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人按了按钮,屏幕亮起绿灯。陈默盯着那点光,雨水顺着帽檐滴在屏幕上,画面微微晃动。
“拍下来。”他低声说。
林晓棠立刻调整无人机角度,将金属箱与操作者的位置锁定。赵铁柱从旁边抄起一块石板,猫着腰贴着坡边绕过去,在距离七八米处停下,举手示意已到位。
陈默抬手一挥,对讲机传出沙哑的指令:“别靠近设备,守住三面出口。”
话音未落,远处传来一阵闷响,像是山体深处传来的断裂声。地面轻颤了一下,几颗碎石滚下山坡。 无人机画面里,那名黑衣人猛地抬头,四下张望,随后迅速收起控制器,转身钻进树林。
“跑了。”林晓棠收回遥控杆,手指发僵,“但录像存了。”
“够了。”陈默接过她递来的平板,放大最后几帧画面。那人虽只露侧脸,但工装左臂上的编号清晰可见——hd-07,和之前监控残骸里出现的一模一样。
“不是巧合。”他说。
赵铁柱喘着粗气回到原地,甩了甩裤脚的泥水,“那边还有两个坑,埋得更深,我用鲁班尺探过,底下是空的,八成也藏着东西。”
“先不动。”陈默合上平板,“等证据链完整再收网。”
林晓棠已经拆下无人机存储卡,塞进防水袋里。她转身走向临时搭起的防雨棚,那里放着一台便携读取器,是从县里借来的旧设备,外壳有磕痕,接口松动,但还能用。
“摄像头残骸呢?”她问。
陈默从背包里取出一个用油布裹了三层的铁盒,打开后是一块烧焦的电路板,边缘扭曲,芯片部分发黑。这是昨夜被砸毁的监控头核心部件,村民在采石坑北侧的树根下挖出来的。
“能救回来吗?”
“试试。”林晓棠戴上手套,小心撬开存储卡槽。卡体变形,但她用镊子一点点校正,终于插进读取器。屏幕闪烁几次,进度条缓慢爬升。
赵铁柱蹲在棚外抽烟,烟头在雨中忽明忽暗。他时不时抬头看一眼山脊方向,那边雾气浓重,什么也看不见 。
二十分钟后,林晓棠轻咳一声:“有了。”
画面跳出来,模糊、抖动, 像是被人摔在地上又捡起来录的。时间戳显示:23∶47。
三个穿工程服的人影正从卡车上卸下一组金属构件。其中一人回头张望,袖口翻起,露出工牌一角——hd-07。
“就是他们。”赵铁柱挤进来,指着屏幕,“昨天夜里两点多才开始下雨,这会儿雨还没下透,她们就在这搬设备?”
“不止。”陈默盯着画面角落,放大。一辆皮卡停在路边,车斗盖着防水布,但边缘翘起,露出半截液压钻机的支架。“这不是普通施工队带的工具。”
林晓棠退出视频,调出文件属性页∶“存储卡最后写入时间是23∶58,之后信号中断。说明他们干完活才破坏设备。”
“预谋。”陈默低声说, “不是临时起意。”
他掏出笔记本,翻开一页密密麻麻地记录。那是李二狗前天冒险拍下的宏达物资清单照片,他连夜誉抄下来的。手指划过一行字∶“hd系列钻探组件,出库时间:10月4日18∶00,备注:按b计划执行, 确保雨前两小时完成布设。
“18点出库。”他念出来,“我们这边气象台发布暴雨预警是凌晨一点十五分。”
赵铁柱皱眉:“他们怎么知道要下雨?还精确到 ‘雨前两小时’?”
“要么有人通气,”林晓棠接过话,“要么……他们自己算的。”
“不管哪种,都违法。 ”陈默合上本子,“提前二十四小时部署爆破装置,等雨来掩盖动静,制造自然滑坡假象。这不是施工,是破坏。 ”
赵铁柱站起身,抹了把脸:“那几个炸药包还在原地,引信泡了水,数字看不清。 ”
“带我去。”
三人冒雨走向滑坡带边缘。赵铁柱领路,踩着自己之前做的标记桩前行。十分钟来到一处塌陷坑旁,底下横着三个黑色包裹,外包防水膜绑带勒紧。
“这就是昨晚发现的。”赵铁柱掀开一角油布,“我们没敢动,怕误触。 ”
林晓棠蹲下,用手电照向引信部位。电路板被泥水浸泡,显示屏糊成一片。 她掏出随身带的酒精棉,轻轻擦拭接口处,又用打火机微火微烤。
几分钟后,屏幕闪了一下,跳出一组数字:23∶45。
“设定时间。 ”她声音压低。
陈默立即翻出笔记本,对照三组数据:
监控画面时间:23∶47
炸药引信设定:23∶45
物流出库指令下达:10月4日18∶00,明确标注“b计划”,要求“雨前两小时布设完毕”。
“差两分钟。”赵铁柱盯着那串数字, “他们是先设炸药,再启动监控干扰器?”
