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坡大捷的余波,如同投入湖面的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大宋疆域的每一个角落。欢庆、封赏、抚恤、清算……胜利的果实甜美,却也引来了无数觊觎的目光和暗处的算计。如何分配这份巨大的“绩效成果”,成为了摆在胜利者面前一道复杂而微妙的难题。
一、 狄咏的“绩效清算”与“战后KpI”
北疆,宋军大营。
虽然取得了空前胜利,但狄咏并未沉浸在喜悦中。大战结束后的第二天,他便召集了所有参军和书记官,开始了繁重而细致的“绩效清算”工作。大帐内,文书堆积如山,算盘声噼啪作响,空气中弥漫着墨香与一丝尚未散尽的硝烟味。
“此战,各部表现,需严格依据战前所定绩效章程,逐一核验,务求公允!”狄咏的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杀敌数、缴获、阵地坚守时间、伤亡与杀敌比、军械消耗与战果比……所有数据,必须核实再核实!赏罚分明,方能激励将士,亦为日后战事立下规矩!”
这是一项浩大的工程。书记官们根据各营、各都甚至各队提交的战斗报告和核查结果,进行交叉比对和最终核算。
· 鹰嘴隘守将刘光世:坚守核心壁垒,毙伤敌数字巨大,虽自身伤亡不轻,但伤亡交换比优异,绩效评定“上上”。
· 结合部守军:在极端困难下完成“坚守一个时辰”的死命令,伤亡惨重,但为最终胜利做出决定性贡献,整体绩效评定“上上”,幸存将士按狄咏战前承诺,重赏超擢。
· “神机营”:关键时刻发挥决定性作用,十轮连射摧毁辽军骑兵主力,绩效评定“特功”,所有参战人员,包括伤亡者,皆录头功。
· 后勤辎重部队:保障有力,尤其在运输队遇袭后能迅速调整,绩效评定“上”。
· 也有个别军官,被发现虚报战功,或是在战斗中指挥不力,导致不必要的伤亡,绩效评定“下下”,或被革职,或被军法处置。
狄咏如同一个最高法官,依据冰冷的数字和确凿的证据,进行着最终的裁定。他的“绩效清算”,不仅是为了封赏,更是为了确立一种“按功行赏,按过受罚”的军中秩序,这是他强军理念的核心。
与此同时,他也立刻设定了“战后KpI”:
1. 战场清理与防疫:限时清理战场,妥善处理双方遗体,绩效指标:五日内完成,不发生疫情。
2. 工事修复与加固:评估各壁垒损毁情况,制定修复计划,绩效指标:十日内,主要防御工事恢复战前水平,并针对性加强薄弱环节。
3. 部队休整与整编:统计各部队缺额,制定补员和整编方案,绩效指标:尽快恢复各部队满编和战斗力,尤其是损失惨重的结合部守军和神机营。
4. 敌情监控与预警:派出大量游骑,严密监控辽军溃退方向和可能的反击迹象,绩效指标:辽军任何异动,十二时辰内必须报至中军。
整个北疆防线,在狄咏的指挥下,迅速从大战的亢奋与疲惫中转入有条不紊的战后恢复阶段。效率,依旧是这里最高的准则。
二、 汴京的“封赏博弈”与赵小川的“平衡术”
落马坡大捷的战报和狄咏初步的请功名单以八百里加急送至汴京,瞬间在朝堂引发了比捷报本身更激烈的波澜。
赵小川端坐龙椅,看着丹陛下如同炸开锅般的众臣,心中既有欣慰,也有无奈。欣慰的是国难关头,将士用命;无奈的是,胜利之后,利益的争夺便立刻浮上水面。
以枢密使为首的一部分老成持重之臣,认为狄咏功劳虽大,但赏赐需有度,尤其是一些低阶军官和士卒的超擢,打破了常规,恐引起其他部队不满,以及朝中某些靠资历升迁者的非议。
“陛下,狄将军之功,自当重赏,封侯拜爵亦不为过。然其麾下士卒,按制赏赐钱帛即可,若人人因一战而跃居高位,则朝廷名器恐滥,日后难以维系啊!”一位须发皆白的老臣颤巍巍地进言。
而以一些年轻御史和与孟家交好的官员为代表的另一派,则力主应完全按照狄咏的绩效清单进行封赏,认为唯有如此,才能昭示朝廷赏罚分明,激励天下将士为国效死。
“陛下!落马坡之捷,乃将士用命,血战而得!若因循守旧,顾忌资历,寒了功臣之心,日后谁还肯为朝廷死战?绩效之法,乃狄将军强军之基,亦当成为朝廷赏功之则!”
