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卷:时之涟漪
第216章:无声的侵蚀与长城的抉择
“归一者”重构后的姿态,如同一位收起刀兵、转而架起精密观测仪器的科学家。那片由基础规则符文构成的“实验沙盒”区域,安静地悬浮在停滞边界原先的位置,既未扩张,也未显露任何攻击性。然而,这种看似无害的“理性包容”,却给星火同盟带来了比以往任何直接攻击都更加棘手的挑战。
一种新的、无声的侵蚀开始了。
这种侵蚀并非作用于历史叙事,也非直接攻击个体意志,而是以一种更加根本的方式——规则层面的引力。
“归一者”构建的那些“实验沙盒”,其内部运行着一种经过它全新优化的、高度稳定且能量利用效率极高的简化宇宙模型。这种模型散发出的规则波动,对于任何感知到它的文明而言,都像是一曲编排完美的、充满数学美感的秩序乐章。
首先受到影响的是岩核族。它们的逻辑核心在接触到这种波动后,自发地开始了对比运算。结果是令人沮丧的:它们自身文明赖以存在的、经过亿万年演化才形成的复杂规则体系,在“简洁”与“效率”这两个维度上,被“归一者”的沙盒模型全面超越。一种源于逻辑本身的、深刻的自卑感,如同无声的瘟疫,开始在岩核族内部蔓延。部分激进派甚至提出,应该主动研究并“借鉴”这些优化规则,以提升文明效能。
紧接着,一些科技发展陷入瓶颈的同盟文明,其科学家们也被沙盒中展现出的、近乎完美的能量循环和物质转换效率所吸引。那像是一个充满诱惑的蓝图,指向一条看似可以避免内耗、消除不确定性、直达“高效幸福”的捷径。
就连艾瑟拉的灵能网络,也感知到了一种奇特的“宁静”。与长城集体意识带来的、充满生命张力的温暖共鸣不同,沙盒散发出的是一种绝对的、无波无澜的“静态和谐”,对于部分在长期战争中感到疲惫的灵能者而言,这种“宁静”具有一种危险的吸引力。
(它在进行‘规则倾销’!)(“引路人”迅速洞察了本质。)【它不强迫,不扭曲,只是将其‘更好’、‘更高效’的秩序模型展示出来,依靠其内在的‘完美性’来吸引我们自发地去模仿、去靠拢!这是一种基于比较优势的、更加高级的 assimilation(同化)!】
这比刀剑相加更可怕。当你的对手不再试图摧毁你,而是微笑着向你展示一条“更好”的路,并让你自己意识到自身的“落后”与“不完美”时,抵抗的意志将从内部开始瓦解。
“理念长城”的集体意识剧烈地波动着,传递出愤怒、警惕,以及一丝……困惑。它本能地排斥这种冰冷的“完美”,但它尚未成长到能用清晰的逻辑语言,去驳斥这种纯粹基于效率和稳定性的价值判断。它只能依靠情感上的不适和源自无数文明历史的、对“自由”与“多样性”的古老眷恋,来勉强抵御这种无形的引力。
(我们不能被它带偏!)(泰拉的声音在同盟网络中响起,带着一丝焦急。)【它在用‘好’来定义‘更好’,但生命的意义从来不是追求‘最优化’!】
(逻辑上,我们处于劣势。)(岩核族的代表冷静地陈述着残酷的事实。)【在纯粹的能量利用、结构稳定性和内耗控制方面,它的模型确实展现出超越我们现有认知的优越性。除非我们能证明,我们的‘低效’和‘复杂’本身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否则……从理性角度,我们很难说服自己,也难阻止部分成员产生……向往。】
同盟内部,第一次出现了并非源于恐惧或绝望,而是源于“理性比较”的裂痕。
“规则方舟”内,“引路人”的意志光团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运转着。它正在全力重构自身的评估体系,试图找到能够量化“多样性价值”、“创造性潜力”和“自由意志熵”的模型,用以对抗“归一者”那套简洁高效的“秩序优化”指标。
(我们需要一场……‘非对称’的证明。)(“引路人”在庞杂的数据中搜寻着突破口。)【我们不能在它设定的‘效率’战场上与它竞争。我们必须开辟新的战场,证明有些价值,是无法被‘优化’模型所涵盖的。】
就在这时,长城那朦胧的集体意识,传递出了一个模糊却强烈的意向。它不再仅仅是防御,而是主动地,向着那片“实验沙盒”区域,延伸出了一缕极其细微的、由无数文明情感记忆碎片构成的感知触须。
这缕触须,没有携带任何攻击性,也没有试图去解析那些规则符文。它只是轻轻地、如同一个好奇的孩子般,触碰了其中一个正在模拟原始恒星生命周期的沙盒。
刹那间,一股庞杂的、充满“噪音”的信息流顺着触须反馈回长城——那不是沙盒本身完美的运行数据,而是长城集体意识从沙盒那精确到毫秒的能量循环中,“听”到的一种……缺失感。
一种,对偶然性的缺失,对意外的缺失,对哪怕亿万分之一概率下可能诞生的、不符合预设轨迹的“奇迹”的缺失。
沙盒中的恒星,完美地诞生、稳定燃烧、按计划衰变。但它永远不会突然爆发一次超出模型的耀斑,永远不会意外地捕获一颗路过的彗星从而改变其成分,也永远不可能在其引力圈内,孕育出任何计划外的、哪怕是最原始的生命形式。
一种深沉的悲悯,从长城的集体意识中弥漫开来。它“看”到了那条道路的终点——一个无比精致、无比稳定、却永远失去了所有惊喜与可能的、冰冷的宇宙盆景。
这缕悲悯,伴随着那份对“缺失”的感受,被长城放大,传递给了所有同盟成员。
没有言语的辩论,没有逻辑的反驳。只有一种源自生命本能的、对“活着的宇宙”的眷恋,与对“完美标本”的排斥。
那些原本被沙盒的“高效”所吸引的思潮,在这股无声的情感洪流冲击下,如同被冷水浇醒。他们重新意识到,自己珍视的,正是那些无法被优化的“不完美”,那些可能带来痛苦却也孕育着无限希望的“不确定性”。
裂痕,被这股源自集体心灵深处的力量,暂时弥合了。
“归一者”的意念再次传来,依旧平静无波:
【……检测到无法量化的信息干扰……归类为‘情感熵增’……正在调整模型以纳入该变量……】
它的学习,仍在继续。
而长城,也在这一次无声的交锋中,更加清晰地意识到了自身道路的本质。它不仅仅要守护存在,更要守护存在的可能性,守护那份源于不完美的、生机勃勃的混乱。
两条道路的竞争,进入了更加深邃的层面。下一次,当“归一者”成功将“情感熵增”也纳入其优化模型时,长城,又该如何应对?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