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国海军,从北洋水师开始 > 第170章 十九节的钢铁与黄海的风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0章 十九节的钢铁与黄海的风

光绪二十六年正月,旅顺港的冰刚化开一层,“海圻”号的轮机舱就传来了令人振奋的消息——首台国产三胀式蒸汽机成功试车,转速达到每分钟280转,按此功率推算,“海圻”号的实际航速有望突破设计指标,摸到19.5节的门槛。

李和踩着刚解冻的积水冲进轮机舱时,工程师正趴在仪表盘前,盯着跳动的转速表,额角的汗珠顺着脸颊往下淌。“副提督!您看这数据!”工程师指着表针,声音因激动而发颤,“蒸汽压力稳定在18公斤,曲轴磨损度低于0.1毫米,比英国进口的蒸汽机还稳——19节的设计航速,绝对能超!”

轮机舱里弥漫着机油和蒸汽的味道,巨大的曲轴带着活塞上下运动,发出沉稳的“咚咚”声,像一头苏醒的巨兽在呼吸。李和伸手摸了摸发烫的机壳,指尖传来的震动让他心头一热——这台蒸汽机,从图纸设计到零件铸造,全是江南制造局和马尾船政的工匠们亲手完成,没有用一颗英国或德国的零件。

“之前担心的‘动力跟不上吨位’,现在看来是多余了。”李和笑着说。万吨级的战列舰,要达到19节的航速,对动力系统的要求极高——日本的“浅间”号七千吨级巡洋舰,航速也才16节;俄国最先进的“博罗季诺”级战列舰,航速不过18节。一旦“海圻”号真能跑上19节,就意味着北洋水师的主力舰,不仅火力、装甲碾压对手,连机动性都能占优。

可兴奋劲还没过去,新的问题就来了。总工程师拿着一份报告匆匆赶来,脸色凝重:“副提督,航速提上去了,但燃料消耗也跟着涨了——按19节的航速巡航,‘海圻’号的煤舱只能支撑3500海里,比设计的4000海里少了500海里,要是遇到大风浪,煤耗还得增加。”

李和接过报告,手指在“3500海里”的数字上反复摩挲。500海里看似不多,却可能在实战中影响战局——要是在黄海与日本舰队对峙,燃料不足就意味着无法长时间追击,甚至可能被对方拖垮。“得想办法改煤舱布局。”他立刻下令,“把舰体两侧的空闲舱室改造成副煤舱,再优化烟道的热利用,减少蒸汽浪费——就算多装一百吨煤,也得把续航提上去。”

工匠们立刻行动起来。小张带着一队人钻进舰体底层,用钢钎敲掉多余的隔板,把原本用来存放淡水的舱室改成副煤舱;锅炉车间的师傅们则围着烟道反复测算,在烟道外侧加了一层预热管,利用废气余热提前加热锅炉水,让燃料燃烧更充分。

半个月后,改造后的蒸汽机再次试车。这次,煤耗率下降了12%,续航里程成功提升到3900海里,离设计的4000海里只差一步。工程师拿着测算报告,兴奋地拍着大腿:“再调整下锅炉的风门,把燃烧效率再提1%,4000海里绝对能到!到时候,‘海圻’号既能跑19节,又能跨黄海巡航,日本舰队根本追不上咱们!”

消息传到威海卫,丁汝昌立刻召集各舰管带开会。邓世昌拿着“海圻”号的航速数据,在海图上划出一条航线——从威海卫出发,以19节航速全速航行,两天就能到日本横须贺港外,再用同样的速度返回,燃料还能剩三成。“这速度,就是咱们的底气!”邓世昌指着海图,“将来要是日本再敢闹事,咱们的‘海天’‘海圻’两艘舰,就能堵住他们的港口,让他们的军舰出不了港!”

