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明末改革 > 第27章 人心是粮食也是衣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7章 人心是粮食也是衣服

崇祯十七年十一月,渤海海面,

朱由检的御舟正破浪北返,一封来自辽东的八百里加急,便被送到了他的案头。

他展开袁崇焕的奏本,才看了几行,便忍不住以手扶额,发出一声长叹:“怎么……怎么又不够了呢!”

奏章上的字句,让他是又气又急,却又无可奈何。气的是袁崇焕这“吞金兽”仿佛永远喂不饱;急的是,这次的理由,他完全无法反驳。

原来,随着大明在辽南站稳脚跟,尤其是吴三桂率军出击、救回百姓的消息传开后,产生了巨大的“虹吸效应”。

那些在满清治下饱受屈辱、苦苦挣扎的辽东汉民,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拖家带口,拼死冲破清军的封锁线,潮水般涌入明军控制区,寻求王师的庇护。

这些难民,几乎是赤贫状态。他们衣衫褴褛,许多人甚至在辽东十一月的严寒里,还穿着难以蔽体的单衣,冻饿交加,状如乞丐。

面对这群蜂拥而至的同胞,袁崇焕既不能拒之门外,寒了天下人心,也无法坐视他们冻毙于风雪。

开仓放粮、分发寒衣成了唯一的选择。可这骤然增加的数万甚至十数万张嘴巴,瞬间就吞噬了巨大的储备。

袁督师别无他法,只能再次硬着头皮上书,言辞恳切,甚至带着几分羞愧,希望皇帝能紧急再拨付一笔钱粮和足以御寒的冬衣。

而且,奏章的最后,他几乎是咬着牙写道:“……虏地流民,络绎来归,嗷嗷待哺,冻馁倒毙者日增。伏乞陛下……速解钱粮冬衣,迟则恐生大变!”

看着这字里行间透出的焦急,朱由检仿佛看到了辽南边境上,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眼巴巴望着南方的无数百姓,也看到了袁崇焕那焦头烂额的模样。

“唉.........”

朱由检捏着那份奏疏,在船舱内来回踱步,脸上写满了无奈的焦灼。

他何尝不知辽东情势危急?可眼下他自己正在北返的御舟之上,身处茫茫渤海,又能从哪里变出粮草银钱来?

所谓天子,此刻竟也感到了鞭长莫及的窘迫。

情急之下,他目光扫过随行官员名录,立刻有了决断。

“速传卢象升前来!”

兵部左侍郎卢象升应召而至。

朱由检也顾不上多做解释,直接将袁崇焕的奏报递给他,开门见山道:“建斗,情况紧急,朕长话短说。辽东流民蜂拥来归,缺衣少食,元素那边快撑不住了。朕如今在船上,一时难以筹措。”

他顿了顿,说出了那个颇为艰难的决定:“眼下,只能先挪用一下随船携带的备用粮草,以及……近卫军将士们尚未发放的部分冬衣,紧急调往辽东救急。朕向你保证,待到京师,立刻从内帑拨付,双倍补偿给将士们,绝不让他们吃亏!”

这话说出来,朱由检自己脸上都有些发热。

动用军队的储备,尤其是克扣将士们的冬衣,乃是兵家大忌,极易动摇军心。但他相信卢象升能明白其中的轻重缓急。

卢象升快速浏览完奏报,眉头紧锁,他完全理解辽东的惨状和皇帝的难处。

作为曾亲临前线、深知军民疾苦的统帅,他更清楚那些难民在严寒中意味着什么。

他没有任何犹豫,当即躬身,声音沉稳而坚定:“陛下圣虑,臣完全明白!救民如救火,岂容迟疑?辽东百姓乃我大明子民,近卫军将士亦为保卫社稷而生,此刻正该同舟共济!臣即刻就去办理,优先调拨易于运输的干粮、肉干与部分棉衣,命快船火速送往营口。”

他略微思忖,补充道:“至于军中……臣会亲自向各营将士说明缘由,言明陛下仁德与辽东百姓之苦。我近卫军将士皆深明大义,必能体谅陛下苦心,暂克服些许困难。待至京师,陛下再行赏赐抚慰,军心必更加凝聚!”

卢象升的深明大义和高效执行力,让朱由检长长舒了一口气。他看着卢象升领命而去的背影,心中感慨万分。这就是他倚重的股肱之臣,能在关键时刻为他分忧解难。

当卢象升派遣的快船顶着风浪,将来自御舟的应急粮草与冬衣运抵营口港时,整个辽南前线的反应是复杂而深刻的,其中掺杂着感激、震撼与更坚定的决心。

接到这批由皇帝“拆东墙补西墙”、甚至动用了近卫军自身储备的物资时,一向以沉稳冷峻着称的袁崇焕,在督师行辕内手持着朱由检的亲笔手谕,良久无言。手谕上那句“朕与近卫将士暂冻饿一时,不可使辽民失其所望”的字句,重重地敲在他的心上。

他面向南方,郑重地行了一个大礼,对身旁的何可纲、祖大乐等将领慨然道:“陛下宁肯委屈随行王师,亦不忍弃我辽民于不顾。此等拳拳爱民之心,古之圣君不过如此!我辈若不能安定辽东,恢复旧土,尚有何面目立于天地之间!”

这份雪中送炭的支援,化解了燃眉之急,更将袁崇焕及其麾下将领的忠诚度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已不再是简单的君臣关系,而是基于共同信念与牺牲的盟誓。

当那些几乎冻僵的流民捧起热粥,穿上虽然样式不一但厚实暖和的棉衣时,无数人跪倒在地,向着南方号啕痛哭。那不仅仅是感激,更是一种劫后余生的情绪宣泄,和一种找到了归宿的认同感。

“皇上没有忘记我们!”“王师是真的来救我们的!”

这些朴实的话语在流民中迅速传播开来。

此前,他们南逃或许只是为了求生;此刻,他们心中开始萌生出对大明王朝真正的归属感与忠诚。这种民心向背的转变,是任何军事胜利都无法替代的宝贵财富。许多青壮主动要求加入乡勇或请求从军,愿为“这样的皇帝”和“这样的朝廷”效死。

崇祯十七年冬月的渤海航路上,

御厨战战兢兢地呈上午膳——一碟清炒萝卜,一碟醋熘白菜,配着碗糙米饭。热腾腾的蒸汽后面,朱由检执箸的手悬在半空,迟迟没有落下。

他凝视着这顿简陋的饭菜,忽然笑出声来,笑声里带着几分自嘲:“朕…竟有五年没碰过这样的饭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