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海”实验室主厅
这里的氛围与以往任何试验场都截然不同,更像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的某个角落,充满了大型环形加速器、复杂的超导磁体和密密麻麻的监测设备。空气中弥漫着液氦的寒意和臭氧的味道。实验室中央,是一条长达百米、被巨大环形磁体包裹的真空加速管道,它并非为了探索宇宙奥秘,而是为了验证一个军事上的终极梦想——将亚原子粒子加速到接近光速,并将其作为武器发射出去。
项目总顾问是年逾古稀的核物理泰斗王致远院士,他身边围绕着国内最顶尖的加速器物理学家和等离子体专家。今天前来观摩的,是军委科技委的最高层领导。每个人的表情都异常凝重,因为他们深知,这项技术一旦成功,其意义将远超任何一种常规武器。
“各位首长,我们今天验证的,是定向能武器的‘圣杯’之一——带电粒子束武器。” 王院士的声音在空旷的大厅里回荡,带着一丝颤抖,不是因为紧张,而是因为激动。
“激光武器,攻击的是目标表面。微波武器,攻击的是目标内部的电子设备。而粒子束武器——” 他停顿了一下,加重语气,“它攻击的是目标物质的原子结构本身。”
他指向那庞大的加速器:“我们将氢原子核(质子)注入这条管道,在超导磁场的作用下,将其加速到无限接近光速,汇聚成一道极其狭窄、能量极高的粒子束。当这道束流击中目标时,会产生两种毁灭性效应:”
“第一,能量沉积效应。 高能粒子会像亿万颗微观炮弹,直接穿透目标外壳,在其内部深处瞬间释放巨大能量,产生剧烈热效应和冲击波,从内部将其撕裂。对于导弹、卫星等精密目标,这是绝杀。”
“第二,核激活效应。 高能粒子会与目标材料的原子核发生反应,使其产生放射性。这意味着,即使一次照射未能彻底摧毁目标,也会使其变成一个放射源,丧失军事价值并造成持续污染。”
一位上将倒吸一口凉气:“这……这是否意味着,它具备了一定的‘核’杀伤效果,但又不触发核爆炸?”
“可以这么理解,将军。”王院士点点头,“它是一种非常规的物理摧毁手段,其破坏机理极为深刻。”
“原理验证试验,启动!”
命令下达,整个“星海”装置低沉地轰鸣起来。强大的电流注入超导线圈,液氦系统全力工作以维持接近绝对零度的低温。控制室内,无数数据流奔腾闪烁。
“注入器准备完毕!”
“一级加速环能量达到设计值!”
“主环磁场稳定!”
“束流聚焦系统上线!”
“目标:百米外,厚度50毫米的均质装甲钢板!”
“发射!”
没有震耳欲聋的声响,没有炫目的光效。只有监测屏幕上,代表粒子束流强度的曲线瞬间冲顶!高速摄像机对准了远处的装甲靶板。
一秒,两秒……似乎什么都没有发生。
突然,靶板中心位置,冒起了细微的青烟!紧接着,旁边的温度传感器读数急剧飙升!监测员的声音因极度震惊而变调:
“束流命中!靶板背面监测到剧烈温升和内部应力波!穿透效应明显!”
试验持续了短短数秒便立即停止。工作人员穿着防护服,小心翼翼地接近靶板。检查结果令人震撼:靶板正面只有一个微小的灼烧点,但背面却出现了明显的鼓包和裂纹,内部金相分析显示,材料结构在束流路径上发生了严重破坏和相变,甚至检测到了微弱的诱导放射性!
“成功了!我们验证了粒子束武器的基础物理可行性!” 王院士和团队成员们激动地拥抱在一起,许多人流下了热泪。这短短几秒钟,凝聚了无数个日夜的艰难攻关。
巨大的挑战与未来的路:
狂喜过后,王院士迅速恢复了科学家的冷静。他向领导们展示了后续面临的巨大难关:
大气衰减: 带电粒子束在空气中会迅速与气体分子碰撞而散失能量,射程极短。本次试验在真空管道中进行,未来若想用于地面或大气层内作战,需要解决大气传输问题(可能需先创造一条临时真空通道,或使用中性粒子束)。
能量需求与小型化: 目前的“星海”装置占地数个足球场,能耗巨大。将其小型化到可装备于舰船或太空平台,是遥遥无期的挑战。
瞄准与控制: 地球磁场会使带电粒子束发生偏转,需要极其复杂的实时补偿系统。
军委领导在总结中写道:
“‘星辰之矛’的原理验证成功,标志着我们在定向能武器的终极探索上,迈出了至关重要的一步。这是一项着眼于未来五十甚至一百年的战略技术储备。它的意义不在于立即装备部队,而在于证明了一条全新的、拥有颠覆性潜力的技术路径是可行的。我们必须保持投入,持续跟踪,确保在这片未来战略高地上,我们不落人后。”
离开深埋地下的实验室,重回阳光之下,领导们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们手中那份薄薄的试验报告,其分量却重如千钧,因为它承载的,是一个关于未来战争形态的、充满无限可能却又深含威慑的想象。这把尚在雏形的“星辰之矛”,已然指向了更遥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