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355章 新任务:影视公司筹拍公益电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55章 新任务:影视公司筹拍公益电影

返程的车刚驶入专属空间的庭院,陈曦的手机就响起了一通特殊的来电——国内顶尖影视公司“光影万象”的制片人张薇,语气满是恳切与期待:“陈总,我们关注到你们‘非遗+公益’的故事,太动人了!从扶贫工坊的重生到特殊教育学校的蜕变,每一个瞬间都充满力量,我们想把这些故事搬上大银幕,筹拍一部公益电影,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价值、公益的温度!”

这个意外的邀约让全员既惊喜又慎重。挂掉电话,陈曦召集大家围坐庭院:“把真实的非遗公益故事拍成电影,是让文化传承与公益精神走向大众的绝佳机会,但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要确保电影真实、有温度,不消费苦难,不辜负帮扶对象的信任。”

经过半小时的热烈讨论,团队一致决定:全力支持电影筹拍!一场“真实故事影视化”的新任务,就此拉开序幕。

深度对接:影视团队走进非遗现场

三天后,张薇带着导演、编剧、摄影师组成的核心团队,如约抵达专属空间。没有繁琐的寒暄,双方直奔主题——影视团队要先走进贵州坪寨村、云南特殊教育学校、青溪漆艺村,沉浸式感受真实故事,为剧本创作积累素材。

“我们不要虚构的狗血剧情,要的是真实的细节、真挚的情感。”导演李伟是业内以“写实风格”着称的匠人,刚坐下就表明态度,“比如村民从抵触到接受非遗手艺的转变,孩子从沉默到自信的蜕变,这些真实的弧光,比任何刻意设计的情节都更有力量。”

陈曦点点头,亲自带队陪同影视团队前往走访地。第一站贵州坪寨村,刚下车,王大姐就带着村民们热情迎接。影视团队没有急于拍摄,而是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拉家常,听王大姐讲述“从留守妈妈到工坊负责人”的蜕变,听张强回忆“打工返乡学竹编”的纠结与收获,听村里老人说起“空心村变创业村”的感慨。

编剧林悦拿着笔记本,飞快记录着细节:“王大姐说‘第一次拿到工资时,给孩子买了新书包,孩子抱着书包哭了’,这个细节一定要写进剧本!”摄影师则扛着相机,悄悄捕捉着工坊里的真实场景——村民们专注编织的神情、竹丝在指尖穿梭的瞬间、成品智能竹编灯点亮时的笑容,每一个画面都充满生活的质感。

在云南特殊教育学校,影视团队被孩子们的变化深深打动。小敏主动分享自己编织竹编的快乐,还现场演示了如何编蝴蝶;几个孩子合作完成的智能光影装置,让导演李伟忍不住赞叹:“这就是最动人的情节!我们要把非遗疗愈的过程,拍成一部温暖的成长史。”

苏医生陪着编剧林悦,详细讲述了非遗疗愈的理念与实践:“不是简单教手艺,而是通过专注的创作,让孩子打开心扉、建立自信。有个孩子以前不愿说话,现在能和同学合作完成作品,这种细微的变化,就是电影要传递的力量。”

在青溪漆艺村,李阿公带着影视团队参观自己的漆艺工坊,讲述了漆艺从“濒临失传”到“青年返乡传承”的历程。当看到年轻传承人将传统漆艺与智能科技结合,设计出的漆器香薰灯、首饰盒时,张薇感慨道:“这就是非遗的新生!电影不仅要讲传承,更要讲创新,让年轻人看到非遗的无限可能。”

一周的沉浸式走访结束,影视团队的笔记本记满了故事,相机里存满了素材。“这些真实的人和事,比我们想象中更有力量。”张薇激动地说,“我们一定会用心打磨剧本,把这部电影拍成一部有温度、有力量、有影响力的公益佳作。”

剧本共创:还原真实,守住初心

走访结束后,剧本创作进入关键阶段。为了确保故事的真实性与完整性,“忠犬联盟”全员参与剧本共创,每周与影视团队召开线上会议,逐一打磨细节。

“王大姐的故事里,不能只突出她的成功,还要展现她的挣扎。”陈曦提出建议,“她刚接手工坊时,村民们不信任她,技术不熟练,订单量少,这些困难都要写进去,这样人物才更真实、更鲜活。”

赵村长则强调手艺细节的准确性:“竹编的编织技法、漆艺的上色流程,这些都不能出错。比如竹编的‘错经编织法’,不能拍成普通的编织,要体现出传统工艺的精髓。”他还主动提出,电影拍摄时,愿意担任工艺指导,确保画面的专业性。

林砚舟关注产品设计的呈现:“智能竹编灯的研发过程,不能拍得太容易。我们当时改了八次纹样设计稿,反复测试智能模块与竹编的适配度,这些细节能体现‘非遗+科技’的创新不易,也能传递工匠精神。”

苏医生则提醒编剧,要避免过度渲染特殊儿童的“苦难”:“他们不是需要同情的对象,而是有才华、有潜力的孩子。电影要展现他们的闪光点,展现非遗疗愈带给他们的自信与成长,而不是刻意卖惨。”

