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胎穿农家子,科举来扬名 > 第317章 蜀中惊变乱象生 南疆烽火骤然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17章 蜀中惊变乱象生 南疆烽火骤然起

六百里加急的快马,携带着蜀王世子赵元启那封字字泣血、惊惶中带着愤怒的奏报,进入了洛阳皇城。奏报详细陈述了蜀王在王府内遭人下毒、性命垂危的经过,以及世子初步调查的结果——毒下在御酒中,宾客王逸之当场毒发身亡,嫌疑直指王府内部乃至更高层面。

消息传开,紫微宫宣政殿内,一片哗然。文武百官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了震惊与难以置信。一位实权藩王,皇帝的亲叔父,在戒备森严的王府内,竟遭如此卑劣手段暗算,这简直是对皇权的公然挑衅!

龙椅之上,皇帝赵宸的脸色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紧紧攥着那份奏报,指节因用力而微微发白。蜀王虽不过问朝政,但镇守蜀中,地位尊崇,如今在王府内遇刺,这不仅是对皇族威严的践踏,更释放出一个极其危险的信号——有一股隐藏的势力,其手段之狠辣、渗透之深,已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砰!”皇帝猛地一拍龙案,声音冰冷刺骨,蕴含着滔天怒意:“岂有此理!猖狂!无耻之尤!竟敢谋害朕的皇叔,践踏天家威严!此等逆贼,若不揪出,朕有何颜面面对列祖列宗,有何资格统领这万里江山!”

他锐利如刀的目光扫过满朝文武,最终落在垂手肃立的陈彦身上,沉声道:“镇军大将军!”

“臣在!”陈彦踏步出班,神色凝重。

“蜀王乃朕至亲,遭此大难,朕心甚痛!蜀中乃国家重地,绝不容有失!朕命你,即刻抽调北镇抚司最精干的暗探,由你亲自选派得力人手统领,秘密前往蜀中,协助世子元启,彻查此案!无论涉及到谁,无论背景多深,一查到底,绝不姑息!务必将幕后真凶,给朕揪出来!”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杀意。

“臣,遵旨!必竭尽全力,查明真相,缉拿元凶!”陈彦肃然领命。他深知此事棘手,背后可能牵扯极深,但皇命如山,且此事关乎朝廷安稳,义不容辞。

皇帝微微颔首,又看向太医院院使:“院使!”

“老臣在!”太医院院使连忙出列。

“朕命你,即刻选派院内医术最精湛、尤擅解毒续命的御医两人,携带宫中最好的药材,以最快速度赶赴蜀中,不惜一切代价,救治蜀王!需要什么药材,尽管开口,朕的内库优先供给!”皇帝的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急切,蜀王若能醒来,无疑是查明真相的关键。

“老臣领旨!这就去安排!”院使躬身退下。

“此外,”皇帝目光再次扫过群臣,“通传沿途各州府,对朝廷派往蜀中的御医及随行人员,一律放行,并提供一切便利,不得有误!”

“臣等遵旨!”众臣齐声应诺。

朝会在一片凝重压抑的气氛中结束。陈彦立刻返回北镇抚司,亲自挑选了四名经验丰富、精于刑侦和渗透的暗探好手,由一名资深的千户带队,携带皇帝密旨和北镇抚司的令牌,当日便轻装简从,秘密离开洛阳,星夜兼程赶往蜀中。

与此同时,蜀中成都,蜀王府内。

尽管世子赵元启在盛怒和恐慌下进行了一场血腥清洗,抓了不少人,也动了大刑,但调查却陷入了僵局。下毒的手法看似简单直接(在御酒中下毒),但能接触到那批特定御酒的人不少,经过层层盘查,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在场证明或看似合理的解释。而那个死去的书法家王逸之,背景也被查了个底朝天,表面上看就是一个醉心书法、略有清名的文人,与各方势力并无明显瓜葛,仿佛他的出现和死亡,纯粹是一个不幸的巧合。这种“完美”的巧合,反而让赵元启更加不安,他感觉有一张无形的大网笼罩着王府,却找不到线头在哪里。整个王府上下,人心惶惶,弥漫着一种猜疑和恐惧的气氛。

就在这焦头烂额之际,皇帝派来的御医终于赶到了。两位御医顾不上旅途劳顿,立刻为昏迷不醒的蜀王进行会诊。他们仔细检查了蜀王的脉象、瞳孔、面色,又反复验看了残留的毒药成分(从王逸之的呕吐物和残酒中提取),结合太医院珍藏的典籍,终于对毒性有了更深的了解。

经过数日的精心治疗,用了数种珍贵的解毒续命丹药,并结合金针渡穴之法,蜀王的情况总算稳定了下来。虽然依旧昏迷,但脸色不再那么灰败,呼吸也平稳了许多。

一位御医抹了把额头的汗,对守候在旁、眼窝深陷的世子赵元启回禀道:“世子殿下,王爷所中之毒,确实罕见猛烈,名为‘千机散’,由多种剧毒之物混合而成,能迅速侵蚀心脉。万幸救治还算及时,王爷底子也好,眼下毒性已被暂时压制住。下官等已用金针护住王爷心脉,并服用了‘百草还魂丹’,性命……暂时是无碍了。”

赵元启闻言,一直紧绷的心弦稍稍放松了一些,连忙追问:“那……父王何时能醒?”

