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赤岭的新岁晨风吹过田垄,带着作物拔节的青涩气息,我已踏着沾着朝露的田埂,奔向共耕区的核心地块。距“除草防螟”不过半月,田里的作物已迈入拔节期:麦区的麦苗长至尺许高,茎秆从基部向上渐渐变粗,新抽出的叶鞘包裹着嫩节,像蓄势待发的箭头;青稞区的植株也褪去幼嫩,茎秆泛着淡青色的光泽,风过时株身轻轻晃动,却已能撑起舒展的叶片,再不是从前一吹就倒的模样。唐蕃的军民们扛着加固竹竿、提着追肥桶赶来,汉地的竹制绑绳堆在田边,吐蕃的腐熟羊粪肥装在皮袋里,田埂上还立着记录拔节情况的木牌,处处都透着对“秆壮节稳、不伏不倒”的谨慎与期许。

我的鼻尖凑近麦区的茎秆基部,嗅到作物生长的蓬勃气息,还敏锐捕捉到一丝微弱的“虚软味”——那是部分茎秆因养分不足,基部偏细的信号,若遇上风雨极易倒伏。大唐的农师正蹲在田垄间,手掌轻轻握住麦秆,感受茎秆的硬度,对围拢的军民说:“中原农耕素有‘拔节防倒伏’的说法,如今茎秆快速生长,基部嫩弱,咱们用中原的‘三角支架法’,三根竹竿扎成支架扶住植株,比单根支撑更稳固;你们吐蕃的羊毛绳柔软有弹性,绑秆时不会勒伤茎秆,比中原的麻绳更护苗。另外,拔节期需补‘催节肥’,咱们中原的腐熟豆饼肥富含氮钾,能壮秆促节;你们吐蕃的羊粪肥效持久,混着草木灰撒施,既能补肥又能防病害,两种法子结合,才能让茎秆长得结实!”

吐蕃老农握着羊毛绳,绳头已提前搓软,显然做足了准备,他用生涩却清晰的汉文回应:“竹竿已按‘每五株一组’备好,底部削尖了好扎进土里;还做了‘茎秆测粗木环’——用木片做成不同粗细的环,套在茎秆上就能判断是否需要加固,比用手捏准。刚才我看青稞区西边的几株茎秆弯腰幅度大,怕是支撑不住,咱们先给那片搭支架吧?”我立刻奔向青稞区西边,用前爪轻轻扶住一株弯腰的青稞——茎秆基部果然纤细,稍一用力就有晃动,便用爪子在植株旁的泥土上压出三角印记,示意按此形状搭支架。

军民们见状立刻行动,大唐农卒将三根竹竿呈三角状扎牢,小心翼翼地贴近茎秆,避免竹竿戳伤根系;吐蕃牧民则用羊毛绳在茎秆中部轻轻缠绕,打个活结留出手感空隙,“这样茎秆还能继续长粗,不会被勒坏”。农卒刚搭好一组支架,我又在旁边两株茎秆旁停下,用鼻尖轻碰茎秆——虽未明显弯腰,但基部已有些虚软,便低吼一声示意。农师连忙过来查看:“多亏白泽大人!这种‘隐性弱秆’最容易被忽略,等风雨一来就倒,有它帮忙咱们的支架才能搭得精准。”

“白泽大人,帮着看看哪片麦区该追催节肥了!”大唐的农妇在田埂上招手,手里提着装满豆饼肥的木桶。需追肥的麦苗叶色偏淡,茎秆生长缓慢,我的视觉与嗅觉能轻易分辨——缺肥的植株气息里少了那份蓬勃的清甜,多了些干涩。我沿着麦区田垄穿梭,在一处叶片泛着浅黄的区域停下,用爪子轻轻扒开茎秆基部的泥土——根系虽完好,但土粒间缺乏肥气,便对着农妇低吼,同时用爪子扒出少许泥土示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