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深秋凌晨4点30分
地点: 西北某综合电子试验场基地
4:35 准备阶段
基地指挥中心灯火通明。总工程师秦文康教授站在量子雷达控制台前,最后一次检查参数。巨大的屏幕上显示着目标信息:一架经过特殊改装的歼-20验证机正从800公里外的机场起飞,该机涂覆最新型隐身涂料并加装等离子隐身装置。
量子纠缠源稳定性99.7%,单光子探测器冷却至-269c。操作员的报告声在寂静的大厅格外清晰。窗外,直径30米的量子雷达天线缓缓转向东南方向。
5:02 首次探测
目标进入600公里探测范围!
传统相控阵雷达屏幕上依旧一片空白,但量子雷达的界面已出现微弱信号。秦教授紧盯屏幕上的量子态关联曲线:启动量子干涉测量模式!
突然,主屏幕闪现红色锁定标识:
【距离517公里 方位东南132° 高度8000米】
【目标特征识别:第五代隐身战机】
指挥中心爆发出压抑的欢呼声。
5:17 技术突破展示
秦教授向观摩的军委领导解释原理:
我们向目标区域发射纠缠光子对,其中一个光子被目标反射后,会携带其量子信息。通过测量返回光子与本地光子的量子关联,可以...
他突然被雷达告警声打断。屏幕显示目标突然分裂成三个信号——歼-20释放了两个全尺寸诱饵。
启动量子态层析成像!秦教授下令。十秒后,中间信号被标记为【真实目标】,两侧显示【量子诱饵】。传统雷达此时仍显示三个无法辨别的光点。
6:30 极端环境测试
此时目标机开启全功率电子干扰。传统雷达屏幕瞬间被雪花覆盖,但量子雷达界面仅出现轻微波动。
量子信号具有天然抗干扰特性,秦教授自信地指向屏幕,因为干扰者无法同时复制光子的量子态。
7:05 历史性时刻
当目标逼近至200公里时,量子雷达已经绘制出完整的战机三维图像,甚至能分辨出机翼的轻微抖动。在目标即将脱离探测范围时,系统突然报警:
【检测到第二目标!距离612公里!】
所有人都震惊了——这是一架从未通报的b-2隐身轰炸机,正悄悄穿越演习空域。
技术核心突破显示板:
量子纠缠源寿命突破1000小时
单光子探测效率达90%
空间分辨率比传统雷达提高3个数量级
功耗仅为相控阵雷达的1\/5
8:00 后续影响
空军司令员立即召开紧急会议:
这意味着所有现役隐身武器突然过时。我们需要:
重新评估国土防空体系
加快量子雷达装备进度
研发应对量子探测的新隐身技术
尾声:
次日凌晨,秦教授团队收到加密简报:昨夜探测到的b-2轰炸机,其飞行路线直指我国东南沿海。量子雷达的这次意外发现,避免了一次重大战略误判。
夕阳下,量子雷达缓缓收起天线。这只刚刚睁开的量子之眼,已经改变了现代战争的游戏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