“更可能是同步。 ”陈默摇头,“一个负责安放,一个负责掩护。23∶45设好引信,23∶47监控断电,中间留出撤离窗口。”
林晓棠忽然抬头∶“如果爆破成功,山体崩塌引发连锁反应,泥流冲垮泄洪口,下游村庄受灾,调查组来了也只能认定是极端天气导致的地灾。”
“然后呢?”赵铁柱问。
“然后宏达就可以顺理成章进场‘抢险重建’。”陈默看着远处山脊,“打着救灾旗号,低价征地,甚至不用走审批流程。”
空气静了一瞬。
赵铁柱猛地一拳砸在树杆上:“这群人渣!”
“现在证明链齐了。”林晓棠收起相机,“监控画面、物流记录,炸药时间设定,三者完全吻合。只要提交给县应急局和国土监察,就能立案。”
“问题是,谁接?”陈默盯着笔记本上那行“b计划”,笔尖顿住。
他知道,这类案子一旦上报 ,很容易被当成 “地质意外”结案。除非有更强硬的证明链条,否则对方一句“施工失误”就能搪塞过去。
“还得补一环。”他说。
“什么。”
“为什么选这个时间点。”陈默抬头,“23∶45,不是随机定的,他必须和某种外部条件匹配——比如水速度、土层饱和度、或者……气象变化节点。`
林晓棠眼睛一亮:“我们可以反推他们的计算模型!”
“你有办法?”
“我手里有三天内的降雨量曲线、地下水位监测数据,再加上卫星云图的时间轴,能还原出他们预判的关键参数。”她语速加快,“只要证明他们在官方预警前就已经依据这些数据行动,就能坐实 ‘预谋操控’。”
赵铁柱听得一头雾水,但还是点头:“你们弄技术的,赶紧整。我在外面守着,万一他们再派人来收尾。”
他转身走了几步,又停下:“对了,东坡那边新搭的观测台快完工了,排爆队说天亮时会到,炸药包交出去之前,我亲自看着。 ”
陈默嗯了一声,低头继续整理笔记。他把三组时间点并列写下, 中间画上箭头,最后圈在“b计划”三个字。
林晓棠已经开始在平板上导上数据。她将监控时间作为描点,反向对气象站记录的初雨时刻、地表渗透速率、并叠加地下暗河的流速模拟图。
雨势渐小, 风却更冷了。
一个小时后,她抬起头:“对上了。”
陈默凑过去。
屏幕上,一条红色曲线贯穿整个时间轴。它显示的是土壤含水量达到临界值的预测时间——23∶46。
“炸药设定为23∶45,”她指着图表,“差一分钟引爆,正好赶在土层彻底失稳前释放能量,最大化塌方效果。”
“他们是算准了山要塌,才决定动手。”陈默声音沉下去。
“不是绝定。”林晓棠纠正∶“是安排。”
两人对视一眼,都没在说话。
这时,赵铁柱匆匆跑回来,手里拎着一个湿漉漉的袋子:“刚在排水沟边上捡的,应该是他们撤退时掉的。”
袋子里是一块对讲机电池,型号老旧,但标签清晰:“宏达工程部专用通讯系统,频率段:402.8mhz.”。
陈默拿起来翻看,背面刻着一行小字:b计划备用频道,仅限夜间行动专用。
他慢慢把它放进证物袋。
远处, 天边泛起灰白。雨停了,雾还没散。
林晓棠收拾设备,准备把存储卡和电池封存。赵铁柱检查了一遍炸药包遮盖情况,确认无误后站在高处了望。
陈默站在原地,手里攥着笔记本,纸页已被雨水浸出一道斜纹,但那三行时间依旧清晰可辨。
他抬头看向采石坑方向。
一道人影正蹲在边沿, 手里拿着铁锹,往土壤埋什么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