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穿越系列之楚云飞 > 第260章 文化抗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鹰嘴岩358团根据地在楚云飞的全力经营下,如同在巨石夹缝中顽强生长的藤蔓,虽艰难,却展现出勃勃生机。军事上,通过“阳奉阴违”拖延南调,通过秘密渠道获取物资,甚至与李云龙部进行着心照不宣的“贸易”,暂时稳住了阵脚。经济上,减租减息和生产自救运动缓解了粮荒,民心逐渐安定。然而,楚云飞深知,长期的战争消耗、艰苦的生活环境以及未来的不确定性,如同无形的蛀虫,时刻侵蚀着部队的士气和民众的信念。单纯的物质补给和军事压力,不足以支撑长久的斗争,必须有一种更深刻、更持久的力量,来凝聚人心,点燃希望。

这一日傍晚,夕阳的余晖将鹰嘴岩染上一层温暖的金色。团部所在的村庄打谷场上,没有像往常一样进行军事训练,而是聚集了数百名官兵和闻讯赶来的群众。场地中央,用门板和木桩临时搭起了一个简陋的舞台,上面挂着两盏明亮的汽灯(缴获的珍贵物资)。一场别开生面的晚会即将开始。这是楚云飞亲自提议、由团政治处和随营学校学员共同组织的“抗日宣传晚会”。

晚会开始前,楚云飞和方立功等人坐在前排。战士们以连排为单位,席地而坐,军容严整;乡亲们扶老携幼,围在四周,脸上带着好奇与期待。孩子们在人群中穿梭嬉戏,暂时忘却了战争的恐惧。

“团长,你看,”方立功指着忙碌的工作人员和兴致勃勃的官兵百姓,低声对楚云飞说,“大家的精神头都很足啊。这段时间虽然艰苦,但这类活动,确实能提振士气。”

楚云飞微微颔首,目光扫过全场,眼中流露出欣慰之色:“是啊,立功兄。刀枪弹药能杀敌,笔墨歌声也能诛心。我们要在这敌后站稳脚跟,不光要有能打仗的兵,更要有不屈的魂。文化这把软刀子,用好了,威力不比机枪大炮小。”

晚会节目丰富多彩,充满了浓厚的战斗气息和生活气息。随营学校的学员首先表演了活报剧《血战小王庄》,演员们虽然服装道具简陋,但情感真挚,将警卫营将士誓死阻击日军的英勇事迹演绎得淋漓尽致,台下观众时而屏息凝神,时而扼腕叹息,当演到赵铁柱拉响炸药与敌同归于尽时,许多战士和群众都红了眼眶,激发了强烈的复仇怒火和对英雄的崇敬。

接着,由本地青年和部队宣传队员组成的合唱队,演唱了《大刀进行曲》和《游击队歌》。粗犷豪迈的歌声响彻山谷,“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我们都是神枪手,每一颗子弹消灭一个仇敌!” 熟悉的旋律和歌词,让全场官兵热血沸腾,不由自主地跟着高声合唱,歌声震天,气势如虹,仿佛要将积蓄已久的压抑和愤懑全部宣泄出来。

还有快板书《巧打运输队》、三句半《气死小东洋》等节目,语言诙谐生动,讽刺了日军的愚蠢,歌颂了军民的智慧,引得台下笑声、掌声不断,在艰苦的环境中注入了乐观主义的精神。

晚会的最高潮,是压轴节目——大合唱《黄河大合唱》选段。这是楚云飞特意要求排练的。合唱队员人数不多,伴奏只有一把口琴和几把胡琴,但当他们站上舞台,一种庄严神圣的气氛便弥漫开来。

“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黄河在咆哮!” 雄壮激昂的旋律响起,演唱者用尽全身力气,唱出了中华民族的苦难与抗争。当唱到“保卫黄河!保卫华北!保卫全中国!”时,全场肃然,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在每个人胸中激荡。许多老兵想起了离家别井、转战千里的岁月,想起了牺牲的战友;乡亲们则想起了被焚毁的家园、被杀害的亲人。歌声如同熊熊烈火,点燃了每个人心中对敌人的恨、对祖国的爱、对胜利的渴望。楚云飞静静地听着,紧握的拳头微微颤抖,这首诞生于延安的合唱,此刻在他的根据地响起,跨越了阵营,凝聚的是整个民族不屈的魂魄。

晚会结束后,官兵和百姓们久久不愿散去,兴奋地议论着。战士们觉得浑身充满了力量,训练的疲惫一扫而空;乡亲们则感到与这支队伍的心里距离更近了,觉得他们是真正可依靠的自己人。

回到指挥部,楚云飞心情难以平静,对方立功说:“立功兄,看到了吗?这就是文化的力量!它能让士兵明白为何而战,让百姓理解我们、支持我们。它能打破沉闷,带来希望,让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候,也能看到光。”

“团长所言极是。”方立功深有同感,“以后我们应该多搞这样的活动。随营学校应该增设文化教员,教战士们识字、唱歌、演戏。各连队也要成立救亡室,出墙报,搞演讲。要把抗日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的点滴中去。”

楚云飞走到窗前,望着夜空中的繁星,语气坚定地说:“对!我们要把文化抗战,提到和军事斗争、经济建设同等重要的高度。我们要让歌声、戏剧、文学作品,都成为射向敌人的子弹,成为鼓舞士气的号角。要让我们根据地的每一个人,不仅肚子里有粮,手里有枪,心里更要有火、有光!要让他们坚信,我们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胜利终将属于我们!”

他顿了顿:“这也是对重庆那边的一种无声回应。他们想用调令瓦解我们,用封锁困死我们。我们要让他们看看,在敌人的心脏地带,我们不仅能在军事上立足,更能在文化上扎根!我们这里有蓬勃的朝气,有不屈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抗战力量!”

自此之后,文化抗战活动在358团根据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随营学校定期组织文艺汇演,各连队的救亡室成为战士们学习文化、开展文娱活动的重要场所。楚云飞甚至亲自过问,从有限的经费中挤出一些,通过奥托渠道购买书籍、乐器,鼓励官兵创作反映战斗生活的文艺作品。朗朗上口的抗日歌曲在军营和村庄传唱,生动活泼的戏剧演出吸引了大量观众,简陋却充满战斗气息的墙报成为宣传政策、鼓舞斗志的阵地。

这股文化的生命力,如同涓涓细流,滋润着干涸的心田,凝聚着分散的人心,让这支在敌后苦斗的部队,焕发出与众不同的精神风貌。楚云飞的这一举措,不仅巩固了内部,赢得了民心,更在无形中,向外界展示了一支有理想、有文化、有灵魂的军队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