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寒冬日嫁女添喜,闹新房趣事连篇
1961年的冬天,比去年要温和些,虽然也下了几场雪,却没到封山的地步。地里的庄稼早就收完了,村民们难得清闲下来,可村里的气氛却比农忙时还要热闹——罗家的小闺女罗盼娣,要嫁给隔壁红星生产大队的王大壮了,婚期定在腊月初八,正是腊梅飘香、年味渐浓的时候。
自打婚期定下来,罗家就没安生过。王秀兰每天忙着给女儿准备嫁妆,缝缝补补,纳鞋底、做新衣,忙得脚不沾地;张兰则忙着盘算婚礼的开销,既想让场面好看点,又舍不得多花钱,整天在王秀兰耳边念叨“省着点”“别铺张”,两人偶尔还会因为嫁妆的事情拌两句嘴。
“娘,你给盼娣做这么多衣服干什么?”张兰一边帮着穿针引线,一边说道,“嫁过去是过日子的,不是去享福的,有个两三件换洗衣裳就行了,做这么多,纯属浪费布料!”
王秀兰白了她一眼:“你懂什么?盼娣是我们老罗家最小的闺女,一辈子就嫁这么一次,嫁妆怎么能寒酸?再说,大壮家兄弟多,盼娣嫁过去,手里有几件像样的衣服,也不至于被人看不起。”
“娘,话不能这么说,”张兰不服气,“现在是什么时候?布料金贵着呢,做这么多衣服,得花多少布票?还不如多给盼娣准备点粮食,嫁过去也能吃几顿饱饭。”
“粮食大壮家会准备,不用你操心!”王秀兰说道,“布料我早就攒好了,布票也是我攒了半年的,不用你出钱出票,你就别瞎念叨了!”
张兰撇了撇嘴,不再说话,心里却想着:哼,攒了半年的布票,还不是用的家里的钱?真是偏心眼,给闺女做这么多衣服,给我们这些媳妇做衣服的时候,就舍不得了。
林依依正好来给王秀兰送刚蒸好的红薯,听到两人的对话,笑着说道:“娘,二嫂,你们别吵了。盼娣的嫁妆,娘看着准备就行,二嫂也是心疼家里的布票,都是为了盼娣好。”
她递了个红薯给王秀兰,又递了一个给张兰:“快尝尝,刚蒸好的,甜着呢。”
王秀兰接过红薯,叹了口气:“还是依依懂事。你二嫂啊,就是爱操心,什么事都想管。”
张兰咬了一口红薯,含糊地说道:“我不是想管,我是怕娘铺张浪费。现在日子刚好转点,可不能大手大脚的。”
林依依笑了笑:“二嫂说得也有道理,不过娘给盼娣准备嫁妆,也是一片心意。这样吧,我那里还有一块碎花布,是我娘给我的陪嫁,我也用不上,就给盼娣做件小褂子吧,也算是我的一点心意。”
“真的?”王秀兰眼睛一亮,“那太好了,依依,谢谢你啊。”
张兰也说道:“还是三弟妹懂事,不像我,手里一点多余的布料都没有。”她嘴上这么说,心里却有点羡慕——林依依的陪嫁虽然不多,但都是实打实的东西,比她当年的陪嫁强多了。
林依依说的碎花布,其实是她用生存点兑换的,颜色鲜亮,布料也好,她一直没舍得用,现在给盼娣做嫁妆,正好合适。
接下来的几天,林依依和李秀莲也经常来帮忙。李秀莲手巧,擅长绣活,给盼娣的鞋垫、枕套上都绣了好看的花纹;林依依则帮忙打扫屋子、准备喜糖——喜糖是她用系统兑换的水果糖,外面裹着一层透明的糖纸,好看又好吃,她偷偷拿了两斤出来,混在自家做的红薯干里,当成喜糖。
“三嫂,你这糖真好吃,比城里卖的还甜!”罗盼娣一边吃着糖,一边说道,脸上带着幸福的笑容。她穿着林依依给她做的碎花小褂子,看起来格外精神。
林依依笑着说道:“好吃就多吃点,以后嫁过去了,可就吃不到这么甜的糖了。”
罗盼娣脸一红,娇嗔道:“三嫂,你又取笑我!”
