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亮剑:横扫晋察冀 > 第294章 奢望纵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晚,寿阳临时旅部内,灯火通明。宋兴华、参谋长熊德诚与身在榆次的政委王信庭通过电话连线,召开了一次至关重要的三人会议。电话线传递的不仅是声音,更是决定数万大军命运的战略决策。

宋兴华首先向熊、王二人通报了汇总而来的最新敌我态势:

“日军方面,第五师团步兵、炮兵等所有人员已全部抵达太原,但其重炮、车辆等重型装备尚在运输途中,预计还需两到三天才能完全到位。从驻蒙军南下的部队,包括步兵第11联队(联队长长谷川美代治大佐,约3500人)、骑兵第一旅团(旅团长片桐茂少将,骑兵3000余)、独立山炮兵第3联队(联队长高桥确郎中佐,约1200人,配备24门四一式山炮),以及伪蒙军骑兵第1师(约1500骑)、伪大汉义军安华亭旅(2000余人),总兵力约一万四千人,目前已经抵达原平,最终目的地定是太原无疑。”

他顿了顿,继续分析:“综合计算,太原及其周边日军总兵力,包括完整的第五师团2.6万人、南下的驻蒙军集团1.4万人、遭我重创后的第36师团0.7万人、第108师团0.9万人,以及独立混成第3、第9、第16旅团残部约1.5万人,加上部分伪军,纸面兵力超过七万三千人。此外,从华中调来的中国派遣军第25师团约1.4万人,预计在十二月二十七日前能够抵达山西战场。”

“我方力量,”宋兴华话锋一转,语气中带着一丝振奋,“兵员储备丰厚。招兵告示和报纸广告效果显着,根据地领导小组和牛家窑村共接收新兵八千余人,其中东北籍士兵占了三成,且有近千人曾服役于东北军,军事基础较好。原伪军俘虏三千余人,经过改造已有两千七百余人愿意加入我军,近期又新增三百多伪军俘虏,目前尚有近七百人待改造。最重要的是,总部移交的三千六百日军俘虏正在押送途中,加上我们原有的,待转化的日军俘虏总数达到五千八百余人。”

他粗略估算:“目前,我们能直接投入太原方向的兵力,包括我晋中独立旅近万人,配属的769团、28团、新一团、独立团、决死七团、九团约一万三千人,日本同盟军一万一千余人,总计约三万四千人。待整编的劳工一万一千人、新兵八千余人、已改造伪军两千七百余人,加上待转化的伪军俘虏七百余、日军俘虏五千八百余,总计约两万八千余人。一旦完成整编转化,我军总兵力将超过六万人!”

听到这个数字,电话那头的王信庭和坐在对面的熊德诚都感到一阵心潮澎湃。六万大军!这几乎是八路军一个战略区的兵力规模了。

宋兴华随即提出了酝酿已久的三个议题:

“第一,太原之战迫在眉睫,敌我兵力虽仍有差距,但我军在士气、装备(特别是炮兵)和内部团结(拥有同盟军)上占有优势。为了统一指挥,提升作战效率,我建议,将晋中独立旅升级为纵队建制,并将目前配属我部作战的兄弟部队,即385旅769团、边纵28团、386旅新一团、独立团以及决死三纵7团、9团,整体整编为新的独立旅,全部纳入纵队序列,初步计划整编为5个独立旅。若师部、总部同意此方案,则请总部直接任命或指派这五个旅的旅长、政委等主官。若上级暂不同意纳入兄弟部队,那我部将以阳泉劳工和近期新兵为主,自行组建5个独立团,以确保兵力规模。”

“第二,如今山西境内,正太铁路全线以及同蒲铁路南段已基本被我军控制。我建议,应立即组织力量,修复此前为破袭战而破坏的铁轨和线路,尽快恢复铁路运输。这对于我军快速调动兵力、运输重型装备和物资补给至关重要,是一条生命线。”

“第三,关于战略态势。驻蒙军混合集团沿同蒲线南下,第五师团重装备即将到位,日军显然也在积极准备。我部主力集结于寿阳、榆次,足以牵制太原日军主力。但娘子关方向,仅我旅二团及部分地方部队驻守,力量相对薄弱,需提醒总部关注,必要时调动晋察冀军区部队协防。此外,日军绝不会坐视山西易手,必然调集重兵从陇海线风陵渡、以及太行八陉等通道入晋反扑。我建议,师部应统筹全局,派遣精锐力量提前出击,进行‘离晋作战’,将敌人尽可能牵制在山西省境之外,避免我新生的根据地陷入内外夹击之困境。”

宋兴华的话条理清晰,战略眼光深远。电话两端陷入了短暂的沉默,消化着这庞大的信息量和大胆的提议。

首先开口的是参谋长熊德诚,他的语气带着军人特有的谨慎:“旅长,你的战略构想我很赞同。但是,大战在即,进行如此大规模的扩编和整编,部队需要时间磨合,各级指挥员需要熟悉新的部属,这会不会导致部队战斗力在关键时刻出现下滑?此其一。其二,我们晋中独立旅成立时间不长,各团也是近期才陆续满编,战绩虽辉煌,但此时提出升级为纵队,并要求整编这么多兄弟部队,总部会不会觉得我们……胃口太大,急于求成?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就不好了。” 他的担忧不无道理,八路军的扩编通常更为稳健,如此跳跃式的晋升,确实罕见。

这时,政委王信庭沉稳的声音从电话另一端传来,他显然更理解宋兴华的思路和这支部队的独特之处:“老熊,你的顾虑是正常的。但我们要具体分析我们旅的情况。”他顿了顿,仿佛在组织语言,“兴华旅长,是从咱们386旅新一团一个连长位置上,靠着实打实的军功,一步步擢升上来的。从最早的辽县据点战斗开始,大大小小几十仗,他哪一仗不是带着大量新兵打的?小柳庄和牛家窑村两次集中练兵,时间都只有七到十天,然后就把队伍拉上战场,并且都取得了辉煌胜利。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旅,有我们旅的特殊性。”

王信庭继续深入分析:“我们旅和兄弟部队最大的不同在于,别的部队打仗,主要靠步兵穿插、分割、包围,靠的是步兵的顽强和战术。而我们旅,”他加重了语气,“打仗靠的是炮兵!老熊,你想想,我们旅现在装备的各口径火炮,超过三百门!这个数量,别说在八路军,就是在全国任何一支军队里,都是独一份!光炮弹一场战斗都能打出几万发!但是,光有炮兵轰不行,还得有足够数量的步兵去形成包围圈,把日军框定在一定的战场范围内,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炮火的效能,提高杀伤效率。所以,旅长对新兵的要求,其实非常务实:胆大,敢打;会开枪,能听命令往前冲!至于打得准不准,那是后续训练和战场磨练的问题。因此,快速扩编,以老带新,以强大的炮火弥补新兵战斗经验的不足,就是我们旅能持续作战、快速成长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