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时光织就的网 > 第52章 影视跨界承古韵,元宇宙里育新苗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2章 影视跨界承古韵,元宇宙里育新苗

六月的梧桐巷彻底被盛夏的绿意包裹,老槐树的枝叶铺展得如同华盖,蝉鸣声从叶隙间钻出来,与巷口的风声交织成夏日独有的旋律。忆槐亭旁的紫藤萝结出了细细的荚果,而记忆馆门口新摆的几盆茉莉正悄然绽放,淡香混着槐花糕的甜意,在青石板路上漫溢。数字文创馆的暖光从清晨亮到深夜,虚拟的非遗纹样透过玻璃映在地上,与红灯笼的光影叠在一起,像是铺了层流动的锦绣。

苏晚刚把“南北非遗交流展”的线上数据整理完毕,手机就突然响起,屏幕上跳动着“影视道具组王导”的名字。她心里一动——上周在文旅论坛上结识的这位导演,曾提起想为新剧《青巷旧事》寻找非遗元素的道具,没想到这么快就有了消息。

“苏晚女士,冒昧打扰!我们剧组最近在打磨服化道细节,想找真正有烟火气的非遗物件撑场面。”电话那头的王导声音带着急切,“剧本里有段江南巷弄的戏,需要刺绣香囊、剪纸窗花,还有主角家传的手工点心模具,看了你们梧桐巷的数字文创展,觉得你们的手艺太贴合剧情了!”

苏晚立刻起身走向记忆馆,边走边回应:“王导您放心,这些我们都能提供!不仅有实物道具,还能让手艺人根据剧情调整纹样,甚至能用数字技术先做效果演示。”挂了电话,她正好撞见抱着平板电脑的林晓,屏幕上正播放着元宇宙展厅的新场景——虚拟的江南巷弄里,满族刺绣风格的灯笼正随着虚拟晚风摇晃。

“苏晚姐,刚在调试元宇宙的‘非遗跨界馆’!”林晓晃了晃平板,眼里闪着光,“参考辽宁满族非遗的元宇宙玩法,加了虚拟技艺体验区,用户能同时学江南刺绣和满族盘扣。对了,你刚才打电话说影视道具?这可是绝佳的跨界机会!”

两人快步走进记忆馆,孙爷爷正对着一盏旧绣灯研究针法,张奶奶在剪新的“夏日风物”系列剪纸,吴叔则在调试新的荷花纹样点心模具。听说要给影视剧做道具,张奶奶立刻举起手里的剪纸:“我这就剪几套民国风格的窗花,再做些刺绣纹样的剪纸底稿,让服装组能直接参考!”

吴叔也放下手里的模具:“剧中的点心模具交给我!我可以复刻老样式,再在细节处加些梧桐巷的纹样,既符合年代感,又有咱们的特色。对了,还能做些迷你版道具,后期可以当文创周边卖。”

孙爷爷摩挲着绣灯上的缠枝莲纹样:“刺绣香囊得用老针法才够味。我找出了母亲传下来的‘打籽绣’图谱,能绣出剧中需要的家传纹样,再让林晓用数字技术扫描存档,以后还能放进元宇宙展厅当展品。”

正说着,夏冉抱着一摞文件冲进来,脸上满是惊喜:“好消息!市文旅局牵头搞‘非遗夏令营’,邀请咱们梧桐巷当主阵地,已经有两百多个孩子报名了!还有温州肯恩大学的设计系,想跟咱们合作开实践课,让学生跟着手艺人学手艺,再结合数字技术做创新设计。”

“这可真是双喜临门!”苏晚笑着把影视道具的事告诉大家,“咱们分工合作:手艺人负责道具制作和夏令营课程,林晓和高校对接数字创新,我来统筹影视合作和夏令营流程。对了,林晓,元宇宙展厅可以加个‘夏令营专属区’,让孩子们提前线上预习非遗知识,课后还能上传作品打卡。”

接下来的日子,梧桐巷彻底忙碌起来。张奶奶的剪纸案上堆起了半人高的红宣纸,她根据剧本描述,剪了“喜鹊登梅”“连年有余”等民国风格窗花,还特意设计了剧中女主角的“嫁妆剪纸”,细腻的纹样里藏着旧时女子的心事。每剪好一套,就交给林晓扫描成数字文件,既方便剧组修改,又能存入元宇宙展厅。