村里的村民们也都盼着这场婚礼,毕竟灾荒以来,村里就没办过这么大的喜事了。女人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着盼娣的嫁妆、大壮家的彩礼,还有婚礼当天要吃什么;男人们则盘算着婚礼当天要喝多少酒,怎么闹新房。
知青们也很兴奋。江浩主动提出要给罗家写对联,他的毛笔字写得好,村里的人都很佩服;林晓雅则帮着盼娣梳妆打扮,教她怎么做个合格的媳妇;刘梅和赵红则忙着给罗家打扫院子、布置新房,两人手脚麻利,一点都不娇气。
婚礼前一天,王大壮家派人送来了彩礼:二十斤玉米、十斤高粱、五斤细面、一块布料、两斤糖,还有五十块钱和二十斤全国通用粮票。这样的彩礼,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丰厚了,王秀兰笑得合不拢嘴,张兰也说道:“大壮家倒是挺实在,彩礼给得不少。”
当天晚上,罗家灯火通明,王秀兰和几个媳妇忙着准备第二天的饭菜,罗老实则和几个本家的亲戚一起,商量着婚礼当天的流程。林依依则帮着盼娣收拾嫁妆,把做好的衣服、鞋垫、枕套,还有林依依送的碎花小褂子,都一一叠好,放进一个崭新的木箱里。
“盼娣,明天就要嫁过去了,到了大壮家,要好好过日子,孝敬公婆,和大壮好好相处,”林依依叮嘱道,“要是受了委屈,就回娘家来,娘和我们都会帮你的。”
罗盼娣点了点头,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三嫂,我舍不得娘,舍不得你们。”
“傻丫头,哭什么?”林依依帮她擦了擦眼泪,“嫁过去是好事,大壮是个老实人,会对你好的。以后想我们了,就回来看看,我们也会经常去看你的。”
第二天一早,天刚蒙蒙亮,罗家就热闹起来了。村里的妇女们都来帮忙,有的烧水、有的切菜、有的摆桌子;男人们则忙着杀猪、宰鸡——这是王大壮家送来的,专门用来招待客人。
林依依和李秀莲、张兰一起,给盼娣梳妆打扮。盼娣穿着一身红棉袄,头上戴着一朵大红花,脸上涂了点胭脂,看起来格外漂亮。
“盼娣,真好看,”李秀莲笑着说道,“大壮能娶到你,真是好福气。”
张兰也说道:“是啊,我们盼娣这么漂亮,嫁过去肯定能当上个好媳妇。”
正说着,外面传来了一阵喧闹声,还有鞭炮声——王大壮来接亲了!
村里的孩子们都围了上去,抢着要喜糖。王大壮穿着一身新做的蓝色劳动布褂子,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脸上带着憨厚的笑容,身后跟着几个伴郎,都是他的兄弟和村里的朋友。
“新郎官来啦!”有人大喊道。
王大壮走进院子,给罗老实和王秀兰鞠了一躬:“爹,娘,我来接盼娣了。”
王秀兰看着女婿,满意地点了点头:“大壮,以后盼娣就交给你了,你要好好对她,不能让她受委屈。”
“娘,你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对盼娣的,”王大壮说道,脸上带着坚定的神色。
接下来是接亲的仪式,伴郎们想进门,却被村里的几个妇女拦住了:“想要接走新娘,先给喜糖!不给喜糖,就不让进门!”
王大壮连忙让伴郎们拿出喜糖,分给大家。妇女们接过喜糖,又出了几个难题,让王大壮唱歌、背媳妇,王大壮憨厚老实,唱歌跑调,背媳妇又不好意思,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林依依站在一旁,看着热闹的场面,心里也很高兴。她转头看向罗卫东,罗卫东正好也在看她,眼神温柔,两人相视一笑,一切尽在不言中。
好不容易进了屋,王大壮给盼娣盖上红盖头,背着盼娣就往外走。盼娣趴在王大壮的背上,忍不住哭了起来,王秀兰也抹起了眼泪,嘴里念叨着:“傻丫头,别哭了,到了大壮家,要好好过日子。”
送亲的队伍浩浩荡荡,沿着乡间小路,朝着红星生产大队走去。村里的很多村民都来送亲,男人们扛着嫁妆,女人们聊着天,孩子们跑前跑后,热闹非凡。
知青们也来了,江浩和林晓雅走在队伍中间,聊着天;刘梅和赵红则跟着林依依,一边走一边看风景。
“三嫂,你们农村的婚礼真热闹,”刘梅说道,“比城里的婚礼有意思多了。”
赵红也说道:“是啊,城里的婚礼太严肃了,还是农村的婚礼热闹、喜庆。”
林依依笑了笑:“那是当然,农村人办婚礼,图的就是个热闹,大家一起乐乐呵呵的,多好。”
