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大明执政官 > 第233章 御前风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养心殿西暖阁的君臣密议后,杨廷和如同被注入了一剂强心针,虽步履依旧沉稳,但眉宇间那几乎压垮他的沉重感消散了不少。

他回到文渊阁,立刻召来了吏部尚书刘宇和礼部尚书毛澄。

没有过多的寒暄,杨廷和直接将皇帝“稍作斟酌,务求稳妥”的旨意,以及自己那份包含了限制品级、职权、升迁的妥协方案核心要点,向两位部堂重臣和盘托出。

刘宇捻着胡须,细长的眼睛里光芒闪烁。

他敏锐地察觉到,这方案看似是首辅在巨大压力下的退让,实则得到了皇帝的默许甚至背书。它保住了实务学堂的根,也给了清流们一个体面的台阶。

“元辅老成谋国,此议……或可平息物议。”

他缓缓说道,心中已开始盘算如何在自己的吏部职权范围内,将这“限制”落实得更加“完美”。

毛澄则眉头紧锁。

他内心依然不认同这种另辟蹊径的取士方式,但皇帝的态度和首辅的让步都已明确,若再强硬反对,便是真正的不识时务了。他叹了口气:

“但愿此法能安抚士林,不致再生事端。”

就在内阁紧锣密鼓地按照妥协方案细化授官细则的同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岳,奉皇帝口谕,“偶然”路过翰林院,与几位侍读、侍讲“闲谈”了几句。

王岳面上带着惯有的、人畜无害的微笑,语气轻描淡写,仿佛只是随口一提:

“近日科道群情激奋,联名奏章都拟到御前了,皇爷看了,可是半晌没说话呐。”

他顿了顿,声音压低了些,恰巧能让周围几位竖着耳朵的翰林听见。

“皇爷后来独处时,对着一份名单,手指头在上面点啊点,还问了石都督几句……好像是关于都察院某位御史,和他那在苏州府老家的族亲,强买民田的事儿?唉,这年头,谁家没点糟心事呢?皇爷也是仁厚,只说‘按律办理,不必扩大’。”

这番话如同滴入滚油的水珠,迅速在清流官员的小圈子里炸开。

皇帝不仅知道了他们的串联,甚至可能已经掌握了某些人的把柄!

“按律办理,不必扩大”这八个字,更是充满了无尽的威慑。

这意味着皇帝手握利器,却引而不发,若有人不识趣,那后果……

一时间,原本慷慨激昂、誓要“死谏”的氛围,悄然发生了变化。

一些并非核心、或自身并非毫无瑕疵的官员,开始犹豫、观望,联名奏章上的签名,似乎也没那么踊跃了。

与此同时,朱厚照在西苑召见了锦衣卫指挥使石文义。

他没有询问具体细节,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联名之事,可以凉一凉了。把精力,多放在北边和南边。”

石文义心领神会,知道皇帝不欲在此时深究,震慑的目的已经达到。

他恭敬领命,将情报的重点工作重新转向了宣府和月港方向。

数日后,经过内阁与吏部、礼部的反复磋商,一份经过“充分斟酌”的《皇家实务学堂首期生员授职试任章程》终于出炉。

相比于最初的方案,品级普遍压低了一到两级,职权被严格限定在漕运、市舶、工部匠作、户部清吏司等“专业”领域,且明确标注为“试职”,考成单列,升迁从严。

章程颁布当日,朱厚照特意在平台举行了小型的朝会。

他没有长篇大论,只是当着文武百官的面,对杨廷和及内阁诸臣温言嘉勉,称其“虑事周详,老成持重”,并强调此乃“权宜试行之策”,目的是“广揽实用之才,以应时艰”。

皇帝定了调子,首辅拿出了妥协方案,锦衣卫展示了肌肉,尽管是隐形的,但确实效果颇佳。

当下,反对的声音虽然仍有零星的响起,但那股足以掀翻桌子的狂潮,终究是缓缓平息了下去。

一场可能引发朝堂地震的风波,在朱厚照精准的微操下,被暂时压制了下去。

他既守住了改革的底线——实务学堂得以存续,生员得以入仕;也做出了必要的妥协——大幅降低了新政对旧有体系的直接冲击;更运用权术,分化瓦解了反对阵营。

退朝后,朱厚照回到西苑精舍,感到一阵精神上的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在惊涛骇浪中稳住船舵的成就感。

他知道,这仅仅是开始,实务学堂的生员们进入官僚体系后,将会面临更多的明枪暗箭和无形的壁垒。

但他已经为他们打开了一道缝隙,洒下了一线阳光。

他拿起一份关于宣府杨一清请求加快“正德甲型速射炮”换装的奏报,嘴角微微勾起。

朝堂上的博弈是为了争取时间和空间,而真正的底气,最终还是来自于杨一清麾下越来越犀利的新军,来自于文贵、赵大勇掌控下日益强大的水师,来自于格物院里那些在失败中不断前行的工匠和学者。

他提笔在杨一清的奏报上批示:“已令格物院、兵仗局加紧督办,优先供给宣府。望卿整军经武,早奏凯歌。”

笔尖划过纸张,沙沙作响。

大明这艘巨轮,在经历了这次风波内部后,再次调整航向,向着未知而充满挑战的深海,坚定地驶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