吴叔的工坊里飘出了木头的清香,他从旧货市场淘来的旧模具上拓下纹样,再用新木料复刻,还在模具内侧刻上极小的“梧”字印章。“这样既保真又有标识,就像浙江洞头的贝雕工坊给作品做标记一样。”他一边打磨模具,一边说,“还做了二十套迷你模具,准备当夏令营的体验工具。”

孙爷爷的绣绷上,一个个小巧的香囊渐渐成型。他用打籽绣绣出主体纹样,再用平针绣勾勒边缘,最后缀上丝绦流苏。每个香囊里都装着晒干的槐花和茉莉,香气清雅持久。“剧中要用到十个不同纹样的香囊,我每种都多绣了两个,一个给剧组,一个留着展览。”他把绣好的香囊摆在桌上,阳光洒过,丝线的光泽温润如玉。

林晓则频繁往返于梧桐巷和高校之间,带着学生们给非遗道具做数字化处理。她教学生用3d扫描技术还原香囊和模具的细节,再用建模软件做效果渲染,还一起设计了“非遗道具数字图鉴”,标注着每件道具的技艺渊源和制作过程。“这些图鉴不仅能给剧组当参考,以后还能放进元宇宙的‘影视非遗馆’,让观众了解道具背后的手艺。”林晓在课堂上说道,学生们纷纷点头,有人已经开始构思用数字技术让道具“动起来”。

苏晚则带着剧组的美术指导来梧桐巷选样。看着桌上琳琅满目的剪纸、香囊和模具,美术指导忍不住赞叹:“这才是有温度的道具!比工厂批量做的精致多了。”他当场定下所有道具,还额外预订了拍摄期间的“非遗场景布置”——让张奶奶去现场贴窗花,吴叔演示传统点心制作,孙爷爷展示刺绣技艺,这些场景将作为剧中的“隐藏彩蛋”。

夏令营开营前三天,温州肯恩大学的学生们先到了梧桐巷。二十多个年轻人带着电脑和绘图板,围着手艺人问个不停。跟着张奶奶学剪纸的学生,把传统纹样和现代插画结合,剪出了“剪纸版动漫人物”;跟着吴叔学模具制作的学生,用3d打印技术复刻了模具,还做了可拆解的结构模型;跟着孙爷爷学刺绣的学生,把绣线和金属丝结合,设计出了时尚的刺绣首饰。

“原来非遗能这么玩!”一个学生举着自己的刺绣项链兴奋地说,“之前觉得老手艺过时了,现在才发现,只要找对方法,完全能跟现代设计融合。”林晓立刻把这些创新作品扫描上传到元宇宙展厅,设置了“高校创新展区”,引来不少线上用户点赞。

七月初,“非遗夏令营”正式开营。两百多个孩子背着小书包冲进梧桐巷,瞬间把这里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记忆馆门口的空地上搭起了临时课堂,分成刺绣、剪纸、点心三个体验区,每个区都由手艺人带教,高校学生当助教。

刺绣区里,孙爷爷教孩子们用简单的平针绣绣槐花。一个扎羊角辫的小女孩总也穿不上针,高校助教立刻用手机打开元宇宙展厅的“虚拟穿针”功能:“你看,这里有慢动作演示,跟着虚拟手艺人学!”女孩盯着屏幕试了几次,果然成功穿针,高兴得跳起来。

剪纸区的张奶奶则教孩子们剪荷花。她先让孩子们在元宇宙展厅里看剪纸的3d演示,再拿出带轮廓线的半成品让大家练习。“剪坏了没关系,”张奶奶拿着一个剪破花瓣的作品说,“咱们可以改成莲蓬,这就是手艺的灵活性。”说着就拿起剪刀示范,不一会儿,破损的荷花就变成了饱满的莲蓬。

点心区的吴叔准备了特制的彩色面团,教孩子们做“非遗小点心”。他先在元宇宙展厅里播放点心制作的动画,再手把手教大家揉面团、压模具。孩子们做出的点心形态各异,有的像小鸭子,有的像小花朵,吴叔都笑着贴上“创意奖”贴纸,还把孩子们的作品拍成照片,上传到夏令营专属区。

最热闹的当属元宇宙体验角。林晓带着高校学生,教孩子们用VR设备体验“非遗跨界馆”。戴着VR眼镜的孩子,一会儿在虚拟绣绷上绣满族盘扣,一会儿在虚拟案板上做西北甑糕,不时发出惊呼。“我刚才跟西安的虚拟手艺人对话了!”一个男孩摘下眼镜喊道,“他教我做皮影戏人物,太神奇了!”