双方引经据典,争论不休。这背后,牵扯的不仅是狄咏一系的赏赐,更是对不同晋升路径(军功 vs 资历\/科举)和“绩效”管理理念的认可程度。
赵小川听着下面的争吵,程序员的本能让他开始进行“系统优化”思考。他知道,完全按照狄咏的清单来,阻力太大,容易引发系统(朝堂)内其他模块(文官集团、旧勋贵)的抵触甚至报错(消极怠工、暗中使绊子)。但若打折扣,又确实会降低“绩效”这个核心驱动力的信誉度,影响前线士气这个关键进程的运行效率。
他需要找到一个“最优解”,一个平衡点。
沉吟良久,赵小川终于开口,声音不大,却瞬间压过了所有的争论:
“狄咏之功,彪炳史册,擢升枢密副使,仍领北疆行营都部署,总揽北疆军务,封靖北侯!”
“其麾下将士,凡狄咏所列绩效‘上上’、‘特功’者,无论官兵,皆按其所请,超擢一等赏赐!绩效‘上’者,按制从优赏赐!绩效‘中’及以下者,按常例。”
“阵亡将士,抚恤加倍,由各地官府妥善安置家眷,若有怠慢,严惩不贷!”
“此战,乃‘绩效’之法初见成效之明证!着枢密院、兵部,以此战赏罚为例,详加研讨,拟定一套适用于全军的《战功绩效赏罚条例》,日后作战,皆可参照!”
他采取了“核心人员重赏,基层按绩效倾斜,同时启动制度化建设”的策略。既肯定了狄咏和前线将士的功劳,维护了“绩效”的权威性,又通过启动制定更广泛的条例,给了反对派一个缓冲和参与的机会,将矛盾从具体人事赏罚,引导向了制度建设的方向。
朝堂上安静了片刻,随即众臣躬身:“陛下圣明!”
一场封赏风波,暂时被赵小川以高超的“平衡术”和前瞻性的“制度设计”化解。但所有人都知道,关于“绩效”与“旧制”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三、 寿王的“战略转移”与“绩效伪装”
寿王府,书房内。
香炉里青烟袅袅,却驱不散空气中的凝重。谋士正向寿王汇报着朝堂上关于封赏的最终结果。
“赵小川……倒是耍得一手好平衡。”寿王赵俣轻轻敲着桌面,脸上看不出喜怒,“狄咏权势更盛,‘绩效’之说也借机抬头……对我们而言,并非好事。”
落马坡的惨败,打乱了他借助外患削弱皇权的计划。他深知,经此一役,赵小川和狄咏的威望如日中天,短期内很难再从军事上找到突破口。
“王爷,我们是否……暂时收敛?”谋士小心翼翼地问道。
“收敛?”寿王摇了摇头,“箭在弦上,岂能不发?只是需要换个方向,换个……‘绩效’更高的领域。”
他开始了“战略转移”。军事斗争暂时转入低潮,他决定将重心转向经济领域。
“赵小川和狄咏,一个在朝堂,一个在边疆,搞什么‘绩效’、‘KpI’,无非是为了‘富国强兵’四个字。”寿王冷静地分析,“强兵,他们暂时做到了。但富国……呵呵,我大宋积弊甚多,尤其是这漕运、盐铁、市舶之利,盘根错节,岂是那么容易理顺的?”
