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五月十九日,寅时三刻,夜色尚未褪尽,整个京城还笼罩在一片静谧之中。然而紫禁城东门外,却已是人影攒动。

二百三十七名新科贡士身着礼部统一发放的蓝色贡士服,头戴方巾,整齐列队,静候宫门开启。

礼部侍郎李仕鲁身着朝服,手持象牙笏板,站在众贡士面前,声音洪亮而严肃:诸位皆是十年寒窗,一朝脱颖而出的英才。今日殿试,乃科举最后一道关卡,亦是至高荣耀。本官现将觐见礼仪再强调一次:入午门,走御道,这是陛下特赐新科贡士的殊荣,至奉天殿前广场,按会试名次列队,鸣鞭后,依序入殿,不得喧哗,不得左顾右盼,陛下驾到时,需行跪拜大礼,山呼万岁,陛下问话,需跪答;考试期间,不得交头接耳,不得擅自离座……

众贡士屏息凝神,仔细聆听,生怕漏掉一个字。李文远站在队伍前列,手心微微出汗。他偷偷抬眼望向那巍峨的宫墙,朱红色的城墙在晨曦中显得格外庄严,金色的琉璃瓦在微光中泛着淡淡的光泽。

这就是紫禁城,这就是天子居所,这就是他们这些寒窗十年的学子梦寐以求的地方。

沈文渊站在李文远身后,同样心潮澎湃。他注意到宫门前站着两列侍卫,一列身着麒麟服,腰佩绣春刀,显然是锦衣卫;另一列则着青色飞鱼服,腰牌上刻着鹗羽图案,想必就是传说中的鹗羽卫了。这两支天子亲军共同负责今日的警卫,可见朝廷对殿试的重视。

咚——咚——咚——

五更的钟声从钟楼上传来,悠远而肃穆。与此同时,沉重的宫门缓缓开启,发出吱呀呀的响声,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厚重。

排好队伍,依次入宫!礼部官员高声喝道。

贡士们整理衣冠,按会试名次排成两列纵队,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缓缓步入宫门。当他们踏过那高高的门槛时,许多人都不自觉地放轻了脚步,仿佛怕惊扰了这片神圣之地。

穿过午门,眼前豁然开朗。一条宽阔的御道直通前方,御道两旁是整齐排列的仪仗和侍卫。最令贡士们激动的是,今日他们被特许行走在御道正中的丹陛石上,这是唯有皇帝才能使用的通道,足见皇恩浩荡。

李文远小心翼翼地踏在那雕刻着云龙纹样的丹陛石上,心中百感交集。他想起了西北老家那泥泞的小路,想起了赶考途中风餐露宿的艰辛,更想起了父母那期盼的眼神。

如今,他竟能走在紫禁城的御道上,面见天子,这是何等的荣耀! 队伍缓缓前行,来到了奉天殿前广阔的广场上。但见奉天殿巍峨耸立,重檐庑殿顶,黄色琉璃瓦在晨曦中熠熠生辉,殿脊上的鸱吻仿佛欲腾空而去。

殿前铜龟、铜鹤肃立,香炉中袅袅升起檀香的烟雾,整个场景庄严肃穆,令人不由得心生敬畏。

此时,文武百官已经分列大殿两侧,文东武西,秩序井然。太子朱标和吴王朱栋站在丹陛之上,龙椅下方的左右两侧,神情肃穆。 贡士们按名次排列整齐,静立广场之上。

忽然,净鞭三响,鞭声清脆震耳,全场顿时肃静。

陛下驾到——

司礼太监高亢的声音从殿内传出。 顿时,鼓乐齐鸣,庄严的礼乐响彻云霄。朱元璋身着龙袍,头戴翼善冠,在太监和侍卫的簇拥下,从容步入大殿,登上宝座。

跪——司礼太监高喝。

广场上的贡士们齐刷刷跪倒在地,在礼部官员的带领下,行跪拜大礼,山呼: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声音整齐划一,响彻广场。

众卿平身。

朱元璋的声音从殿内传出,虽然不高,却自带威严,清晰地传到每个人耳中。

贡士们起身后,在礼部官员的引导下,依次进入奉天殿。殿内金碧辉煌,蟠龙金柱高耸,藻井精美绝伦,龙椅上的朱元璋神情肃穆,目光如炬。

李文远偷眼望去,只见皇帝年约五旬,面容刚毅,目光锐利,不怒自威,果然有开国君主的雄姿。

他不敢多看,急忙低下头,按指引来到自己的座位前。待所有贡士入座后,朱元璋开口道:今日殿试,咱亲自主持。尔等皆是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英才,望尔等好生作答,勿负咱望。