可北洋水师的好消息,却让俄国和日本坐不住了。俄国公使格尔思再次找到李鸿章,语气带着几分威胁:“中堂大人,北洋水师的军舰航速过快,恐会打破东北亚的军事平衡。俄国建议,中日俄三国应签订‘海军限制协议’,限制主力舰的航速和吨位——否则,俄国将不得不增兵海参崴。”

李鸿章端着茶碗,慢悠悠地说:“格尔思公使说笑了。我国造舰,是为了守护海疆,又不是为了侵略他国。倒是俄国,在海参崴的军舰已经够多了,再增兵,怕是想打破平衡的不是中国吧?”他顿了顿,话里带了几分硬气,“‘海圻’号的航速,是我国工匠的本事,用不着他国来指手画脚。”

格尔思碰了一鼻子灰,只能灰溜溜地离开。而日本东京的海军省,更是一片愁云惨淡。东乡平八郎拿着从旅顺传回的情报,看着“19节”这个数字,手指都在发抖——日本刚开工的“春日”级巡洋舰,设计航速才18节,还得等英国的蒸汽机到货才能建造,等造好时,北洋水师的“海圻”“海容”号怕是都已服役了。

“必须加快‘春日’级的进度!”林董在海军省会议上拍了桌子,“就算砸锅卖铁,也要从英国买最快的蒸汽机,绝不能让北洋水师在航速上压过咱们!”可话刚说完,财政大臣就递来一份报告——日本的国库储备,连买一台英国蒸汽机的钱都不够,只能再从南洋姐的汇款里抽四成,可这样一来,士兵的军饷又要拖欠了。

日本的窘迫,李鸿章看在眼里,却没心思理会——他更担心的是国内的拳民。此时的直隶,拳民已经闹到了天津城外,烧毁了天津到北京的铁路,还扬言要“攻打租界,赶走洋人”。慈禧不仅不镇压,反而派载漪去“慰问”拳民,甚至想借拳民的手,教训一下各国公使。

“老佛爷这是要把天捅破!”李鸿章看着裕禄发来的急电,气得把茶碗摔在地上,“拳民连铁路都敢烧,要是再让他们闹到旅顺、威海卫,‘海圻’号的煤运不过来,咱们的军舰就是一堆废铁!”

他立刻给李和发去密电,让“威海”号带着三艘驱逐舰,沿渤海湾巡逻,重点保护天津到旅顺的海运航线;同时让左宝贵的海防陆师,在锦州到山海关一线设防,严防拳民冲击铁路和煤码头。“告诉李和,”李鸿章在电报里特意强调,“‘海圻’号的建造不能停,航速和续航必须达标——只要咱们有两艘万吨舰在,就算拳民闹翻天,列强也不敢轻易动咱们!”

李和接到电报时,“海圻”号的锅炉正在进行最后调试。工匠们已经把燃烧效率提到了极致,续航里程终于达到4000海里。他站在轮机舱里,听着蒸汽机沉稳的运转声,心里清楚,这19节的航速,不仅是数字的突破,更是中国工业的突破——从甲午战争时只能买外国军舰,到如今能自主建造万吨级、高航速的战列舰,中国水师的底气,全在这钢铁与蒸汽里。

当天下午,“海圻”号进行了首次短途试航。当这艘万吨巨舰缓缓驶离旅顺港,在黄海海面加速到19节时,甲板上的工匠们爆发出阵阵欢呼。李和站在舰桥,看着船舷两侧激起的白色浪花,看着远处“海天”号发来的贺电灯光,忽然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这19节的航速,能追上逃跑的敌舰,能守护漫长的海疆,更能带着中国,驶向更辽阔的未来。

试航结束后,李和给李鸿章发了封电报,只有一句话:“海圻号航速十九节,续航四千里,黄海可守。”李鸿章拿着电报,站在总理衙门的窗前,望着远处的江南制造局——那里,“海容”号的钢材正在冶炼,“海筹”号的图纸正在绘制。他知道,随着“海圻”号的即将下水,北洋水师的实力将再上一个台阶,而中国,也将在这钢铁巨舰的守护下,一步步摆脱列强的控制,走向真正的自强。

此时的黄海,风平浪静。“海天”号和“海圻”号并排在海面上巡航,龙旗在阳光下猎猎作响。李和站在“海圻”号的舰桥,望着无垠的大海,心里充满了期待——等“海容”“海筹”号也服役了,北洋水师就有四艘万吨舰,到时候,不管是俄国的战列舰,还是日本的巡洋舰,都将在这黄海之上,敬畏中国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