他吩咐谋士:
1. 渗透关键部门:加大力度,将更多的人手安插进三司(盐铁、度支、户部)、漕司、市舶司等掌管经济命脉的衙门,不追求高位,但要占据关键岗位。绩效目标:获取核心经济数据,影响政策执行。
2. 操控市场:利用手中掌控的商号和地下钱庄,开始在一些重要的物资(如粮食、布匹、乃至部分军需原料)上进行囤积居奇,制造局部市场的波动,试探朝廷的应对能力和底线。绩效目标:引发物价小幅异常波动,观察朝廷反应。
3. “绩效”伪装:他要求所有明面上的产业和人员,都要严格遵守朝廷法度,甚至主动配合一些官府的政令,做出“忠君爱国”的姿态,争取获得官府的“优秀商户”评定,披上“绩效良好”的外衣,以便更好地隐藏。
“我们要做的,不是在战场上打败他们,”寿王嘴角勾起一丝冷笑,“而是在他们最得意的地方——所谓‘绩效治国’——给他们埋下钉子。当他们的新政遇到阻碍,经济出现麻烦,民心开始浮动时,才是我们真正的机会。” 他的“绩效”,转向了更长线、更隐蔽的破坏与积累。
四、 孟云卿的“隐忧”与“内查升级”
宫中,孟云卿并未因大捷而放松。相反,朝堂上关于封赏的争论和寿王势力可能的转向,让她更加警惕。她深知,越是胜利的时刻,越是敌人容易铤而走险的时候。
她加强了对后宫的管理,尤其是对人员往来的监控。借着大捷封赏的由头,她对各宫人员进行了一次“绩效评估”,明面上是依据平日表现给予赏赐,暗地里则是梳理人员背景,排查任何可能与宫外势力,尤其是与寿王府有牵连的可疑分子。
“娘娘,根据周勤案和近期监控,我们整理了了一份可能与寿王府有间接关联的内侍、女官名单,共十七人。”心腹女官呈上一份密报,“其中,负责采办公主郡主们胭脂水粉的内侍监副管事钱德,近日与宫外‘凝香斋’的来往异常密切,而‘凝香斋’的东家,据查与寿王府一名管事有远亲关系。”
孟云卿看着名单,目光锐利:“钱德……凝香斋……” 她记得林绾绾之前提起过,寿王府大量采购了桐油和硝石。胭脂水粉和桐油硝石,看似风马牛不相及,但在阴谋家手中,未必不能产生联系。
“重点监控钱德和凝香斋,记录所有经他手采买的物品清单和流向。尤其是……是否有非胭脂水粉类的异常物品。”孟云卿下令,“此外,想办法查清寿王府采购的那些桐油和硝石,最终去了哪里,作何用途。”
她的调查,从最初的情报泄露,开始向更深层次的物资准备和行动预谋延伸。她的“绩效”目标,是编织一张更密、更深的监控网,在敌人发动之前,洞悉其阴谋。
五、 “星火”工坊的“转型”与苏轼的“新课题”
北疆大捷,“神机箭”威名远扬。“星火”工坊收到了来自朝廷和狄咏的双重嘉奖,沈括和苏轼更是被赵小川亲自下旨褒奖,赏赐丰厚。
然而,沈括并没有满足于此。大战结束,意味着“神机箭”的紧急量产告一段落。他立刻开始着手工坊的“转型升级”。
“战时状态不可持续,工坊需回归常态,并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沈括对苏轼说道,“神机箭需改进,其造价、便携性、可靠性,皆有提升空间。此外,吾等之能,不应只局限于军器。”
他设定了新的研发KpI:
1. 神机箭改良版:目标成本降低两成,重量减轻一成,发射准备时间缩短三分之一。
