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第二次,棋逢对手 > 第249章 平等的对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那句“你更耀眼了”如同投入静湖的巨石,在林知意心中掀起了滔天巨浪。酸涩与滚烫交织的热流冲刷着她的四肢百骸,让她有瞬间的眩晕。她怔怔地看着近在咫尺的陆延舟,看着他眼底那片毫不掩饰的、深沉而复杂的光,那里有欣赏,有感慨,或许还有她不敢深究的更多东西。

时间仿佛被拉长,每一秒都充满了无声的轰鸣。

最终,是林知意率先从那过于汹涌的情绪中挣脱出来。她微微偏过头,避开了他那过于专注、几乎要将人灼伤的视线,同时也巧妙地拉开了两人之间那过分贴近的距离。一股清冷的空气趁隙涌入,让她有些发烫的脸颊和混乱的头脑稍稍降温。

她需要空间,需要氧气,需要重新披上理智的铠甲。

“陆总,”她开口,声音带着一丝极力压制后的微哑,但总体维持住了平稳,“协议已经签署,接下来关于事业部筹建的具体事宜,我希望尽快提上日程。”

她没有回应他那句“耀眼”。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在那句话所带来的巨大冲击下,任何回应都可能失控。她只能用最熟悉、也最安全的工作,来构建防御工事,来重新划定界限。

陆延舟看着她细微的回避动作,看着她迅速重新武装起来的冷静面容,眼底深处掠过一丝几不可察的黯然,但很快便消散了。他并没有期望一句赞美就能瞬间融化所有坚冰。他了解她,知道她的谨慎和骄傲。能让她听到,能让她有所触动,这本身,已经是一种进展。

他从容地后退了半步,恢复了那个合作伙伴应有的、令人舒适的距离。脸上的神情也收敛起来,只剩下专注与认真。

“当然。”他从善如流,仿佛刚才那句近乎告白的话从未出口,“去我办公室谈?那里资料更全。”

“好。”林知意点头。

陆延舟的办公室位于走廊尽头,宽敞、明亮,设计风格极简而冷硬,巨大的落地窗占据了一整面墙,视野极佳,如同一个俯瞰商界的王座。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雪松香氛和他身上特有的清冽气息。

林知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但心境已然不同。上一次,她还是以某种微妙的、带着过往纠葛的身份踏入,而这一次,她是持有正式协议的合伙人。

陆延舟径直走向办公桌后的显示屏,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了几下,调出了一系列加密文件。

“这是延舟科技目前所有与分布式计算、边缘智能相关的在研项目和核心技术储备清单,以及对应的团队配置和资源投入情况。”他侧身,示意林知意过来看,“按照协议,你拥有最高权限,可以查阅所有原始数据、代码库和实验记录。”

林知意走上前,站在他身侧,目光落在那些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的文件列表上。这份清单的详实和透明程度,再次印证了他的诚意。这不仅仅是开放权限,几乎是向她敞开了延舟科技在该领域的全部家底。

她没有客气,直接俯身,握住鼠标,开始快速浏览起来。她的神情专注,眼神锐利,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捕捉着每一个关键信息。时而快速滚动,时而点开某个文件详细查看,时而蹙眉思索。

陆延舟没有打扰她,只是安静地站在一旁,目光偶尔从屏幕移开,落在她专注的侧脸上。阳光透过窗户,在她浓密的睫毛上跳跃,她微微抿着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样子,确实如他所说,耀眼得令人移不开视线。

过了大约二十分钟,林知意才直起身,揉了揉有些发酸的脖颈。

“基本情况我了解了。”她转过身,面向陆延舟,眼神已然恢复了惯有的清明与锐利,“有几个项目方向与我之前的判断吻合,底层技术积累比我想象的要好,但在顶层架构设计和跨团队协同效率上,存在明显短板,这可能是之前几个项目受阻的核心原因。”

她一针见血,直接点出了要害。

陆延舟眼中闪过一丝激赏。他点头:“没错。旧有的部门壁垒和流程僵化是顽疾,这也是我下决心推动改革的原因之一。你的新事业部,将完全独立于现有体系之外,正是要打破这些枷锁。”

“不仅仅是独立,”林知意语气坚定,“更需要建立一套全新的、适应快速创新和协同的工作机制和文化。这可能会对总部现有的管理模式形成冲击,甚至引发一些……不满。”她看向他,目光带着审视,这是在试探他所谓的“支持”和“不干涉”底线究竟在哪里。

