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第二次,棋逢对手 > 第259章 工作中的默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峰会晚宴的喧嚣如同潮水般褪去,留下的是真实而琐碎的日常工作。镁光灯下的辉煌只是瞬间,真正考验“强强联合”成色的,是日复一日的协同与攻坚。

林知意的新事业部如同一台刚刚完成组装的精密仪器,开始全速运转。办公区内,键盘敲击声、白板笔书写声、以及团队成员间快速而高效的讨论声,交织成一曲充满活力的交响乐。每个人都清楚,他们承载着外界巨大的期待,也背负着证明“独立事业部”模式成功的压力。

林知意身先士卒,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工作中。她不再仅仅是战略的制定者,更是深入细节的执行者。每天,她需要审阅大量的技术方案、人事报告、预算申请,主持各种决策会议,同时还要保持与前沿技术的同步,应对来自客户和合作伙伴的各类咨询。

这天下午,一场关于核心算法在某个特定工业场景下优化方案的技术讨论会,陷入了僵局。以首席架构师陈明为代表的老成持重派,倾向于采用更稳妥、经过验证的渐进式优化方案,以确保项目的初期稳定。而以新锐工程师赵琦为代表的激进派,则力主采用一种更具颠覆性、但同时也存在一定技术风险的激进重构方案,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在性能上实现质的飞跃,形成技术壁垒。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谁也说服不了谁。会议室里的气氛有些凝滞,白板上画满了复杂的架构图和逻辑推演,却似乎找不到一个能让所有人都满意的交点。

林知意坐在主位,安静地听着双方的陈述,手指无意识地转动着钢笔,眉头微蹙。她理解陈明的谨慎,也欣赏赵琦的锐气,但作为决策者,她需要在风险与收益、短期稳定与长期优势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点。这个决策至关重要,将直接影响事业部第一个标杆项目的成败。

“陈工的方案稳健,但可能错失建立显着优势的时间窗口。”她沉吟着开口,声音清晰而冷静,“赵工的方案潜力巨大,但技术风险和不确定性同样很高,一旦在客户现场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她精准地指出了两个方案的核心矛盾点。会议室里安静下来,所有人都看向她,等待她的最终裁决。

就在这时,会议室的门被轻轻敲响,助理推开门,低声道:“林博士,陆总来了。”

众人皆是一愣。陆延舟很少直接介入事业部这个层级的技术讨论。

陆延舟的身影出现在门口,他没有走进来,只是站在门边,目光扫过会议室里略显紧张的气氛,最后落在林知意身上。

“打扰一下。”他的语气平和,听不出情绪,“我刚和‘振华重工’的李总通完电话,他们对我们提交的初步方案很感兴趣,但对在极端工况下的实时响应延迟,提出了一个非常具体的、近乎苛刻的指标要求。这个指标,比我们之前预估的最高标准,还要再提升30%。”

他带来的这个消息,像一块巨石投入本就波澜起伏的湖面。陈明的脸色微微一变,赵琦的眼中则闪过一丝“果然如此”的光芒。

林知意瞬间明白了陆延舟此刻出现的意思。他并非来干涉,而是来提供关键信息,为这场陷入僵局的讨论,注入一个来自市场前线的、不容置疑的约束条件。

她没有去看陆延舟,目光重新落回白板上的架构图,大脑飞速运转。客户的新要求,几乎堵死了采用保守渐进方案的可能性。如果连客户的最低要求都达不到,稳健也就失去了意义。

“李总提到的这个极端工况,具体是指……”林知意抬起头,看向陆延舟,问了一个非常具体的技术细节问题。她没有问“怎么办”,而是直接索取更底层的输入。

陆延舟显然早有准备,流畅地报出了一系列关于振动频率、温度范围、电磁干扰等级的具体参数。这些参数极其专业,甚至有些冷僻,但他叙述得清晰准确,仿佛亲自参与过技术评估。

这一刻,他们之间没有身份的差异,没有过往的纠葛,更像是两个顶尖的技术专家,在共同面对一个棘手的问题。林知意负责内部的方案权衡,陆延舟负责外部的需求输入和边界界定。

**工作中的默契**,在无声中流淌。

得到关键信息后,林知意心中立刻有了决断。她转向争论的双方,语气果断:

“客户的要求就是我们的目标,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陈工,我理解你对稳定性的担忧,但在新的指标面前,原有的渐进方案已经不具备竞争力。”

陈明张了张嘴,最终化为一声无奈的叹息,点了点头。

“赵工,”林知意又看向年轻气盛的工程师,“你的重构方案方向是对的,但必须解决掉我之前提到的三个技术风险点。我给你一周时间,带领你的小组,拿出一个详细的、可行的风险化解方案和测试计划。资源我会全力支持。”

她没有全盘否定任何一方,而是在新的约束条件下,重新整合了资源,指明了方向。既肯定了赵琦方案的潜力,又给他戴上了风险的“紧箍咒”,同时也没有让陈明完全失落,只是将他的团队重心调整到了确保项目基础架构稳定和配合测试上来。

“是!林博士!”赵琦眼中燃起斗志,激动地应下。

陈明也深吸一口气,沉声道:“明白了,林博士,我们会全力配合赵工团队,确保项目整体交付质量。”

僵局被打破,会议室内重新恢复了活力,每个人都明确了接下来的任务。

林知意这才将目光转向一直站在门口的陆延舟,微微颔首:“谢谢陆总带来的信息。”

陆延舟看着她,深邃的眼眸中闪过一丝几不可察的赞许。他点了点头,没有再多说一个字,便转身离开了,如同他来时一样悄无声息。

他带来的风暴,和她进行的调度,在几分钟内完成,高效得令人惊叹。

会议继续进行,讨论变得更具针对性,效率也大大提高。

散会后,林知意独自留在会议室,看着白板上被修改过的架构图和新增的任务项,轻轻吁了口气。她端起已经凉掉的咖啡喝了一口,苦涩的味道在舌尖蔓延。

刚才那一刻,她真切地感受到了与陆延舟之间那种奇特的**默契**。他精准地提供了她最需要的外部信息,没有指手画脚,没有越俎代庖,只是扮演了一个完美的信息桥梁和边界设定者的角色。而她,则基于这些信息,迅速做出了最符合事业部利益的决策。

这种配合,无关风月,只关乎能力和信任。

他信任她的专业判断和决策能力。

而她,也在这一次次的“助攻”中,逐渐开始……信任他作为合伙人的职业素养和边界感。

这种基于事业的、逐渐重建的信任,比任何刻意的靠近或言语的承诺,都更加坚实,也更加让她心安。

窗外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桌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林知意放下咖啡杯,拿起笔,在白板的一个角落,快速记下了几个需要立刻跟进的事项。

工作中的战斗还在继续,但这一次,她似乎不再觉得是孤军奋战。

那种有人与你目标一致,并能在你需要时,恰到好处地递上“弹药”的感觉……

不坏。

甚至,有点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