2. 民用技术转化:研究将“神机箭”的某些原理或工坊积累的技术,应用于民生。例如,改良水车、风磨,甚至探索利用火药爆破开矿、修路的可能性(在严格控制下)。
3. 知识梳理与传承:编写《军器制造纪要》和《工坊管理绩效则例》,将此次的经验、技术、管理制度固化下来,培养更多年轻工匠。
苏轼对此大为赞同,他摩拳擦掌,准备在“民用技术转化”上大展拳脚。“存中兄,此事大妙!若能以我等之术,利国利民,方不负圣人之学!譬如这水车,若效仿神机箭之联动机关,或可事半功倍……”
他甚至已经开始构思,如何写一篇《格物致用论》,来阐述技术改良对于国计民生的重要性,为工坊的“转型”和“绩效”寻求理论支持和文化上的认同。工坊的未来,不再仅仅与战争绑定,而是指向了更广阔的天空。
六、 林绾绾的“闲棋”与赵言的“新爱好”
肃王府内,林绾绾难得安静地坐在窗前,摆弄着几样精致的香料。她看似随心所欲地调配着,时而蹙眉,时而展颜。没人知道,这位看似只知玩闹的王妃,其实是在尝试复原一种她幼时在家中古籍上看过的、具有微弱追踪效果的特殊香氛。她记得那书上说,此香无色无味,极难察觉,但若沾染,数日内能被经过特殊训练的犬只追踪。她隐隐觉得,这东西或许将来能派上用场,比如,追踪那些暗中活动的人。
而东宫之中,太子赵言在经历了落马坡大战的紧张和后续封赏的听闻后,似乎对“绩效”和“管理”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他不再仅仅满足于画关系图,而是缠着太子少傅,要求了解一些简单的朝廷架构和赋税流程。
少傅无奈,只得用最浅显的方式讲解:“殿下,譬如这汴京城,每日需要消耗多少米粮、蔬果、柴炭,如何从各地运来,如何定价,如何防止奸商囤积,这都需要管理,都可设定‘绩效’……”
赵言听得似懂非懂,但他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一个大仓库,外面排着好多运货的小车,又在旁边画了一个拿着尺子和算盘的小人。他似乎朦胧地感觉到,管理一个国家,和管理一个大家庭,或许真的有某些相通之处,都需要计算,都需要规矩。
落马坡的烽火虽熄,但新的篇章已然揭开。功赏之下,暗礁丛生;欢庆背后,各方势力都在依据新的形势,调整着自己的“绩效”目标和行动策略。大宋的朝堂与江湖,即将进入一个看似平静,实则更加复杂微妙的阶段。
落马坡大捷的封赏余波逐渐平息,朝堂的目光开始转向百废待兴的北疆重建与国内日益复杂的治理难题。胜利的光环之下,潜藏的危机如同春日的野草,在阳光照不到的角落悄然滋长。
一、 狄咏的“北疆重建KpI”与“青苗贷”困境
北疆,靖北侯行辕(原狄咏中军大帐)。
狄咏并未因升官晋爵而有丝毫懈怠,反而感到了更沉重的责任。战火虽熄,但满目疮痍。百姓流离,田地荒芜,边境贸易几乎停滞。他深知,军事上的胜利若不能转化为持久的和平与繁荣,终究是镜花水月。
他召集了北疆各州府的文官主官,召开了一次别开生面的“北疆重建绩效会议”。
“诸位,仗打完了,但更艰巨的任务才刚刚开始。”狄咏开门见山,指向身后悬挂的北疆地图,上面贴满了各种颜色的标签,标注着不同区域的重建优先级和任务类型,“本帅……本侯奉旨总揽北疆军务,亦当协理地方恢复。今日便与诸位定下这重建之‘绩效目标’!”
