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汉末三国路 > 第339章 潜鳞归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六月,丹徒。

吴国公府正堂,弥漫着告别的氛围,已不似月前那般愁云惨雾,却也谈不上轻松。新任吴国公孙权端坐上首,身着常服,眉宇间那股新丧兄长的悲戚已沉淀为深沉的凝重。左都督周瑜、长史张昭分坐两侧,目光沉静地注视着堂下。

晋国世子王湛一身深青色常服,携三弟王汴、四弟王漳,向孙权郑重行礼:“仲谋兄,江东盘桓月余,承蒙盛情款待,更亲睹兄台临危受命,抚定大局之风范,湛深感钦佩。今父王钧令已至,归期在即,特来辞行。”

孙权起身,亲自扶起王湛,脸上挤出诚挚的笑容:“伯成贤弟何须多礼!贤弟与世子妃远道而来,慰我江东哀思,更携晋公厚谊,仲谋与江东上下,感激不尽。只恨国丧期间,未能尽地主之谊,陪贤弟遍览江东形胜。”他顿了顿,语气转为恳切,“还望贤弟归去,代仲谋与江东文武,拜谢晋公深情厚谊。孙王盟好,乃家兄遗志,更是江东安身立命之基石,仲谋必谨守此约,与晋国永为兄弟之邦!若有驱策,江东定当竭力!”

“仲谋兄放心,兄台之言,湛字字在心,必当原话禀明父王。”王湛肃然应道,目光扫过周瑜、张昭,“周都督运筹帷幄,张长史经纶满腹,皆乃江东柱石。有二位辅佐,兄台定能承继吴国公遗志,光耀江东。湛在长安,亦盼时常聆闻江东佳音。”

周瑜微微颔首,眼神深邃:“世子过誉。瑜惟鞠躬尽瘁,以报先主知遇之恩,辅佐吴侯安定江东。晋吴之盟,瑜亦视若珍宝,望世子转达瑜对晋公之敬意。”张昭则捻须道:“世子少年老成,见识卓绝,此番江东之行,风采令人心折。昭亦盼两国使节常通,情谊愈笃。”

辞行完毕,王湛一行在孙权亲自送至府门外。望着王湛登车,在羽林铁骑护卫下缓缓驶离,孙权脸上的笑容渐渐敛去,目光变得复杂难明。周瑜立于身侧,低声道:“王伯成此来,吊唁是表,结纳士族、窥探虚实是真。观其言行,沉稳有度,深得其父之风。晋国后继有人矣。”

孙权默然良久,才缓缓道:“猛虎之子,焉有善类?只盼这盟约,能真如其所言,坚如磐石。”

---

六月下旬,长安城西霸城门。

旌旗招展,鼓乐齐鸣。晋国公王康亲率吏曹掾陈宫、户曹掾崔琰、兵曹掾赵俨、礼曹掾孙乾等中枢重臣,于城门楼前相候。当那支熟悉的玄甲羽林铁骑簇拥着晋国储君车驾出现在官道尽头时,城楼上下响起山呼海啸般的“恭迎世子凯旋”之声。

车驾停稳,王湛稳步下车,对着城楼上的父亲及群臣深深一揖。王康脸上露出难得的欣慰笑容,亲自步下城楼。

“儿臣王湛,拜见父王!幸不辱命,自江东归返复命!”王湛声音清朗,带着风尘仆仆却依旧昂扬的精气神。

“好!回来就好!”王康重重拍了拍长子的肩膀,目光中满是赞许,“一路辛苦!进城叙话!”

入得大将军府正殿,王湛先将江东之行明面上的礼仪吊唁、与孙权周瑜张昭的会晤、对吴国太及孙绍的拜见等情,条理清晰地详述一遍。随后,他呈上一份密封的厚厚卷宗:“父王,此乃儿臣与孙公佑(孙乾)大人此行暗中访查所得江东军政要情、门阀关系、民心向背之详细记录,以及……”他顿了顿,声音微扬,“儿臣斗胆,为父王觅得些许江东俊才,愿为我晋国效力!”

王康眼中精光一闪,接过卷宗,却并未立刻打开,而是目光灼灼地看着王湛:“哦?伯业且说说,是何等样人才?”