陆延舟迎着她的目光,没有丝毫犹豫:“既然选择了破局,就不怕冲击。新事业部是你全权负责的试验田,只要在协议框架内,任何你认为必要的改革,我都会支持。总部这边,有任何阻力,我来解决。”他的话语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决断力,仿佛早已做好了应对一切反弹的准备。

这份魄力,让林知意心中微动。

“好。”她不再纠缠于此,转而切入更具体的规划,“基于现有技术储备和市场需求,我建议事业部第一期聚焦三个核心产品方向……”她开始阐述自己的构想,从技术路线、市场定位、团队组建到资源需求,条分缕析,逻辑严密。

陆延舟听得极其认真,他不时提出疑问或建议,但不再是居高临下的指导,而是平等的探讨。他会质疑某个技术实现的可行性,会提醒她注意某些潜在的市场风险,也会在她提出某个大胆想法时,眼中露出兴奋的光芒,并立刻调出相关数据或案例进行佐证。

“关于这个分布式能源协同的调度算法,北美‘清源实验室’上个月发表了一篇预印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博弈论模型,或许可以借鉴……”

“这个方向,可以考虑与‘国家智能电网研究中心’接触,他们正在寻找可靠的第三方技术供应商,我有渠道可以引荐……”

他不再是那个仅仅发布命令的cEo,而是变成了一个知识渊博、资源丰厚且愿意倾囊相授的伙伴。他的补充和建议,往往能切中要害,拓宽林知意的思路,或者帮她规避掉一些潜在的陷阱。

这种交流是林知意从未体验过的。在过去,无论是作为他的下属还是恋人,他们之间总存在着某种无形的权力落差或情感羁绊,使得对话无法达到这种纯粹的、智力上的碰撞与共鸣。

而现在,协议赋予了她平等的地位,而陆延舟自身的改变,则让这种平等落到了实处。

他们站在巨大的显示屏前,对着复杂的图表和数据,时而争论,时而附和,时而陷入共同的沉思。阳光缓缓移动,在光洁的地板上拉出长长的影子。

不知过了多久,当一个关键的技术难题在两人的合力下似乎找到了突破口时,林知意下意识地松了一口气,嘴角露出一丝轻松的笑意。她抬起头,正好对上陆延舟同样带着豁然开朗神色的目光。

四目相对。

这一次,没有了之前的慌乱与回避,也没有了刻意营造的疏离。有的只是一种因为共同攻克难关而产生的、自然而然的默契与欣赏。

“看来,我们这个合伙关系,开局不算太糟。”陆延舟看着她,唇角微勾,语气里带着一丝难得的、真实的调侃。

林知意微微一怔,随即,那抹轻松的笑意在她眼底化开,如同春水漾开涟漪。

“至少,”她回应道,声音里也带上了一丝连自己都未察觉的柔和,“在专业领域,我们一直都能找到共同语言。”

这话不带任何暧昧,只是陈述一个事实。却比任何刻意的靠近,都更能触动心弦。

陆延舟深深地看着她,眼底情绪翻涌,最终化为一片沉静的温和。

“是啊。”他低声应道,目光依旧停留在她脸上,仿佛在确认着什么,又像是在享受着这难得的、毫无负担的和谐。

窗外,天色渐晚,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如同星河倒悬。

办公室内,灯光自动调节到适宜的亮度。两人之间的对话,也从激昂的技术探讨,逐渐过渡到更具体、更琐碎的执行层面。关于办公场地的选址,关于首批核心人员的调动与招聘,关于预算的初步划分……

他们各自坐在了沙发上,隔着一段恰当的距离,继续着这场漫长而高效的“平等对话”。

没有剑拔弩张,没有暧昧拉扯。

只有两个顶尖的头脑,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在理性的框架内,进行着紧密的、相互尊重的协作。

这对林知意来说,是一种全新体验。她不再需要绷紧神经去防备什么,也不再需要耗费心力去证明什么。她可以完全专注于事情本身,尽情地施展她的才华与抱负。

而这种感觉,出乎意料地好。

她偶尔会抬眼看向对面那个侃侃而谈、运筹帷幄的男人,心中那份坚冰,在不知不觉间,似乎又消融了一角。

也许,这一次,真的会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