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部的党组会议室里,椭圆形的红木长桌旁坐着九位党组成员。林辰坐在部长右侧,面前摊开的是一份《关于深化能源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的讨论稿。
“同志们,今天的议题很重要。”部长开门见山,“中央要求我们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方案。林辰同志牵头起草了这个稿子,大家畅所欲言。”
会议室里安静了片刻。这份文件触及了太多深层次问题:电网垄断、油气体制改革、新能源补贴...每一个都是难啃的硬骨头。
分管电力的王副部长率先发言:“改革方向是对的,但步子是不是太大了?比如这里提到的‘输配分开’,可能会影响电网安全。”
立刻有人附和:“是啊,电力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慎重。”
林辰不疾不徐地回应:“王部长的顾虑很有道理。但正因为电力系统重要,才更需要通过改革来提质增效。我们可以考虑分区域试点,稳步推进。”
他打开面前的笔记本电脑,调出一组数据:“这是我们在三个省开展小范围试点的结果,供电可靠性提升了百分之二,用户满意度显着提高。”
数字最有说服力。会场上的反对声音小了些。
接着讨论到油气体制改革。这次发言的是分管油气的李副局长:“上游勘探开发引入竞争是好事,但也要考虑国有油气企业的实际情况。”
林辰点头:“改革不是要削弱国有企业,而是要帮助他们做强做优。我们可以设计过渡期安排,给企业适应的时间。”
会议开了整整一上午。每个议题都经过激烈讨论,林辰既要坚持改革方向,又要考虑各方承受能力,分寸拿捏得很是辛苦。
散会后,部长特意留下林辰:“今天表现得不错。改革就是要这样,既要有决心,也要讲方法。”
“部长,我担心执行起来会有阻力。”
“这是必然的。”部长拍拍他的肩膀,“但要记住,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要对得起老百姓交的电费。”
回到办公室,林辰立即召集起草小组开会,根据党组会意见修改方案。这一忙就到了晚上八点。
杨帆敲门进来:“局长,夫人来电话,问您什么时候回家。”
林辰这才想起今天约好要陪罗蔷蔷去做产检。他看看表,已经来不及了。
电话里,罗蔷蔷的声音有些失落:“你又加班?”
“对不起,今天党组会讨论改革方案,实在走不开。”
“理解。”罗蔷蔷叹了口气,“那你记得吃饭。”
挂断电话,林辰有些愧疚。但他知道,手中的这份改革方案,关系着千家万户的用电成本,关系着企业的生产成本,关系着国家的能源安全。
第二天,修改后的方案再次上会。这次阻力小了很多,最终顺利通过。
方案报送国务院后,林辰并没有轻松下来。他知道,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果然,一周后,某大型发电集团的老总亲自来访。
“林局长,你们这个改革方案,对我们影响很大啊。”对方开门见山,“特别是电价形成机制改革,可能会让企业亏损。”
林辰亲自给客人倒茶:“李总,改革的目的就是要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电价机制。短期内可能会有阵痛,但长远看对行业发展是好事。”
“道理我都懂,但是...”
谈话持续了一个小时。送走客人后,林辰对杨帆说:“通知价格司,请他们做个详细测算,看看对发电企业的具体影响。”
类似的情况接连发生。油气企业、电网公司、新能源企业...各方利益都需要平衡。
这天晚上,林辰难得准时下班。他特意绕道去买了罗蔷蔷爱吃的点心。
回到家,发现岳父罗老爷子来了。
“爸,您怎么来了?”
“来看看蔷蔷。”老爷子看着女儿隆起的腹部,眼中满是慈爱,“也来看看你。听说你最近在推能源改革?”
林辰简单汇报了情况。
老爷子听完后说:“改革是好事,但要记住:政策是冷的,人心是热的。再好的政策,也要考虑执行中的人情世故。”
这句话点醒了林辰。第二天,他调整了工作方法,不再只是开会发文,而是亲自带队到基层调研。
在山西的一个煤矿,他下到井下,和矿工们一起坐猴车,体验他们的工作环境。
在江苏的一个光伏电站,他顶着烈日查看电池板,了解实际发电效率。
在四川的一个水电站,他住在职工宿舍,听老工人讲电站的历史。
这些实地调研让他对改革方案有了更深的思考。回到部里,他再次组织修改方案,加入了更多人性化的设计。
一个月后,改革方案终于正式出台。虽然还有不同声音,但总体上获得了各方认可。
新闻发布会上,有记者问:“林局长,这次改革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林辰回答:“最大的亮点是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所有的改革措施,最终都要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发布会结束,在回部里的车上,林辰收到罗蔷蔷发来的b超照片。宝宝在肚子里健康地成长着。
他微微一笑,回复道:“今晚一定准时回家。”
车窗外,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这一刻,他更加确信自己工作的意义——为了这些光明能够永远延续,为了下一代能在更加美好的环境中成长。
改革永远在路上,而他,将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