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归乡崛起:我在青山村当首富 > 第124章 血耳环牵出的公关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4章 血耳环牵出的公关战

西北角的热源在距指挥棚三十米外停下,车灯始终未亮。陈默盯着屏幕,手指按住对讲机开关,却没有说话。林晓棠蹲在设备旁,手背蹭了下额头,留下一道泥痕。

赵铁柱的声音从外面传来:“是辆皮卡,两人下车看了眼就走了,没靠近。”

“拍清楚脸了吗?”陈默问。

“天太黑,只能辨出穿的是工装,左肩有反光条。”

陈默松开按键,把手机翻过来。那条短信还躺在桌面上:〔你们挡了大人的路〕。他没动它,只是将平板调出无人机最近三小时的巡线记录,逐帧查看村道交叉口的画面。

林晓棠站起身,走到他身边。“他们在试探我们的反应速度。 ”

“不止。”陈默指着其中一段影像,“你看这辆车拐弯的角度——不是第一次来。他知道哪里信号弱,哪里能避开激光网边缘。”

话音未落,桌上快递盒震动了一下。是新的物流体系。

“谁寄的。”林晓棠皱眉。

“匿名。”陈默拆开外包装,里面是个密封袋,封口压着防潮膜。他戴上手套,取出一叠纸张。最上面一页,是一份合同扫描件,标题为《青山村土地平整工程外包协议 》,落款方写着“宏达集团”,并加盖红色批章。

林晓棠接过文件,纸张在公章边缘轻轻划过,“这章……不是假的。”

“但来源不明。 ”陈默把包裹重新封好,“先别碰原件,等秀梅回来再说。”

“等不及了。”门口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李秀梅推门进来,头发湿了一片,相机挂在胸前。她没脱外套,直接掏出手机点开视频,“我刚录完一条,准备发出去。”

画面里,她站在县电视台临时搭设的播报台前,背景是青山村地图投影。镜头拉近,她举起右手——耳垂上戴着一只银质耳环,样式古旧,环身刻着细密纹路,内侧沾着暗红痕迹。

“这是我母亲留下的耳环。 ”她的声音平稳,“三天前,我在宏达集团公关总监王莉出席慈善晚宴的照片里,发现了同款,而就在当晚,拆迁队闯入村民家中,有人被打伤,血迹溅到这名队员的衣领上——和我耳环上的血型一致。”

她顿了顿,目光直视镜头:“我想问一句,一个本该负责企业形象的高管,为何会出现在暴力拆迁现场?她的饰品,为何与伤者血迹有关?”

视频结束,房间陷入短暂沉默。

“你确定那照片时间对得上?”陈默问。

“活动签到表、安保记录、宴会流程单,我都核对过。”李秀梅把手机倒扣在桌上,“而且,王莉当天佩戴的耳环,品牌官网已下架,全球只售十二对,我查了海关报关单,其中一对流入省内,收货人是宏达集团工会采购账户。 ”

林晓棠突然开口:“合同上的公章编码 ,能查吗?”

陈默递过文件, 她迅速翻到未页,用光谱仪扫过印章油墨, 屏幕上跳出一组数字。她打开本地数据库,输入编码, 几秒后,结果弹出。

“是真的。”她声音低了些, “这是宏达在工商备案的第七号公章,编号合规,油墨成份也匹配。但它的问题在于——”她指着签署日期,“这份合同签署于十月十七日,而集团内部受权使用该章的时间,是十九日开始。提前两天用印,属于越权操作。”

“也就是说,他们用真章签了非法协议?”李秀梅眼睛亮了。

“更准确的说,是用合法印章执行违法指令。”林晓棠合上仪器,“一旦公开,对方无法以‘伪造公章’为由反咬我们,反而会暴露内部管理漏洞。”

陈默盯着合同看了许久, 忽然问:“你发视频的时候,有没有提这份合同?”

“没有。只说了耳环和血迹关联,留了个悬念。”

“很好。”他拿起对讲机,“通知铁柱,所有施工暂停,今晚轮岗加密,每小时换人。另外,电子界桩日志全部备份,原始数据不上传任何公共平台。”

“你要反击?”李秀梅看着他。

“他们想用舆论压我们,我们就把证据链打回去。”陈默将合同扫描件导入加密传输通道,“你现在就做一期跟进报道,把合同关键页放进去,重点突出三点:真章、越期、收款账户是空壳公司。结尾加上耳环照片和王莉当晚的行程对比图。”

“标题呢?”他打开剪辑软件。

“就叫《血耳环与越期公章》。”