他依据各州县受灾程度、地理位置和资源禀赋,设定了清晰的KpI体系:
1. 民生恢复(权重最高):
· 流民安置率:一月内,七成以上流民需得到妥善安置,或返乡,或于官营作坊、修葺工程中务工。绩效指标:无大规模流民聚集滋事,无饿殍。
· 春耕保障:立即统计各地耕牛、种子缺口,由官府统一协调、借贷,绩效指标:确保北疆主要产粮区春耕不误农时,秋粮产量恢复至战前七成。
· 疫病防治:严密监控,及时处置,绩效指标:战后无大疫发生。
2. 经济重振:
· 边境榷场重开:与辽国交涉,尽快恢复边境合法贸易,绩效指标:三个月内,至少重开两处主要榷场,贸易额初步恢复。
· 官营作坊恢复:修复被战火摧毁的矿场、窑厂、织坊等,绩效指标:半年内,主要官营作坊恢复生产,吸纳流民就业。
3. 防御巩固:
· 军屯扩张:利用部分无主荒地,组织军户及愿意落户的流民进行屯垦,绩效指标:年内新辟军屯田xx顷,逐步实现部分军粮自给。
· 烽燧体系完善:修复并增建烽火台,绩效指标:预警覆盖范围提升两成。
狄咏强调:“所有事项,皆需量化目标,定期考核!做得好,本侯为尔等向朝廷请功;做得差,莫怪本侯不讲情面!” 文官们面面相觑,这位侯爷把治军的那一套“绩效”完全搬到了地方政务上,让他们倍感压力,却也无人敢反驳。
然而,重建面临的最大难题,是钱。
朝廷的赏赐和抚恤是一笔巨大开支,后续重建更是需要海量资金。尽管赵小川已经尽力调拨,但国库亦不宽裕。其中,最为紧迫的是帮助百姓恢复生产的“青苗钱”(春季借贷给农民购买种子耕牛的官贷)。
这一日,负责河北东路财政的转运副使愁眉苦脸地向狄咏汇报:“侯爷,各州县府库为支撑战事,几乎都已掏空。今春‘青苗钱’缺口巨大,若无法及时发放,春耕一误,便是全年饥馑之忧啊!是否……向朝廷紧急奏请,再拨专款?”
狄咏眉头紧锁。他知道再向朝廷要钱难度极大,而且远水难解近渴。他沉吟片刻,问道:“以往‘青苗钱’发放,可有富户或商号参与?”
转运副使答道:“回侯爷,偶有富户私下放贷,但利息高昂,百姓不堪其苦。官家也曾推行‘青苗法’,由官府低息放贷,奈何……奈何各地执行不一,弊端丛生,后来便渐渐废弛了。”
狄咏眼中光芒一闪,似乎抓住了什么。他想起了赵小川偶尔提过的“调动民间资本”、“公私合营”等新鲜词儿,虽然具体不甚了了,但思路是相通的。
“不能全靠朝廷,也不能任由高利贷盘剥百姓。”狄咏决断道,“这样,由北疆行营出面,以未来榷场税收和部分官营矿场收益为抵押,向汴京、洛阳等地信誉良好、资本雄厚的大商号发行……嗯,就叫‘北疆重建债券’!募集资金,专款用于‘青苗钱’发放和官营作坊恢复!利息可略高于朝廷存款,但远低于民间高利贷!”
这是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几乎是将部分政府职能和信用“金融化”。转运副使听得目瞪口呆,但仔细一想,似乎……这确实是解决眼下资金困境的一条可行之路,而且将民间资本与北疆重建绑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侯爷……此法……甚是新奇,下官需仔细核算,并拟定详细章程……”
“尽快去办!”狄咏一锤定音,“这也是绩效!解决‘青苗钱’问题,便是你转运司当下的头等KpI!”
二、 寿王的“经济狙击”与“劣币驱良币”
汴京,寿王府。
赵俣很快通过安插在三司的耳目,得知了狄咏准备发行“北疆重建债券”的消息。他先是一愣,随即冷笑起来。
“狄咏啊狄咏,你打仗是一把好手,玩这经济之道,还是太嫩了些!”他眼中闪烁着阴谋的光芒,“这可是你自己送上门来的机会!”
他立刻召集麾下负责经济事务的谋士和几位暗中控制的巨商。
“狄咏要发‘债券’,我们便帮他一把!”寿王阴恻恻地道,“不过,不是帮他成功,而是帮他‘成功’地……搞砸!”