御医面露难色,谨慎答道:“这个……下官不敢断言。王爷身体受损严重,加之受惊过度,神魂受创,何时苏醒,全凭王爷自身的意志和造化。或许数日,或许数月……甚至……但只要能维持现状,好生将养,总有苏醒的希望。”

虽然未能得到确切的苏醒时间,但“性命无碍”、“总有希望”这几个字,对赵元启而言已是天大的好消息。他深深一揖:“有劳两位御医!救命之恩,本世子没齿难忘!”

“世子殿下言重了,此乃下官分内之事。”御医连忙还礼。

然而,就在赵元启刚为父王病情稳定而稍感宽慰,正准备集中精力继续追查真凶时,一个更加紧急的坏消息,如同雪崩般传来!

一名浑身浴血、盔歪甲斜的军校,连滚爬爬地冲进王府,扑倒在地,带着哭腔嘶喊道:“报——世子殿下!大事不好!南边……南边五溪蛮反了!他们聚集了数万蛮兵,突然出山,攻破了临溪、南安两座县城!守军寡不敌众,全军覆没!县令殉国!如今蛮兵正分兵劫掠乡里,其前锋已逼近武阳郡城!武阳太守发来告急文书,请求速发援兵!”

“什么?!五溪蛮反了?!”赵元启只觉得眼前一黑,差点晕厥过去!真是祸不单行!父王重伤昏迷,凶手还未查明,府内人心惶惶,这南边的蛮族又在这个时候作乱!蜀中南部山区,民风彪悍,五溪蛮更是其中大族,历来不服王化,时有摩擦,但如此大规模、有组织地攻破县城,却是几十年来未有之事!他们怎么会偏偏选在这个时机?

赵元启到底年轻,骤逢连番大变,心神早已疲惫不堪,此刻闻此噩耗,更是心乱如麻,方寸大乱。他既担心父王安危,又要追查真凶,现在南疆又起烽火,他哪里还有精力去统筹全局、细致部署平叛事宜?

慌乱之下,他强自镇定,对侍立一旁的蜀中郡司马(掌管蜀中军事的副职)下令道:“蛮夷作乱,不可姑息!立刻……立刻命平蛮中郎将吴信,点齐五千兵马,火速南下武阳郡平叛!务必击退蛮兵,收复失地!稳定南疆!”

“末将遵命!”那郡司马见世子心神不宁,也不敢多言,领命后匆匆前去传令。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此刻正隐藏在暗处,冷笑着注视着蜀中的乱象。

在成都城内一处不起眼的宅院密室中,蜀王麾下将领、已被晋王赵璋重金收买的徐奎,正听着心腹的禀报。

“将军,南边传来消息,五溪蛮已经动手了,临溪、南安已破,兵锋直指武阳。世子果然慌了神,直接派了吴信带五千人马去了。”

徐奎脸上露出一丝阴险而得意的笑容:“好!很好!世子年轻,经历浅,骤逢大变,果然手足无措。吴信虽是一员勇将,但性子急躁,麾下五千兵马看似不少,但要对付熟悉山林、来去如风的数万蛮兵,又是仓促迎战,嘿嘿……够他喝一壶的。只要南边的战事陷入僵局或者失利,世子就不得不依赖我们这些‘老成持重’的将领,到时候,这蜀中的兵权……”

他眼中寒光一闪,对心腹低声道:“给南边的人传话,让他们‘帮帮’吴信将军,别让他赢得太轻松,最好……让他吃点苦头。还有,让我们在军中的自己人,做好准备。”

“是!将军!”心腹领命,悄无声息地退下。

徐奎走到窗边,望着阴沉的天空,嘴角勾起一抹冷笑:“乱吧,越乱越好。这蜀中的天,是该变一变了。晋王殿下……属下这份投名状,您可还满意?”

与此同时,平蛮中郎将吴信接到军令,虽觉五千兵马对阵数万蓄谋已久的蛮兵有些吃力,但军情紧急,世子命令已下,他也不敢耽搁。 他迅速在成都大营点齐了五千精锐(其中还包括一千骑兵),携带了部分强弓劲弩,但仓促之间,重型攻城器械和足够的粮草辎重却未能完全备齐。吴信为人勇猛,但确如徐奎所料,有些轻敌急躁,认为蛮兵不过乌合之众,凭借官军精锐,足以破敌。

“出发!目标武阳郡!让那些不知死活的蛮子,见识见识我王师的厉害!”吴信大吼一声,率领五千兵马,浩浩荡荡开出成都南门,踏上了前途未卜的平叛之路。

而奉命前来协助调查的北镇抚司暗探,此时也已秘密抵达了成都,他们并未惊动地方官府,而是化装成商旅、游方郎中等人,悄无声息地潜入城中,开始从各个角落,暗中调查蜀王中毒案的蛛丝马迹。他们敏锐地察觉到,成都城的气氛异常紧张,王府内的清洗,南疆的突变,似乎都透着一股不寻常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