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的命令如同投入滚烫油锅里的冷水,瞬间让整个“雪狼”团驻地沸腾起来。短暂的休整期戛然而止,空气中弥漫的不再是总结升华的思辨气息,而是大战将至的、几乎凝成实质的紧迫感。
营地的蜕变
几乎是在会议结束的同一时间,刺耳的紧急集合哨便撕裂了清晨的宁静。没有多余的动员,所有官兵,从军官到士兵,都如同条件反射般冲向自己的战位。营房内外,人影幢幢,却秩序井然。
后勤区域: 仓库大门洞开,保管员和后勤兵们汗流浃背,将一箱箱弹药、急救包、压缩干粮和特制装备(如加长弹匣、消音器部件、特种爆破索)快速清点、分发到各连队。骡马嘶鸣,负责运输的战士忙着检查鞍具和驮筐。
训练场: 往日里热火朝天的常规体能和战术训练暂停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具针对性的、带着浓烈火药味的临战演练。靶场上,枪声变得异常密集而短促,强调的是快速出枪和首发命中。障碍场内,增设了模拟复杂城市街垒和敌军新型火力点的设施,突击队员们反复练习着小组协同突击和破障技巧。
团部 & 通讯中心: 这里成了整个营地最繁忙的神经中枢。电台的指示灯不停闪烁,小陈和他的通讯班成员几乎长在了机器前,耳朵上时刻戴着耳机,捕捉着任何一丝可疑的电波信号。林锋和参谋人员则围在地图前,根据不断汇总的情报,用红蓝铅笔快速标记、修正着敌我态势图,推演着“利刃”可能渗透的路线和己方的反制方案。
针对性的磨砺
林锋深知,面对“利刃”这种模仿自己却又可能青出于蓝的对手,常规训练已不足恃。他下达了一系列极具针对性的指令:
侦察营(“夜莺”负责): 化整为零,以小组为单位,携带最长续航的干粮和电池,像撒豆子一样被派往根据地边缘所有可能的渗透路径。他们的任务不仅是建立观察哨,更要模拟“利刃”可能的行动模式,进行反向渗透和反侦察演练,找出己方防御体系的漏洞。
狙击分队(水生、赵小川负责): 训练重点转向反狙击和对抗敌方观测手。他们在复杂地形下设置真假目标,进行高强度的“猎杀与反猎杀”对抗。同时,加强了对远距离运动目标射击和极端天气(如晨雾、暮霭)下的狙击精度训练。
突击营(周大海负责): 周大海瞪着牛眼,亲自督战。训练场一角被模拟成敌军可能的坚固指挥节点或后勤枢纽。突击队员们不再仅仅追求勇猛,更加强调“悄无声息地接近,雷霆万钧地打击,一击之后远遁千里”。他们反复演练利用夜色、地形和简易伪装接近目标,使用精准爆破和迅猛突袭在极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破坏,然后沿预设的、布满诡雷和阻击点的路线快速撤离。
爆破与工兵分队: 他们的任务加倍繁重。一方面要设计更多针对装甲目标和坚固工事的新式爆炸装置;另一方面,则要在根据地可能的要害部位,秘密布设反人员、反车辆地雷和各式诡雷,构建一道无形的“禁区防线”。
无形的战线
小陈领导的通讯和技术组压力巨大。他们不仅要维持己方通讯的绝对畅通和加密,还要像最敏锐的猎犬一样,在浩瀚的电波中搜寻“利刃”的蛛丝马迹。他们架设了更多的监听天线,尝试破译可能的新密码,并反复测试和改进那套简陋却有效的电子干扰装置,准备在关键时刻给“利刃”以致命一击。
林锋的注视
林锋的身影出现在营地的每一个角落。他会在狙击训练场蹲在水生旁边,低声交流几句;会在突击营的模拟攻击中,突然叫停,指出一个微小的协同失误;会在深夜的通讯中心,和小陈一起分析那些杂乱的信号。他的眼神锐利而冷静,仿佛能穿透一切迷雾,精准地找到任何可能存在的薄弱环节。他没有过多的言语,但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无声的鞭策和强大的定心丸。
整个“雪狼”团,如同一台骤然提升到最高转速的战争机器,每一个齿轮都在疯狂而精准地咬合运转。汗水浸透了军装,血泡磨破了又再生,但没有人抱怨,没有人懈怠。因为他们都知道,即将面对的,是一场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次的战斗。对手强大而神秘,目的阴险而致命。
厉兵秣马,枕戈待旦。锋利的狼牙在沉默中反复打磨,只待那不知会从何处袭来的“利刃”出现,便要迎头而上,以更快的速度,更狠的力道,将其狠狠咬碎!战争的阴云,已然笼罩在北满的上空,而“雪狼”的咆哮,即将在下一刻震彻山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