夏令营期间,《青巷旧事》剧组也来梧桐巷取景。张奶奶在剧组搭建的民国宅院里贴窗花,孙爷爷给演员示范刺绣姿势,吴叔则在镜头前演示点心制作。孩子们挤在警戒线外看热闹,有的还被导演选中当群演,拿着自己做的剪纸道具出镜,别提多开心了。

“这些非遗元素让场景活了!”导演看着监视器里的画面,满意地点头,“之前拍的场景总觉得少点烟火气,现在有了这些手工道具和真实技艺展示,年代感一下就出来了。”他当场决定,片尾加上“非遗手艺人鸣谢”,还邀请梧桐巷参与后续的文创开发。

夏令营闭营那天,梧桐巷举办了“童心非遗展”。记忆馆里摆满了孩子们的作品:刺绣香囊、剪纸画、创意点心模具,还有他们在元宇宙展厅里创作的虚拟作品。每个孩子都拿到了一本“非遗传承证书”,证书上印着张奶奶剪的小蝴蝶和孙爷爷绣的槐花纹样。

“我以后每周都要来梧桐巷学剪纸!”一个女孩抱着自己的作品说。家长们也纷纷扫码关注“梧桐巷非遗”账号,不少人预订了周末的亲子体验课。温州肯恩大学的老师则拉着苏晚的手:“这次合作太成功了!我们想把实践课变成长期项目,再联合申报‘非遗数字化创新’课题。”

闭营后的第二天,林晓带来了更惊喜的消息:“剧组说咱们的道具太受欢迎,想开发‘非遗道具周边’,用3d打印复刻迷你模具和香囊,再附上数字藏品证书。元宇宙展厅的‘影视非遗馆’上线后,访问量已经突破十万了!”

孙爷爷正在整理夏令营的刺绣作品,准备挑些优秀的放进记忆馆展览。他拿起一幅孩子绣的槐花图,笑着说:“你看这针脚,虽然稚嫩,但有灵气。数字技术能吸引人来,但真正的传承,还得靠这些孩子的双手。”

张奶奶则在剪“影视非遗”主题剪纸,把剧中的场景和手艺人的身影都剪了进去:“等剧播了,这些剪纸既能当宣传品,又能放进元宇宙展厅,让更多人知道非遗道具背后的故事。”

吴叔从工坊里走出来,手里拿着新做的“荷花酥”:“我把剧中的点心配方改良了,加了茉莉花香,以后既能当体验课的教材,又能当文创产品卖。这就像浙江洞头的贝雕,既坚守传统,又能跟不同领域结合。”

苏晚看着眼前的景象,拿起手机给西安的周师傅发消息,分享影视合作和夏令营的喜讯。周师傅很快回复,说西安的皮影戏也接到了动画剧组的合作邀请,还想跟梧桐巷联合搞“跨地域非遗夏令营”。

夕阳西下,梧桐巷的红灯笼依次亮起,与数字文创馆的灯光交相辉映。手艺人、高校学生和夏冉围在忆槐亭里,讨论着下一步的计划:林晓要开发元宇宙的“非遗数字藏品馆”,孙爷爷准备去西安交流皮影刺绣技艺,张奶奶要跟影视剧组合作剪纸道具系列,吴叔则在研发“非遗点心礼盒”。

槐树叶在晚风中轻轻摇曳,蝉鸣声渐渐柔和。那些关于非遗跨界的探索,关于数字传承的创新,关于童心守护的约定,正随着夏日的晚风,飘向更远的地方。梧桐巷的手艺人知道,非遗的生命力,既藏在一针一线、一剪一刻的坚守里,也藏在与影视、科技、教育的碰撞中。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里,非遗正以越来越鲜活的模样,走进更多人的生活,绽放出永不褪色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