他布置了几项“绩效”任务:
1. 抢先炒作:利用控制的几家钱庄和商号,在市面上散布消息,夸大北疆重建的利润前景,鼓吹“债券”收益,制造抢购假象,推高市场预期。绩效目标:让“债券”未发先火,引起广泛关注和投机。
2. 暗中拆台:在“债券”真正开始发行时,利用复杂的所有关系,组织大量资金进行认购,制造火爆销售的场面。但同时,秘密联络一些手中握有北疆旧债(以往朝廷拖欠的地方款项或军饷白条)的官吏和商人,怂恿他们以此旧债低价兑换新“债券”,增加狄咏的隐性债务负担和未来兑付压力。
3. 制造恐慌:在“债券”发行一段时间后,寻找或制造一个由头(例如,散布北疆某地春耕不利、或榷场重开受阻的谣言),然后由控制的钱庄突然大规模抛售手中持有的“债券”,引发市场恐慌性抛售,导致“债券”价格暴跌,信用受损。
“我们要让狄咏的这‘金融创新’,变成一个大笑话,一场灾难!”寿王冷然道,“届时,北疆重建资金链断裂,民怨沸腾,我看他狄咏的‘绩效’还如何维持!赵小川的脸面又往哪里放!” 他的目标,是用经济手段,摧毁狄咏刚刚建立的威信,并沉重打击朝廷的信用。
三、 孟云卿的“顺藤摸瓜”与林绾绾的“意外之喜”
宫中,孟云卿对钱德和“凝香斋”的监控有了初步进展。
“娘娘,据监视,‘凝香斋’近日确实向宫中输送了几批胭脂水粉,经钱德之手入库。但其中一批‘茉莉头油’,数量远超往常,且钱德将其单独存放于内府库的一处偏僻库房,并未按例分发各宫。”心腹女官禀报。
“茉莉头油……”孟云卿沉吟,“可有取样查验?”
“已设法取到少许,”女官呈上一个精致的小瓷瓶,“经懂行的老宫人辨认,此油质地粘稠,气味虽似茉莉,但细闻之下,隐有一丝……火油之气!且其挥发性似乎异于寻常头油。”
孟云卿心中一震!火油之气?联想到寿王府采购的大量桐油和硝石,一个可怕的猜测浮上心头——这些所谓的“头油”,很可能被掺杂了易燃易爆的桐油或其他成分,是准备在宫中制造火灾甚至爆炸的阴谋工具!
“严密监控那间库房!所有经手此批‘头油’的人员,全部列入监控名单!没有我的命令,绝不允许任何人动用那批货物!”孟云卿立刻下令,她必须人赃并获,才能给予寿王沉重一击。
与此同时,林绾绾那边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她闲来无事,又在研究那追踪香氛,觉得宫中匠作监或许有更精密的器具可以帮助她提纯香料,便找了个由头去匠作监寻些工具。在等待匠人找工具时,她无意间听到两个小太监在角落低声抱怨。
“……真是晦气,好端端的,非要咱们去清理金明池那废弃的‘水殿’库房,里面全是积年的破烂……”
“谁说不是呢!还神神秘秘的,不让外人插手。我瞧见里面好像堆了不少油布盖着的大桶,沉得很,也不知装的什么……”
金明池!水殿库房!油布大桶!
林绾绾的耳朵立刻竖了起来。她不动声色,等拿到工具后,立刻将这个消息告诉了孟云卿。
孟云卿将两条线索一结合——宫中可疑的“头油”,金明池水殿库房的“大桶”——一个清晰的阴谋轮廓浮现出来:寿王的人,很可能将真正的危险物品(桐油、硝石等)藏匿于金明池水殿,而将少量掺杂了易燃物的“头油”运入宫中作为引火之物或信号!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可能同时在宫内和金明池发动袭击,制造巨大的混乱!
“绾绾,你又立了大功!”孟云卿握着林绾绾的手,郑重道。她立刻加派得力人手,暗中包围并监控了金明池水殿,只等对方有所动作,便可来个人赃并获。
四、 赵小川的“数据治国”与“债券风险”评估
汴京皇宫,赵小川正在审阅狄咏关于发行“北疆重建债券”的奏章以及三司对此事的评估意见。
他对狄咏能想到利用金融手段解决财政问题感到惊喜,这很有现代思维。但他也敏锐地意识到了其中的风险。
“信用……关键是信用。”赵小川喃喃自语,“北疆未来的税收和矿场收益,能否覆盖债券的本息?市场对朝廷,对狄咏的信心有多强?还有……会不会有人趁机搞鬼?”
