖伪军和坚固据点进行‘以战养战’的防御性扫荡,企图巩固占领区,掠夺资源以支撑其日益艰难的战争。”
他顿了顿,目光扫过两位武官,继续深入分析:“具体到战术层面,日军更加依赖其炮火优势和空中支援,但步兵突击的锐气已大不如前。相反,我军,包括敌后武装,在经过数年血战后,战术愈发灵活,尤其擅长利用地形、夜间作战和近距离突袭,弥补火力不足。日军看似控制着点和线,但其广大的面,特别是乡村和山区,已逐渐成为我们的天下。他们的交通线,更像是缠绕其脖颈的锁链,处处可能遭到致命一击。”
这番分析既有宏观战略判断,又有具体战术细节,听得史密斯和彼得罗夫频频点头,表情认真起来。
“楚将军认为,盟军在华反攻的关键在哪里?”史密斯追问道,这个问题更具战略高度。
楚云飞知道关键时刻到了,他必须展现超越战术层面的视野。“关键有三,”他伸出三根手指,“第一,制空权。彻底摧毁日军的空中力量和防空体系,不仅能直接支援地面战斗,更能极大削弱其士气和大规模机动能力。第二,装备。我军,尤其是敌后部队,亟需反坦克武器、爆破器材和可靠的通讯设备,以对抗日军据点和装甲单位。第三,也是最根本的,”他加重语气,“是政治和民心。必须让中国人民看到胜利的切实希望和战后重建的蓝图,才能彻底激发抗战力量。单纯的军事援助,若不能与政治上的革新和民生改善相结合,效果将大打折扣。”
他最后意味深长地补充道:“中国战场牵制了日军大量兵力,其战略价值毋庸置疑。但要想让这种牵制转化为对盟军全球反攻的最大助力,需要的不仅是武器,更是信任、合作和对中国军民艰苦抗战的深刻理解与尊重。”
这番言论,既肯定了盟军支援的重要性,也委婉指出了某些不足,更暗含了对战后中国地位的关切,格局宏大,立场鲜明。史密斯上校陷入沉思,而彼得罗夫中校深邃的目光中则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他们的谈话吸引了更多人的注意,包括一些中国官员和外国记者。楚云飞用中英文自如切换,回答着各种提问,从具体的战术细节到宏观的国际形势,其犀利的见解、沉稳的风度和流利的外语,令在场许多人刮目相看。他成功地将一个来自前线的、有思想、有担当的中国军人形象,立体地展现在国际舞台的一角。
舞会结束时,史密斯上校主动与楚云飞交换了联系方式,表示希望进一步交流。彼得罗夫中校也微微颔首致意。楚云飞知道,今晚的“交锋”,他不仅没有失分,反而为自已,也可能为背后所代表的某种力量,打开了一扇与外界沟通的微小却重要的窗户。
走出嘉陵宾馆,夜风微凉,吹散了些许舞厅内的奢靡之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