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359章 片场公益:拍摄间隙做志愿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9章 片场公益:拍摄间隙做志愿

《指尖的光芒》拍摄现场,没有“明星特权”,只有“公益共识”。剧组将拍摄间隙变成了“公益志愿时间”——江澈、苏晚等顶流演员放下剧本,跟着“忠犬联盟”走进非遗扶贫工坊、特殊教育学校、漆艺村落,化身志愿者,用实际行动践行公益承诺;剧组工作人员也纷纷加入,在拍摄之余为帮扶对象解决实际问题,让电影拍摄的过程,成为公益落地的过程。

扶贫工坊:指尖传艺,助力生产

贵州坪寨村的非遗扶贫工坊,是剧组的主要拍摄地之一。每次拍摄间隙,演员们都会立刻换上志愿者服装,走进工坊,跟着村民们学习竹编工艺,帮忙完成订单生产。

江澈跟着陈曦学习竹编灯架的基础编织技法,虽然手指有些笨拙,经常被竹丝扎到,但他依旧学得认真:“以前觉得竹编很简单,真正上手才知道,每一根竹丝的穿插都有讲究,这就是工匠精神。”他一边学习,一边和村民们聊天,听他们讲述自己的生活变化。当得知一位村民的孩子即将高考,却担心学费问题时,江澈悄悄记下,随后联系公益组织,为孩子申请了助学金。

苏晚则成了王大姐的“得力助手”,她跟着王大姐学习竹编产品的质量检测和包装:“这些产品要送到全国各地,甚至海外,包装一定要仔细,不能出任何问题。”她认真检查每一个竹编灯架的编织密度、接口处理,然后小心翼翼地放进包装盒,贴上物流标签。拍摄间隙,她已经熟练掌握了包装技巧,帮助工坊完成了50多件产品的包装工作。

林星然和年轻演员们则跟着赵村长学习竹丝处理和纹样编织:“赵师傅,您教的‘错经编织法’太难了,我练了好多次都没学会。”赵村长笑着说:“做手艺要有耐心,多练几次就熟了。”在赵村长的指导下,林星然逐渐掌握了技巧,还亲手编织了一个简单的竹编挂件,送给了工坊的一位小朋友。

演员们的加入,不仅为工坊增添了人手,更带来了新的思路。苏晚发现工坊的包装设计过于简单,建议在包装盒上印上产品的制作过程和非遗文化介绍:“这样既能提升产品的文化内涵,又能让消费者更了解非遗工艺。”陈曦和王大姐采纳了这个建议,林砚舟立刻设计了新的包装方案,让产品更具竞争力。

特殊教育学校:温情陪伴,守护成长

在云南特殊教育学校拍摄期间,剧组将更多的间隙时间用在了陪伴孩子们身上。演员们放下明星光环,化身“大朋友”,和孩子们一起做非遗手作、玩游戏、讲故事,用温情陪伴守护他们的成长。

温然(饰演苏恒)跟着苏医生学习非遗疗愈技巧,她坐在小敏身边,耐心地教她编织竹编小灯笼:“小敏,你看,这样穿插竹丝,灯笼的花边就做好了。”小敏学得很认真,遇到困难时,温然会轻轻鼓励她:“没关系,慢慢来,你一定能做好。”在温然的陪伴下,小敏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第一个竹编灯笼,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夏阳(饰演沈乐)则带着孩子们做游戏,他用竹编材料制作了简单的玩具,和孩子们一起玩“竹编接力赛”:“我们分成两组,看哪一组能最快把竹丝编织成指定的形状。”孩子们玩得不亦乐乎,在游戏中不仅锻炼了动手能力,还学会了团队合作。夏阳还为孩子们表演了自己的拿手歌曲,孩子们跟着一起哼唱,校园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苏晚和女孩子们一起绘制漆器小摆件,她教孩子们如何搭配颜色、勾勒纹样:“你们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东西画在上面,比如花朵、小鸟、星星,让它成为独一无二的作品。”孩子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绘制出了一个个充满童真的漆器摆件。苏晚把孩子们的作品拍照分享到社交平台,配文:“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非遗手作让他们的才华得以展现。”