他习惯性地想要调用“数据”来分析。他命令三司和皇城司,提供北疆历年税收数据、榷场贸易额波动分析、主要矿场产能报告,乃至汴京各大钱庄、商号的背景和资金流向报告。
“给朕算!算清楚北疆未来三年的预期收入!评估债券发行的合理规模和利率!还要模拟一下,如果有人恶意做空,市场承受力如何?”赵小川给臣子们下达了复杂的“数据分析”任务。
然而,这个时代的数据收集和分析能力毕竟有限,许多判断仍需依赖于经验和直觉。赵小川在欣喜于狄咏创新的同时,也感到了一丝不安。他给狄咏回了密旨,原则上同意发行债券,但强调必须控制规模,严格监管资金用途,并提醒狄咏警惕可能出现的市场操纵和信用攻击。
五、 “星火”工坊的“绩效展示”与苏轼的“文人困惑”
“星火”工坊在沈括的带领下,不仅顺利完成了战后军械的维护和补充任务,民用技术转化也取得了初步成果。他们改良的一款水力驱动的大型纺织机,效率比旧式织机提升了近五成,正准备在北疆新建的官营织坊中推广。
这一日,赵小川特意抽空,带着部分重臣,亲临“星火”工坊视察,算是一次非正式的“绩效成果展示会”。
沈括亲自讲解,从改良的“神机箭”到新式织机,再到一套用于精准测量地形水平的“水准仪”,如数家珍。工坊内分工明确,流程清晰,绩效板上的数据一目了然,让前来参观的官员们大开眼界。
苏轼更是意气风发,现场挥毫,写下“格物致用,利国利民”八个大字,准备刻成匾额。他对着随行官员,引经据典,阐述技术改良之于强国富民的重要性,听得一些保守派官员直皱眉头,却也无法反驳。
然而,在热闹的背后,苏轼心中也有一丝文人固有的困惑。他看着那些忙碌的工匠,听着沈括口中那些精确到毫厘的数据和绩效指标,再对比自己习惯的诗词歌赋、义理文章,不禁产生了一种疏离感。
“存中兄治学,如同老吏断案,条分缕析,追求确凿。而我等着书立说,往往讲究意境深远,言有尽而意无穷……”苏轼私下对沈括感叹,“却不知,于这实务之上,孰优孰劣?”
沈括正色道:“子瞻过谦了。文以载道,固然重要;格物穷理,亦不可废。譬如这织机改良,能让更多百姓穿暖衣,岂非亦是‘仁政’之体现?吾等各尽所能,皆是报国耳。”
苏轼闻言,若有所思。他隐约感觉到,一种新的、注重实效和数据的风气,正在悄然兴起,或许将改变延续千年的学问格局。
六、 暗香浮动与山雨欲来
北疆,狄咏的“债券”章程还在紧锣密鼓地制定,潜在的危机暗流涌动。
汴京,寿王的经济狙击计划已然启动,市面关于“北疆债券”的流言开始增多。
宫中,孟云卿布下的网已经收紧,只待收网那一刻。
金明池畔,废弃的水殿库房在夜色中静默无声,里面隐藏的危机如同等待燃烧的干柴。
林绾绾终于成功调配出了那微弱的追踪香氛,她小心地将几小瓶交给孟云卿,或许在未来的某次行动中能起到奇效。
而太子赵言,则在东宫对着北疆地图和简单的算盘,试图理解“债券”和“税收”之间的关系,小脸上满是专注与困惑。
胜利的欢庆早已过去,新的挑战以更复杂、更隐蔽的方式扑面而来。青苗贷的困境与金融创新的风险,宫闱深处的阴谋与市井巷陌的暗战,交织成一幅盛世之下危机四伏的画卷。每个人都在这张画卷上,按照自己的“绩效”目标,奋力描绘着属于自己的轨迹,也共同推动着大宋这艘巨轮,驶向未知的航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