王湛躬身道:“禀父王,江东水泽,确藏明珠。儿臣不敢擅专,已将随行投效之士,暂安顿于驿馆,听候父王召见考校。”他一挥手,侍立一旁的书记官立刻展开一份名单,朗声宣读:

“江东投效才俊名录:

丁奉,字承渊,扬州庐江人,生于初平三年(192年),原江东水师军侯,骁勇善战,尤精水战突击。

潘璋,字文珪,兖州东郡人(流寓江东),生于中平二年(185年),原江东别部司马,胆大心细,长于侦察敌后。

全琮,字子璜,吴郡钱塘人,生于初平四年(193年),吴郡豪强全柔之子,通晓地理水文,有韬略。

陶丹,字子明,豫章郡人,生于初平二年(191年),豫章豪族陶基之子,弓马娴熟,晓畅水战。

纪亮,字伯昭,丹阳郡人,生于初平年(191年),丹阳豪族子弟。

沈宪,字公直,吴郡人(沈氏旁支),生于中平六年(189年),通文墨,明吏事。

沈友,字子正,吴郡人(沈宪之弟),生于中平元年(184年),辩才机敏,熟谙江东内情。

贺达,字公远,会稽郡人,生于兴平二年(195年),会稽豪族贺齐之子,勇力过人。

周靖,字元泰,会稽郡人(周昕、周昂族侄),生于初平年(190年),士族子弟。

何定,字安国,会稽郡人,生于初平三年(192年),地方豪强。”

随着一个个名字、表字、籍贯、生年、原职及简要特点报出,殿内众臣神色各异。陈宫、崔琰等老臣捻须沉思,评估着这些名字背后的价值;赵俨则目露精光,尤其关注丁奉、潘璋等武将履历;孙乾则面带微笑,显然对这份成果颇为满意。

王康听着,脸上笑意渐浓。当最后一个名字报完,他抚掌大笑:“好!好一个‘江东俊才’!伯成此行,不仅全了礼数,稳了盟约,更于孙仲谋眼皮底下,为孤网罗得如此多可用之才!此功甚伟!”

他霍然起身,目光扫过殿下群臣,声如洪钟:“传孤钧令!即刻召见江东投效诸才俊于前殿!孤要亲自考校,量才授职!”

---

前殿之上,灯火辉煌。丁奉、潘璋、全琮等十人,虽已换了晋国提供的崭新袍服,但面对高踞上首、不怒自威的晋国公王康,以及两旁肃立的中枢重臣,仍不免有些紧张局促。

王康并未立刻考校兵法国策,而是温言询问了各人家乡风物、过往经历,语气平和却自有威严。他目光如炬,在丁奉刚毅的面庞、潘璋精明的眼神、全琮沉稳的举止、沈友机敏的对答间逡巡。一番看似随意的交谈,已让王康对众人心性才干有了初步判断。

“诸位江东俊杰,远道来投,此心可嘉,此志可勉!”王康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激赏与不容置疑的决断,“我晋国,唯才是举,功过赏罚,明如日月!今日,孤便依尔等所长,授尔等职司,望尔等戮力同心,共建功业!”

他目光首先投向丁奉、潘璋、全琮、陶丹、纪亮五人:“丁奉、潘璋、全琮、陶丹、纪亮!尔等皆通晓舟楫,或勇猛敢战,或精于水文地理,实为水师良才!孤擢升尔等为汉江水师营校尉,各领一营水军(5000人),归属横江将军甘宁麾下!即日前往南阳襄阳水寨报到,听候甘将军调遣!望尔等在大江之上,扬我晋军威名!”

“末将领命!谢晋国公厚恩!”丁奉等人精神大振,热血上涌,齐刷刷单膝跪地,声音洪亮。能被直接授予实权营校尉之职,统领五千水军,归属名将甘宁麾下,这是远超预期的重用!

王康目光转向贺达、周靖、沈友、何定:“贺达、周靖、沈友、何定!尔等或勇力可嘉,或通晓文墨,或明于水文,亦是难得之才!孤擢升尔等为内河水师营校尉,各领一营水军(5000人),归属内河水师统领文聘将军麾下!即日前往河东蒲坂津大营报到!黄河水道,乃我并州门户,责任重大,望尔等恪尽职守,拱卫河防!”