学生谨遵圣谕!贡士们齐声应答。

这时,司礼太监上前一步,展开黄绫圣旨,朗声宣读:奉天承运皇帝,制曰:

朕承天命,御宇内,夙夜孜孜,惟欲措天下于安壤,使百姓阜康,兵甲强锐。然法久则弊生,时移则事异。曩者,定制赋役,权宜一时;优容士绅,本为劝学。

今观之,或成奸顽隐占之阶,或有贫弱重困之苦。 近命吴王朱栋于南直隶等处试行新政,如摊丁入亩,以均赋役;官绅一体当差纳粮,以平权责;广设社学,以启民智;创立大明银行,以通财货;整饬盐政,以充国用;开拓海贸,以阜民财。

南直隶已见成效,今将推及浙、闽、赣诸省。 然新政之始,必有疑沮。或谓‘摊丁入亩’,恐失田亩之核实;或谓‘官绅一体’,有伤士大夫之体统;或谓‘社学广设’,难继钱粮之耗费;或谓‘银行宝钞’,易生贬值之患;或谓‘海贸大开’……

策问题目很长,详细阐述了当前推行新政面临的挑战和争议。当太监宣读完毕时,殿内响起一阵轻微的骚动。许多贡士面面相觑,显然被这道题的深度和广度所震撼。这道策问不仅考察学问,更是对治国理政能力的全面检验。

李文远仔细回味着题目中的三个问题,心中暗暗思忖。这道题直指新政核心,既考察对政策的理解,也考察解决问题的能力,绝非泛泛而谈可以应对。

沈文渊则眼中放光,这道题正合他的长处。作为格物致知的推崇者,他对新政中的各项措施都有深入研究,此刻已是文思泉涌。

赐题纸——太监高声道。

小太监们将精美的题纸和宣纸分发给各位贡士。题纸上已经印好了策问题目,贡士们需在宣纸上作答。

开始答题。

朱元璋的声音再次响起,标志着殿试正式开始。

大殿内顿时安静下来,只闻笔墨纸砚相触的细微声响。贡士们或凝神思考,或奋笔疾书,每个人都全神贯注于这道关乎前程的策问。

李文远略作思考,决定先从自己最熟悉的均平之政入手。他想起家乡赋税不公的状况,豪强隐瞒田产,贫苦百姓却要承担重税。他提笔写道:臣以为,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实为均平赋役、安民富国之良策。然执行之中,确有豪右隐田、士绅怨望之弊…… 他建议推广鱼鳞图册锦衣卫协同户部清查田亩,利用格物院技术提高测量精度;设立新政考评制度,将田亩核实率、赋税征收公平度作为地方官考成核心指标。在执法层面,他强调鹗羽卫与锦衣卫的监督作用,主张对敢于触法者严惩不贷。

沈文渊则从富国之术入手,充分发挥他对格物数算的精通。他详细论述了金本位制度的重要性,提出必须严格控制宝钞发行量,以金银储备为锚,随时可兑,方能取信于民。他还建议银行开展储蓄和借贷业务,将民间资本引入官办工坊、海贸船队,反哺实业,抑制投机。 对于海贸与安全的问题,他提出强化鹗羽卫职能,建立沿海情报网与快速反应机制;加大发展大明水师,为商船队护航;在重要贸易节点设立海关,由市舶司统一管理,征税稽查,杜绝走私。

时间在笔尖悄然流逝,日头渐高,殿内越来越热,但贡士们浑然不觉,完全沉浸在答题之中。太监们轻手轻脚地为贡士们添水研墨,生怕打扰了他们的思路。 朱元璋端坐龙椅之上,目光扫过下方埋头苦写的贡士们,偶尔与朱标、朱栋交换眼神,微微颔首。

太子朱标神情专注,不时注意着贡士们的状态;吴王朱栋则更关注那些在格物数算专场中表现优异的贡士,特别是沈文渊等人。 午时,太监们送来了简单的点心和茶水,贡士们匆匆用餐后继续答题。殿试不允许中途离场,所有贡士都必须在大殿内完成考试。

下午未时左右,开始有贡士陆续交卷。交卷后,他们被引导至殿外等候,不得交谈。李文远和沈文渊几乎同时完成答卷,两人相视一笑,虽然疲惫却充满自信。

申时正,司礼太监高呼:时辰到!所有贡士停笔! 尚未完成的贡士们只得遗憾地放下笔,看着自己的试卷被收走。有些人面露懊恼之色,显然是因为时间不足未能充分发挥。

收卷过程极为严谨。鹗羽卫士兵上前,将所有试卷收集起来,放入特制的木箱中,当场贴上封条。然后由鹗羽卫和锦衣卫共同押送,前往文渊阁旁的偏殿进行誊录糊名。

在偏殿内,早已准备好的书吏们开始忙碌起来。与之前会试不同的是,殿试的誊录更加严格。每份试卷都由两名书吏同时誊抄,然后由第三名书吏核对,确保没有任何差错。

誊录完成后,糊名工作由锦衣卫负责。他们将所有可能暴露考生信息的部分用厚纸糊住,确保阅卷官无法看到任何考生痕迹。整个过程都在鹗羽卫的监督下进行,双方互相制衡,杜绝任何舞弊的可能。 夜幕降临,但文渊阁内灯火通明。