沈亦舟则希望加入线上传播的情节:“我们的公益项目能被更多人知道,离不开线上直播、短视频的传播。可以加入我在直播间推广非遗产品的场景,展现新媒体对非遗传承与公益事业的助力。”

周教授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提出建议:“电影的核心主题,应该是‘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无论是扶贫、疗愈还是创业,最终都要回归到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改善。要让观众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改变人生的宝贵财富。”

影视团队认真采纳了所有建议,剧本初稿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以“三条主线、一个核心”为结构的故事框架:三条主线分别是王大姐带领村民创办非遗扶贫工坊、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通过非遗疗愈实现成长、年轻传承人返乡学习漆艺并实现创新;一个核心是“忠犬联盟”团队始终坚守初心,用非遗为更多人带去希望与改变。

剧本完成后,影视团队特意邀请了王大姐、小敏、李阿公等帮扶对象代表,线上阅读剧本片段。“这写的就是我的故事!”王大姐激动地说,“看到剧本里的情节,就像回到了刚创办工坊的时候。”小敏的妈妈则含泪表示:“谢谢你们把孩子们的故事拍出来,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非遗疗愈的力量,给这些孩子更多关注与机会。”

筹备推进:全民参与,共赴公益之约

剧本确定后,电影进入筹备阶段。为了让电影更具影响力,也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公益事业中,团队与影视公司共同决定:电影将采用“全民参与”的模式,面向社会招募群众演员,邀请粉丝、非遗爱好者、公益人士共同参与拍摄。

沈亦舟负责线上招募工作,他在直播间发布了招募信息:“我们要招募一批热爱非遗、支持公益的朋友,参与电影拍摄!你可以饰演工坊的村民、学校的老师、购买非遗产品的消费者,用你的行动支持非遗公益事业!”

招募信息一经发布,立刻引发热烈反响。短短三天,就收到了上万份报名申请,有非遗传承人、在校学生、职场白领,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报名。“我是‘曦·承非遗’的忠实粉丝,一直支持你们的公益项目,希望能参与电影拍摄,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一位报名的网友留言道。

团队与影视公司共同筛选出100名群众演员,他们中既有熟悉非遗工艺的传承人,也有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的普通人。沈亦舟还特意组织了一场线上见面会,介绍电影的拍摄计划与角色分配,让大家提前熟悉剧情与人物。

拍摄场地的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贵州坪寨村的非遗扶贫工坊、云南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疗愈教室、青溪漆艺村的漆艺工坊,都将作为实景拍摄场地。团队与当地政府、学校、村民们沟通协调,对拍摄场地进行了简单的改造,既保留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又满足了拍摄需求。

道具筹备方面,赵村长带领工坊的村民们,赶制了一批竹编道具,包括电影中需要的智能竹编灯、竹编书包、竹编收纳盒等;李阿公和年轻传承人们则制作了漆器道具,确保电影中的非遗产品都是真实、精美的手工艺品。林砚舟还设计了电影的专属Logo,将竹编肌理、漆艺纹样与公益标识结合,简洁而有温度。

此外,团队还与影视公司共同发起了“非遗公益观影计划”:电影上映后,将在全国100座城市开展公益放映活动,门票收入将全部用于非遗扶贫工坊建设、特殊教育学校非遗疗愈课程开展、年轻传承人培训等公益项目。“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公益,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陈曦说道。

开机在即:初心不改,传递温暖

电影开机仪式定在贵州坪寨村的非遗扶贫工坊举行。开机当天,阳光明媚,工坊里挂满了红灯笼,村民们、学校的孩子们、年轻传承人们、群众演员们欢聚一堂,脸上满是期待与喜悦。

王大姐作为帮扶对象代表发言:“没想到我的故事能被拍成电影,没想到我们的小工坊能走进大银幕。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认可,更是对非遗公益事业的支持。希望通过电影,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支持非遗,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能通过非遗改变生活。”

小敏穿着新衣服,拿着自己编织的竹编蝴蝶,走到镜头前:“我喜欢编竹编,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我们的作品,看到我们的成长。希望电影上映后,有更多人能来学校看我们,和我们一起编竹编。”

导演李伟激动地说:“这是我拍过最有温度的一部电影。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充满了力量。我们一定会用心拍摄,把这份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价值、公益的意义。”

陈曦站在人群中央,看着身边熟悉的伙伴们、帮扶对象们,心中满是感慨与坚定:“从创办‘曦·承非遗’到现在,我们始终坚守初心,用非遗为更多人带去希望与改变。这部电影,是我们公益之路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新的起点。希望通过电影,能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参与公益,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让温暖与爱传递四方。”

随着开机仪式上“action”的喊声响起,摄像机开始转动,记录下这温暖而有意义的瞬间。电影的拍摄正式启动,一场关于非遗、公益与爱的传播之旅,就此启程。

“忠犬联盟”的六个人站在人群中,看着忙碌的拍摄现场,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一份承载着希望与温暖的公益答卷。未来,他们将继续坚守初心,用匠心守护非遗,用爱心传递温暖,在“文明互鉴·世界共享”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更加温暖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