到了王大壮家,院子里已经摆满了桌子,客人也来了不少。王大壮的父母穿着新衣服,站在门口迎接客人,脸上带着笑容。
婚礼仪式很简单,拜天地、拜高堂、夫妻对拜,然后就送入洞房。林依依和李秀莲、张兰一起,跟着盼娣进了洞房,帮着她掀开红盖头,给她端茶倒水。
“盼娣,饿了吧?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林依依递给她一个红糖馒头,“今天客人多,肯定没时间好好吃饭。”
罗盼娣接过馒头,点了点头,小口小口地吃了起来。
外面的客人已经开始吃饭了,桌子上摆满了饭菜:红烧肉、炖鸡汤、炒鸡蛋、凉拌野菜,还有玉米糊糊和馒头,虽然不算特别丰盛,但在当时已经算是很不错了。
村民们都吃得津津有味,男人们一边喝酒,一边聊天,女人们则一边吃菜,一边议论着盼娣和王大壮的婚事。
“大壮和盼娣真是天生一对,郎才女貌。”
“是啊,大壮是个老实人,盼娣是个勤快姑娘,以后日子肯定能过好。”
“罗家这次办的婚礼真不错,饭菜也好吃,比我上次参加的婚礼强多了。”
江浩和林晓雅、刘梅、赵红坐在一桌,知青们和村里的几个年轻人聊得很投机。江浩说道:“农村的饭菜真好吃,比我们知青点的饭菜强多了。”
刘梅一边吃着红烧肉,一边说道:“是啊,这红烧肉太香了,我好久没吃过这么好吃的肉了。”
赵红也说道:“以后有机会,我们也要多参加村里的婚礼,既能吃好吃的,又能看热闹。”
林依依和罗卫东坐在一桌,罗卫东给她夹了一块红烧肉:“快吃,这肉挺香的。”
林依依咬了一口,确实很香,虽然没有她做的好吃,但在当时已经算是美味了。
吃完饭,就到了闹新房的环节。村里的年轻人都涌进了洞房,想看看新娘,闹闹新房。
“新郎新娘,给大家表演个节目吧!”有人喊道。
“是啊,唱首歌或者跳个舞都行!”
王大壮憨厚老实,被大家说得脸红脖子粗,不知道该怎么办。罗盼娣更是害羞,低着头,不敢说话。
林依依连忙打圆场:“大家别为难他们了,大壮和盼娣都是老实人,不会唱歌跳舞。这样吧,让他们给大家发喜糖,大家吃了喜糖,就别闹了。”
说着,她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喜糖,分给大家。大家接过喜糖,也就不再为难他们了,只是偶尔说几句玩笑话,逗逗他们。
有个调皮的年轻人说道:“新郎官,你说说,你是怎么看上我们盼娣的?”
王大壮红着脸,结结巴巴地说道:“盼娣……盼娣长得好看,又勤快,我……我喜欢她。”
大家都哈哈大笑起来,罗盼娣的脸更红了,把头埋得更低了。
闹新房闹到傍晚,客人们才渐渐散去。林依依和李秀莲、张兰帮着收拾完碗筷,也准备回村了。
临走前,林依依叮嘱盼娣:“好好照顾自己,有事就给我们捎信,我们会来看你的。”
罗盼娣点了点头,眼泪又掉了下来:“三嫂,大嫂,二嫂,谢谢你们,路上小心点。”
回到村里,已经是晚上了。林依依和罗卫东走在乡间小路上,月光洒在地上,一片银白。
“今天真是热闹,”林依依说道,“盼娣嫁得这么好,我也替她高兴。”
罗卫东点了点头:“是啊,大壮是个好小伙子,会对盼娣好的。以后家里就剩下招娣一个姑娘了,等明年,也该给她找个好人家了。”
林依依笑了笑:“招娣性子爽朗,肯定能找到个好人家的。”
两人聊着天,慢慢走回了家。刚进门,林依依就看到院子里有个人影,吓了一跳。
“谁啊?”罗卫东大声问道。
人影从暗处走了出来,是陈景明。
“陈大叔,是你啊,这么晚了,你怎么来了?”林依依惊讶地问道。
陈景明手里拿着一个包裹,说道:“依依,卫东,今天是盼娣的好日子,我也没什么好送的,这是我写的一幅字,送给盼娣和大壮,祝他们新婚快乐,白头偕老。”
林依依接过包裹,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幅毛笔字,上面写着“佳偶天成”四个大字,字迹苍劲有力,非常漂亮。
“陈大叔,这字写得真好,谢谢你,”林依依说道,“我明天就给盼娣送过去,她肯定会很高兴的。”
“不用客气,”陈景明说道,“只是一点心意。时间不早了,我也该回去了,你们早点休息。”
送走陈景明,林依依和罗卫东回到屋里。林依依把那幅字小心翼翼地收起来,说道:“陈大叔真是个有才华的人,这字写得真好。”
罗卫东点了点头:“是啊,可惜了,这么有才华的人,却被发配到这里来了。”
林依依叹了口气:“希望以后能好起来,让陈大叔他们都能回到自己的家,回到自己喜欢的岗位上。”
