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286章 驿马星驰揭诡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泰和县清丈的艰难,以及初步暴露出的“寄庄田”、“死户寄田”等问题,通过吴永年的奏报和周遇吉的密信,已较为清晰地呈现在朱厚照面前。

然而,更深层、也更系统性的舞弊手段,仍在迷雾之中。

打破这层迷雾的关键,在于获取地方胥吏与豪强勾结运作的第一手证据,这需要时间,也需要契机。

这契机,伴随着一匹浑身汗沫、冲入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衙门的驿马而来。

马上骑士身背漆匣,匣内并非寻常公文,而是由按察使司一位佥事根据风闻,当然这风闻实质上是受杨廷和暗中推动。

突击核查南昌府及周边数县历年税粮账册后,发现的惊人疑点汇总。

这位佥事为人精干,且与宁王府素无往来,他的核查报告,直接绕开了可能被渗透的环节,直送布政使案头。

报告指出,在核对南昌、丰城等地上报的税粮簿册时,发现存在大量“有田无赋,有赋无田”的诡异现象。

更具体地说,便是“飞洒”与“诡寄”之弊,疑似盛行。

报告中列举:许多在册田亩对应的税粮,被零碎分割,添加到了那些田产实际无几甚至毫无田产的贫户、小户名下,致使这些贫户“产去税存”,不堪重负,此谓“飞洒”。

同时,大量实际存在的田产,并未登记在真实所有者名下,而是被挂靠于享有赋役优免权的勋戚、官员、乃至国子监生等“诡寄”户下,或伪称为“逃绝户”的产业,从而逃避了国家税赋。

这份报告犹如一块巨石投入略显沉闷的江西官场,布政使再也无法仅以“徐徐图之”来敷衍。

几乎与此同时,吴永年在泰和县的清丈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那位被周遇吉麾下校尉无形中“保护”起来的李家庄老农,又提供了一个关键线索:

刘家不仅隐匿田亩,更与县衙户房一位已退休多年的老书手关系密切,历年田赋徭役的派征,此老书手皆深度参与。

吴永年当机立断,在周遇吉派出的便装精锐暗中协助下,于一夜之间,迅速“请”到了这位隐居城郊的老书手及其手中秘藏的数本私账。

起初,老书手还欲狡赖,但当吴永年点出“飞洒”、“诡寄”等词,并出示了按察使司报告的部分内容后,老书手心理防线崩溃。

在确凿的证据和强大的压力下,老书手为求自保,和盘托出了一套运行多年、几乎成为潜规则的舞弊体系。

他供认,刘家等大户,通过贿赂胥吏,在编制黄册和鱼鳞册时便做了手脚。

其手段繁多:一是“活洒”,将应纳税粮分散到其他现役人户名下;

二是“死寄”,将田产伪报于逃绝人户名下;

三是“包纳”,买通胥吏,在过割田产时不过割或仅少量过割赋税;

四是“悬挂”,田产推收记载混乱,有推无收;

五是捏作“寄庄”,冒充官绅产业以逃避差役。

“……如此一来。”

老书手颤巍巍地解释,“册籍上所载,田亩、人户、税粮,三者多数对不上号。册上是良田,实地可能是荒岗;册上是甲户之田,纳税的却可能是乙户。富家田连阡陌而赋税无几,贫户地无立锥却役银沉重。历年派征差役,便依据这失真的册籍,其中上下其手、转嫁负担的空间……极大。”

吴永年听得脊背发凉。

他这才彻底明白,为何清丈阻力如此巨大。

这不仅仅是清理田亩,而是要彻底推翻一整套由胥吏和豪绅共同维护、从中牟利的“暗账”体系!

此体系如同附骨之疽,侵蚀着国赋,压榨着小民。

他不敢怠慢,立刻将老书手的供词、私账副本以及泰和县已查实的“飞洒诡寄”案例,加上自己的分析,写成了一份极长的、措辞前所未有的激烈的奏疏。

在奏疏中,他详细描述了“飞洒”、“诡寄”等弊政的操作手法及其危害,明确指出“册籍失真,则赋役无准;胥吏弄权,则豪强得利;贫民受压,则国本动摇”。

他恳请朝廷,不仅要清丈田亩,更需彻底清查和重整黄册与鱼鳞册系统,并严厉追究历年经办胥吏及纵容包庇官员的责任。

这份沉甸甸的奏疏,同样以最快速度发出。

这一次,不再仅仅依靠通政司的常规渠道,周遇吉动用了军方专用的加急驿递,确保其能不受阻拦地直送御前。

就在吴永年的奏疏还在驿路上奔驰时,关于江西“飞洒诡寄”弊案的风声,已通过不同渠道,在京城小范围内传开。

都察院内,一些原本弹劾吴永年的御史,开始变得沉默。

而户部、刑部的官员,则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皇帝陛下对泰和县的关注,已然升级为对整个帝国赋役根基的审视。

朱厚照在西苑精舍,几乎是同时接到了按察使司的报告、周遇吉的密报以及吴永年那封血泪交织的奏疏。

他一份份阅过,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之前虽知积弊甚深,却未料到已到了如此触目惊心、系统化腐败的地步。

“好一个‘飞洒诡寄’!好一个‘活洒死寄’!”

朱厚照猛地将几份奏报摔在御案上,声音冰冷。

“朕的天下,这大明竟被这些蠹虫蛀空至此!田亩、户籍、赋税,国之三要素,竟无一真实可靠!如此下去,何谈国库充盈?何谈社稷安稳?”

他意识到,泰和县的问题,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个案,而是整个帝国中后期财政痼疾的集中爆发。

改革,必须从技术层面的清丈,推向更深层次的制度性厘清和吏治整顿。

“传杨廷和、石文义、王琼(兵部兼管部分军屯事宜)!”

朱厚照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

“还有,把户部尚书也给朕叫来!”

一场针对赋役根本制度的、更大规模的风暴,随着泰和县的突破,即将在帝国上空汇聚。

而远在江西的吴永年并不知道,他点燃的这颗火种,已然照亮了更深沉的黑暗,并将引燃一场席卷全国的燎原之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