演员们还为学校捐赠了一批非遗手作材料和学习用品,包括竹丝、漆料、画笔、笔记本等。江澈表示:“这些孩子需要更多的关注和关爱,我们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也希望更多人能关注特殊儿童的成长,支持非遗疗愈项目。”

漆艺村落:助力创新,拓展销路

在云南青溪村拍摄期间,演员们将志愿重点放在了助力漆艺创新和拓展销路方面。他们跟着年轻传承人学习漆艺工艺,为产品设计出谋划策,还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帮助工坊推广产品。

林星然跟着李阿公学习漆艺的上色和打磨工艺,他发现年轻传承人设计的漆器产品虽然有创意,但缺乏市场针对性:“现在年轻人喜欢简约、实用的产品,我们可以设计一些小巧便携的漆器饰品、桌面收纳盒,更符合市场需求。”他和年轻传承人一起 brainstorm,设计出了一系列年轻化的漆器产品,包括漆器手机壳、耳环、钥匙扣等。

顾言(饰演林砚)则从设计美学的角度,为漆器产品提供改进建议:“这个漆器香薰灯的纹样可以更简洁一些,颜色搭配也可以更时尚,这样更容易被年轻人接受。”他还帮助年轻传承人绘制了产品设计图,优化了产品的造型和功能。

江澈、苏晚等演员还在社交平台上发起了“非遗漆艺推广”活动,他们分享自己在青溪村的体验过程,展示年轻传承人的创新作品,并附上购买“这些漆器产品都是纯手工制作,融入了传统工艺和现代设计,既实用又有收藏价值。购买一件漆器,就是支持一份非遗传承。”

活动一经发起,立刻引发热烈反响。短短一天时间,青溪村漆艺工坊就接到了300多份订单,销售额突破20万元。年轻传承人激动地说:“谢谢演员们的帮助,让我们的产品被更多人知道。我们一定会继续创新,设计出更多优质的漆器产品,不辜负大家的支持。”

全员参与:公益无小事,行动见真心

不仅演员们积极参与志愿活动,剧组工作人员也纷纷加入公益行列。摄影师利用拍摄间隙,为帮扶对象拍摄全家福和产品宣传照;化妆师为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化妆,让他们在镜头前更加自信;场务人员帮助扶贫工坊搬运材料、整理场地;编剧则继续收集帮扶对象的新故事,为电影续集积累素材。

“忠犬联盟”更是全程参与,他们不仅为演员和工作人员提供专业指导,还和大家一起做志愿。赵村长教大家竹编工艺,林砚舟指导产品设计,沈亦舟帮忙推广销售,苏医生关注大家的健康,周教授分享非遗文化,陈曦则统筹协调,确保志愿活动有序开展。

制片人张薇感慨道:“这是我见过最有温度的剧组,每个人都把公益当成自己的事。拍摄间隙做志愿,不仅让帮扶对象得到了实际帮助,也让演员和工作人员更深入地了解了非遗公益的意义,这种沉浸式的体验,能让他们更好地诠释角色,让电影更具感染力。”

随着拍摄的推进,“片场公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更多的企业和个人主动联系剧组,希望参与到非遗公益事业中;不少粉丝也自发前往帮扶对象所在地,做起了志愿者;非遗扶贫工坊的订单量大幅增加,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疗愈项目得到了更多支持,年轻传承人的创新热情也被充分激发。

夕阳西下,青溪村的漆艺工坊里,演员、工作人员、帮扶对象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一天的收获与喜悦。灯光下,大家的脸上都洋溢着温暖的笑容,手中的漆器作品在灯光下闪烁着柔和的光芒。

《指尖的光芒》的拍摄,不仅是一场影视创作,更是一次全民参与的公益实践。在这个过程中,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行动,传递着非遗的魅力、公益的温度,让指尖的光芒汇聚成照亮希望的火炬,温暖更多人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