接下来的日子,村里又恢复了平静。罗盼娣嫁过去后,过得很幸福,王大壮对她很好,公婆也很疼她,她经常回娘家来看望父母和哥哥嫂子,每次回来都会带来一些大壮家种的蔬菜和水果。
张兰因为盼娣的婚礼,心里也舒坦了不少,不再像以前那样爱占小便宜、爱嚼舌根了,每天都跟着罗卫军一起上工,努力挣工分,日子过得越来越红火。
李秀莲家的日子也越来越好,罗卫国依旧勤勤恳恳地干活,两个孩子也越来越懂事,经常帮着家里做家务、干农活。
知青们的生活也越来越规律,他们每天跟着村民们一起上工,晚上要么在知青点看书、学习,要么就去村里的扫盲班帮忙,教村民们认字、算数。江浩和林晓雅的感情也越来越好,村里的人都觉得他们是一对,经常开玩笑说要给他们办婚礼。
牛棚里的陈景明、周医生和苏老师,也过上了相对安稳的生活。村民们经常给他们送吃的、送用的,他们也经常帮着村民们解决问题,陈景明教大家改良农具、种植庄稼,周医生帮大家看病,苏老师则教孩子们读书、写字,村里的人都很尊敬他们。
林依依和罗卫东的小日子,也过得越来越红火。他们院子里的蔬菜长得郁郁葱葱,系统空间里的物资也越来越丰富,罗卫东每天上工挣工分,林依依则在家打理家务、照顾院子里的蔬菜,偶尔还会去山上挖点野菜、摘点野果,改善伙食。
这天,林依依正在院子里晾晒野菜,就看到村里的通讯员匆匆忙忙地跑了过来,大声喊道:“大家注意了!公社来了通知,下个月会有一批新知青下放来咱们村,大家做好准备,给新知青安排住处!”
消息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庄,村民们都议论纷纷。
“又来新知青了?不知道这次来多少人?”
“应该还是十来个人吧,上次来的就是十二个。”
“希望这次来的知青能勤快些,别像上次那两个女知青一样,一开始又娇气又偷东西。”
“是啊,要是能来几个能干的,还能帮着村里干点活。”
林依依心里也有点期待,不知道这次来的新知青是什么样子的。她知道,1962年的日子依旧会很艰难,灾荒还没有完全结束,但只要大家一起努力,互相帮助,就一定能度过难关。
罗卫东下工回来,听到消息,说道:“又来新知青了,咱们村的知青点怕是住不下了,得再收拾几间屋子。”
林依依点了点头:“是啊,队长肯定会组织大家一起收拾屋子的。希望这次来的知青能尽快适应农村的生活,别给村里添麻烦。”
罗卫东笑了笑:“放心吧,有江浩他们这些老知青在,会帮着新知青适应的。再说,经过这段时间的磨练,大家也都知道农村的生活不容易,应该不会像以前那样娇气了。”
林依依点了点头,心里却想着:不管新知青怎么样,她都会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适应农村的生活,就像当初帮助江浩他们一样。在这个特殊的年代里,大家都是不容易的,互相帮助,才能一起活下去。
接下来的日子,村民们都忙着收拾屋子,为新知青的到来做准备。队长张铁柱把村西头的几间闲置的土坯房收拾出来,作为新知青的住处,村民们纷纷帮忙打扫卫生、修补墙壁、搭建土炕,大家都干劲十足。
林依依和罗卫东也去帮忙了,林依依帮着打扫卫生、铺干草,罗卫东则帮着修补墙壁、搭建土炕。
“三嫂,你说这次来的新知青会是什么样子的?”刘梅一边打扫卫生,一边问道。
林依依笑了笑:“不知道,应该都是城里来的学生,可能会有点娇气,但慢慢就会适应了。”
赵红也说道:“希望他们能勤快些,别像我们刚来的时候那样,什么都不会干,还嫌这嫌那。”
江浩说道:“放心吧,我们会帮着他们的,教他们怎么干活、怎么适应农村的生活。”
林晓雅也说道:“是啊,我们都是从城里来的,知道刚下来的时候有多不容易,能帮一把是一把。”
看着知青们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样子,林依依心里很欣慰。这些知青们,已经真正融入了村里的生活,成为了村里的一份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新知青到来的日子越来越近了。村民们都做好了准备,期待着新知青的到来。林依依也准备好了一些野菜和窝头,打算等新知青来了,给他们送过去,让他们能吃上一顿热乎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