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阿胶糕里的光阴 > 第115章 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争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15章 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争

好的,我们继续第七卷的旅程。这是第115章。

---

第七卷:四海承风

第115章:与国际巨头的同台竞争

当静心坊在东南亚市场逐渐站稳脚跟,并开始通过电商试探欧美市场时,他们不可避免地与盘踞市场多年的国际健康食品巨头正面相遇。在北美一家大型健康食品连锁店的货架上,静心坊精力膏被安排在角落,而对面整面墙都是一个知名国际维生素品牌的各类能量补充剂。

市场部收到了一份令人沮丧的调研报告:在该连锁店为期一个月的试销中,静心坊产品的动销率远低于那个国际品牌。店长反馈:顾客更熟悉那个牌子,你们的产品包装虽然精美,但价格偏高,而且他们不太理解这个‘膏’是什么,有什么特别之处。

我们像是在用冷兵器对抗别人的热武器,詹姆斯在复盘会议上有些气馁,他们的广告无处不在,品牌认知度极高,渠道关系根深蒂固。我们就像突然闯入巨人游戏场的孩子。

林静仔细翻阅着调研报告和竞争对手的产品资料,沉思良久。她没有直接回应詹姆斯的沮丧,而是提出了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在这样强大的竞争压力下,我们依然能有那些忠实的回头客,比如萨拉,比如陈太太?

这个问题让会议室安静下来。

因为我们在解决的不是同一个问题,苏珊若有所悟,接过话茬,国际大牌卖的是‘成分’和‘标准化的解决方案’——缺乏维生素b,就补b族;需要能量,就吃含有咖啡因的补充剂。他们强调的是‘快速’、‘直接’、‘量化’。

而我们,苏珊的眼睛亮了起来,卖的是‘系统平衡’和‘个性化支持’。我们的用户选择我们,不是因为某个单一的成分,而是认同我们‘由内而外’、‘整体调理’的健康哲学。他们追求的不是一时的兴奋,而是持久的精力和平稳的状态。萨拉就说过,她厌倦了能量饮料后的 crash(崩溃感)。

没错!程致远一拍桌子,我们不能被他们拖入他们的游戏规则,去比谁的广告响,谁的渠道广,谁的成分表更眼花缭乱。我们必须坚守并放大我们的差异化优势。

林静站起身,在白板上写下了差异化竞争几个大字。

我们的优势在于:

第一,文化底蕴与故事性。我们不是冰冷的工业品,我们背后是千年智慧。我们要把这种‘有故事的健康’讲透彻。

第二,整体观与平衡哲学。我们不强效刺激,我们支持身体自身的平衡与恢复,这更符合现代人对长期健康的追求。

第三,产品的体验感与仪式感。冲调一杯膏方,相比于吞服几粒药片,更像是一个关爱自己的宁静时刻。

第四,服务的深度与个性化。我们可以通过顾问提供咨询,这是标准化产品无法做到的。

基于此,团队迅速调整了策略。他们不再试图在货架上与巨头硬碰硬,而是采取了侧翼包抄深度渗透的战术。

在线下,他们更积极地与注重服务和体验的高端健康生活馆、中医诊所合作,在这些更理解他们价值主张的渠道进行重点推广。他们在连锁店的驻店促销人员,不再只是推销产品,而是化身健康顾问,耐心向顾客解释产品的理念,提供简单的体质咨询。

在线上,他们制作了一系列内容,直接但不尖锐地对比两种健康理念的差异。例如,一个名为Sustained Energy vs. quick Fix(持续能量 vs. 快速解决)的短视频,用动画形象地展示了精力膏提供平稳能量曲线与某些能量补充剂带来的能量峰值和低谷的区别。

同时,他们更加用心地经营用户社群,鼓励用户分享他们使用静心坊产品后生活方式的积极改变,而不仅仅是功效本身。这些真实的故事,形成了强大的口碑力量。

几个月后,情况开始发生变化。虽然总体市场份额依然无法与国际巨头相比,但静心坊在特定细分人群(如注重整体健康的高知群体、对化学合成品有顾虑的天然生活倡导者、以及亚健康问题突出的中年人群)中的渗透率和忠诚度显着提升。那家连锁店的店长也反馈:虽然走得慢,但买你们产品的顾客,回头率很高。他们一旦理解了,就很认可。

林静看着最新的销售数据报告,对团队说:看,我们找到了自己的战场。与巨头同台,我们不是要去打败他们,而是要去服务那些他们服务不好、或者忽视的人群。在这个战场上,我们的‘冷兵器’——文化、理念、个性化服务——恰恰是最有效的武器。

这场与国际巨头的初次正面交锋,让静心坊团队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所在,也让他们在全球化竞争的大海中,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航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