“末将(卑职)领命!谢晋国公隆恩!”贺达等人亦激动拜谢。虽非直面荆州前线,但内河水师地位同样重要,且文聘亦是稳重名将,前途可期。

“沈宪!”王康最后看向沉稳的沈宪,“汝明于事理,通晓文书,暂入礼曹为从事,佐助孙乾大人处理邦交文书及江东事务,积累资历,以备后用!”

“卑职沈宪,谢晋国公擢拔之恩!定当竭尽所能!”沈宪躬身领命,虽非军职,但能入中枢礼曹,亦是清贵之选。

厚赏随即颁下:每人赐金百斤,帛百匹,精锻铠甲一副,良马一匹,安家费若干。殿内气氛热烈而振奋。这批江东才俊,无论怀着何种初衷投效,此刻皆真切感受到了晋国公的知遇之恩与晋国制度的活力。

---

当夜,大将军府内苑花厅。灯火温馨,驱散了夏夜的微凉。一场不设外人的家宴正在进行。王康居中而坐,下首依次是世子王湛、三子羽林左营校尉王汴(字叔成)、四子羽林右营校尉王漳(字季成)、五子新任虎贲营校尉王沽(字稚成)。赵雨、王瑜、公孙离、吕雯四位夫人亦在旁相陪,气氛难得轻松。

王康卸去了朝堂上的威严,眉宇间带着慈父的温和,亲自为几个儿子布菜。“伯成此番江东之行,历练有成,更立下招贤大功,为父心甚慰。”他看向王湛,眼中满是赞许。

王湛忙道:“全赖父王运筹帷幄,儿臣不过依令而行。江东之行,更觉父王昔日对孙权‘守户之犬’之评,入木三分。其门阀掣肘之深,进取之心之乏,恐难成大器。”

王康颔首:“你看得透彻。孙权守成或可,开拓不足。江东,已非我心腹之患。”他目光转向王汴、王漳,“叔成、季成,此番随你们大哥江东一行,护卫周全,亦有功劳。羽林军乃国之羽翼,责任重大,需时刻谨记,忠诚勇毅,为诸军表率!”

“是!父王!儿臣定不负所托!”王汴、王漳齐声应道,神情肃然。

最后,王康看向最年轻的王沽。十七岁的少年,继承了母亲吕雯的美貌与父亲的英挺,眉宇间还带着几分稚气,但眼神已显坚毅。“稚成,”王康的声音格外温和,“你年纪最幼,却已执掌虎贲营。此营乃为父起家之根本,征讨四方之重器。王勇将军已将虎贲铁血之志传授于你。记住,勇武是根基,但统军之道,更需智谋与沉稳!遇事多思多问,戒骄戒躁。”

王沽起身,恭敬行礼,声音清朗却坚定:“父王教诲,儿臣铭记于心!定当勤勉习武,虚心求教,以王勇叔父为楷模,练就一支铁血虎贲。

看着几个儿子,或沉稳干练,或勇毅勃发,或初露峥嵘,王康心中涌起一股豪情与欣慰。赵雨等几位夫人看着夫君与儿子们,眼中亦满是温情与骄傲。家宴气氛融洽,言笑晏晏,共享天伦之乐。

就在此时,一阵急促却刻意放轻的脚步声由远及近,停在花厅门外。亲卫统领低声禀报:“主公,军情司主事程武,有紧急蜀中军报呈上!”

厅内温馨的气氛瞬间一凝。王康脸上的笑容缓缓敛去,目光变得锐利如鹰。蜀中!张任?严颜?还是刘备?

“传!”王康的声音恢复了平日的冷峻威严。

花厅门被轻轻推开。军情司主事程武(字伯毅,程昱长子,生于熹平五年(176年)),一身风尘仆仆的玄色劲装,快步走入。他神色凝重,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惊惶,双手捧着一枚密封的铜管,管身赫然烙着三道象征最高紧急等级的赤色火漆印记!

“启禀主公!蜀中八百里加急军报!建安十八年六月初九,阆中急报……”程武的声音因紧张而略显沙哑,他快步上前,将铜管高举过头,呈到王康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