主考官刘基,副考官吴王朱栋、刘三吾、墨筹、墨羽,以及十余名从翰林院挑选的资深学者,开始了紧张的阅卷工作。

殿试阅卷与会试不同,所有阅卷官都需要阅读每一份试卷,然后各自评分,最后取平均分作为该试卷的最终成绩。这是因为殿试排名直接关系到名次和授官,必须更加谨慎。

阅卷官们埋首于浩如烟海的试卷之中,常常为了一篇文章的评分争论不休。刘基更注重文章的气度和见解,刘三吾偏爱文采斐然的佳作,墨筹和墨羽则特别关注那些在格物数算方面有独到见解的试卷。

朱栋作为副考官,尤其关注对策的可行性。他仔细阅读每一份试卷,特别留意那些能够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的文章,而不是空谈道理。

诸位请看这份试卷,刘基拿起一份试卷,眼中露出赞赏之色,均平之政的论述甚为精辟,提出了鱼鳞图册神策分司协同清查田亩的具体方案,甚至还建议利用格物院的技术提高测量精度,实为难得。

朱栋接过试卷细看,点头称是:此策确实可行。而且作者还提出了设立新政考评制度,将田亩核实率、赋税征收公平度作为地方官考成核心指标,这与朝廷的考成法不谋而合。

墨羽也拿起一份试卷:这份对富国之术的论述极为精彩,特别是对金本位的理解十分深刻,提出了严格控制宝钞发行量,以金银储备为锚的重要观点。

阅卷工作进行了整整三天。这三天里,阅卷官们几乎未曾踏出文渊阁半步,所有饮食都由专人送入,睡觉也只是在阁内的简易床铺上小憩片刻。

五月二十二日,阅卷工作终于结束。所有试卷的评分已经完成,排名也初步确定。刘基和朱栋从中选出了前十名的试卷,准备次日一早呈送皇帝御览。

这份是第一名

刘基将一份试卷放在最上面,对策全面,见解独到,所提方案既符合圣贤之道,又切合实际,特别是对三大问题都能提出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实为难得。

朱栋点头同意:此人之才,确实配得上状元之位。不过最终名次,还需父皇圣裁。

夜幕深沉,文渊阁内的烛火依然通明。刘基独自一人望着那十份顶尖的试卷,若有所思。他知道,明天的御前钦点,将决定这些学子的最终命运。而这些人才,很可能成为影响大明未来走向的重要人物。

而此时,在京城各地的客栈和会馆还有帝国大学的宿舍中,贡士们也是辗转难眠。殿试已经结束,但最终排名尚未公布,每个人都心中忐忑,既期待又不安。

在帝国大学的宿舍李文远和沈文同居一室,两人都难以入眠。

李兄觉得自己的答卷如何?沈文渊轻声问道。

李文远沉吟片刻:尽力而为,无愧于心。至于名次,唯有听天由命了。

沈文渊笑道:兄台过谦了。以兄台之才,必在前列。 两人又聊了一会儿,方才各自睡去。但他们不知道,明天金殿传胪,将会有一个出乎所有人意料的结果。

而这场科举的风波,也才刚刚开始…… 翌日清晨,刘基和朱栋带着前十名的试卷,早早来到乾清宫外等候召见。朝阳初升,紫禁城的琉璃瓦上泛着金色的光芒,预示着这将是不同寻常的一天。

太监出来传旨:陛下有旨,宣诚意伯刘基、吴王朱栋觐见! 两人整理衣冠,捧着试卷,躬身步入乾清宫。他们知道,这一刻将决定新科进士的最终命运,也可能影响大明王朝的未来走向。

而此刻的他们还不知道,皇帝朱元璋在看到这些试卷后,会做出怎样的决定。特别是那份被刘基和朱栋评为第一的试卷,是否会得到皇帝的认可?

而那些在殿试中表现出色的贡士,又将被授予怎样的官职? 所有这些悬念,都将在接下来的金殿传胪中揭晓。而对于大明王朝来说,一股新的力量正在崛起,他们将带着新的思想和理念,步入朝堂,为这个古老的帝国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