李秀梅点头,手指飞快敲击键盘。十分钟后,短视频生成。她预览一遍,点击发布。

消息刚发出不到五分钟,评论区开始涌动起初是零星转发,随后出现大量相似言论:“耳环年代久远,不能证明什么”“村民惯会演戏博同情”“合同明显pS,放大看锯齿边缘”。

林晓棠调出后台数据,快速分析Ip分布。“集中在省城两个Ip段,同一数据中心出口。新注册账号占比九成以上,发言模板高度雷同。”

“水军来了。”李秀梅冷笑,“动作极快。”

“意料之中。”陈默打开另一台设备,登录备用社交账号,将视频转推至几个农业群组和环保论坛,“他们靠刷屏造势,我们就让真实声音穿透过去。”

林晓棠忽然抬头:“等等,有个异常转发——来自市住建局退休干部账号,点赞量不高,但转发语写了一句‘当年批文没见过这个章号’。”

“查这个人。”陈默立刻说。

“已经在查了。”她调出资料,“姓周, 原分管村镇建设,去年退休。他名下发表过三篇关于企业用章规范的文章,观点很硬。”

“联系他。”陈默转向李秀梅,“想办法拿到一句话支持,哪怕只是质疑。”

李秀梅拨通电话,等待接通时咬了下嘴唇。片刻后,她摇头:“关机。但他女儿在市政办公室工作,我可以走线下渠道递材料。”

外面雨势渐小,风仍呼啸。指挥棚内的灯闪一下,恢复稳定。

陈默起身走到角落,打开第二个快递盒。这次是纸质档案袋,没有寄件人信息。他小心拆开,里面是几张票据复印件和一份员工派遣名单,每页盖着同样的公章,日期同样是十七号。

“又是真章。”他低声说。

林晓棠接过查看,忽然注意到派遣名单上的签名栏:“这些人……都不是宏达正式员工。劳务公司注册地在效区,实控人名字和之前那个空壳公司法人重名。”

“闭环了。”陈默把所有资料摊开在桌上,“他们用未授权的真章,签虚假外包合同,但通过关联劳务公司派员实施强拆。表面合规,实质违法。”

李秀梅已经重新剪辑了第二版视频,加入了新证据截图。她播放一遍,确认无误后再次上传,并附文字:“第一批证据只是开始。我们有更多材料正在核实。如果你知道真相,请不要沉默。”

发送成功后,她长舒一口气。

就在这时,林晓棠的光谱仪发出提示音。她回头一看,屏幕上显示刚才那份合同的油墨样本出现了细微波动。

“不对劲。”她重新扫描公章区域,“油墨底层有分层现象,上层是标准红色,下层含有微量荧光物质——这种配方,通常用于防伪标记。”

“什么意思?”陈默走近。

“这意味着,这张扫描件……可能源自原件拍照,而非打印复制。 ”她调出图像分辨率数据,“像素结构完整,无喷墨打印机点阵特征。如果是伪造,造假者不会费心还原这种细节。”

“所以,我们手里的合同,极有可能是真实存在的文件副本。”

陈默盯着那行数据,缓缓点头。“他们不怕我们拿到合同,因为他们以为我们分不清真假章的区别。但他们没想到,我们会查使用权限。”

李秀梅抓起背包。“我现在就去跑一趟电视台技术部, 让他们做高清增强处理,把荧光屏单独提取出来。这能成为佐证。”

“路上小心。”陈默递给她一把强光手电,“别走小路。”

她点头出门。帘子落下瞬间,林晓棠低声说:“水军已经开始攻击她的社交主页了,已经有私信骂她‘吃里扒外’。”

“她扛得住。”陈默坐回椅子,盯着平板上不断跳动的转发数,“这种时候,退一步,全村都得退回泥里。”

林晓棠没接话,而是打开笔记本,开始整理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技术质疑清单。陈默则把两份快递的外包装并列放在一起,比对胶带切割角度和物流标签字体。

五分钟过去, 他忽然停住笔。

“这两个包裹,寄件网点不同,但使用的封箱胶带批次一致。”她翻出放大最后,“而且,裁切工具留下的斜纹方向相同,说明可能是同一个人,同一把刀操作。”

林晓棠凑近看。“会不会是内部人员轮流寄出?”

“有可能。”他收起工具,“等秀梅带回荧光图谱,如果能锁定印刷源头,或许能反向追踪到经手人。”

外面传来脚步声,节奏稳定。是巡逻队员换岗。

陈默站起身,走到门口 掀开帘子。夜色中,激光网仍在运行,蓝光微弱却清晰。远处山脊轮廓模糊,近处每一寸土地都被标记着坐标。

他回到桌前,打开第三个未拆封的包裹。刀片划开封口时,一股淡淡的油墨味散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