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阳光把专属空间的竹叶绿得发亮,陈曦正和赵村长核对竹编家居新品的订单,手机突然响起,是母亲温和的声音:“囡囡,我和你爸,还有你叔伯几家,想过来看看你,顺便瞧瞧你天天念叨的非遗事业到底是什么样。”
陈曦愣了一下,随即笑着答应:“太好啦!我这就收拾,你们路上注意安全。”挂了电话,她立刻在团队群里分享了消息。沈亦舟秒回:“陈曦姐放心,咱们这地方,保证让叔叔阿姨们眼前一亮!”众人当即忙活起来,要让家人们看到一个满是非遗温度的“新家”,更要让他们读懂这份事业里的热爱与坚守。
精心筹备:满是非遗味的迎接
为了迎接家人们的到来,六人分工协作,把专属空间布置得温馨又具非遗特色,每个角落都藏着精心的小心思。
赵村长主动揽下了厨房的活儿。他从菜园采摘了新鲜的蔬菜,又杀了自家养的土鸡,打算做一桌地道的农家菜。他还特意用竹编小篮装了刚煮好的茶叶蛋,作为家人们到后的开胃小食,竹篮上编着小巧的“福”字,格外讨喜。“家人来了,就得吃点热乎的家常味。”赵村长一边切菜,一边笑着说。
林砚舟则负责整理展厅和工坊。他把获奖的竹编光影灯、晕染云纹气垫等产品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每个展品旁都重新更换了清晰的介绍卡片。他还将大家平时设计的手稿、用过的竹丝、绣线等整理成小展区,取名“匠心角落”,让家人们能直观看到产品的创作过程。
沈亦舟发挥创意,在庭院里挂起了彩色的竹编风铃,风一吹,叮当作响。他还打印了许多团队活动的照片,有一起去美院学习的场景,有发布会的精彩瞬间,还有和传承人一起劳作的画面,贴满了客厅的一面墙,取名“成长墙”。“这样家人们就能知道,陈曦姐和我们一起做了多少事。”沈亦舟一边贴照片,一边说道。
苏医生则准备了养生茶和小零食,他根据初夏的节气,调配了清热解暑的荷叶冬瓜茶,装在一个个小巧的漆器茶杯里。还把赵村长做的竹编小挂件和自己调配的香囊搭配成小礼品,准备送给每位来访的家人。陈曦和周教授则一起梳理了非遗事业的发展脉络,准备用通俗的语言,给家人们讲讲这份事业的故事。
家人到来:惊喜连连,满是关切
周末一早,几辆车子缓缓停在专属空间门口。陈曦快步迎上去,拉着母亲的手亲热地撒娇。叔叔阿姨们下车后,看着眼前被竹林环绕的庭院,满眼都是惊喜。“囡囡,你这地方也太舒服了!”婶婶忍不住感叹。
众人簇拥着家人们走进庭院,竹编风铃随风作响,引得孩子们欢呼雀跃。走进客厅,墙上的“成长墙”瞬间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陈曦的父亲戴着老花镜,仔细看着每张照片,当看到陈曦在颁奖典礼上领奖的画面时,他嘴角忍不住微微上扬。“没想到我家囡囡还能站上这么大的舞台。”父亲轻声说道,语气里满是骄傲。
家人们被逐一带去参观展厅。当看到竹编光影灯被点亮,墙面投射出斑驳的竹纹光影时,阿姨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陈曦的母亲拿起一个漆器按摩梳,轻轻抚摸着温润的漆面,问道:“这都是你们自己做的?”赵村长笑着上前演示:“这梳柄是照着人体工学做的,梳头还能按摩头皮,阿姨您试试。”母亲试着梳了几下,连连称赞:“真舒服,比我买的塑料梳子好用多了。”
在工坊里,家人们看到传承人正在编织竹编家居摆件,纤细的竹丝在他们手中灵活穿梭,很快就有了雏形。陈曦的堂弟是学设计的,看到林砚舟桌上的纹样设计稿,忍不住驻足细看。林砚舟见状,主动讲解起晕染云纹的设计思路,堂弟听得十分入神,还拿出笔记本记录。“哥,你们把传统纹样做得这么时尚,太厉害了!”堂弟由衷地赞叹。
参观途中,孩子们被互动体验区的竹编涂鸦活动吸引,拉着赵村长教他们编织。赵村长耐心地教孩子们用竹丝编织简单的小指环,孩子们学得认真,脸上沾满了颜料也不在意。看着孩子们开心的样子,家人们脸上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促膝长谈:理解与支持,温暖人心
午饭时分,餐桌上摆满了赵村长做的家常菜,竹编餐盘里的土鸡炖蘑菇香气浓郁,漆器碗里的青菜清爽可口。家人们边吃边聊,话题自然而然地围绕着非遗事业展开。
陈曦的父亲放下筷子,认真地问:“囡囡,当初你放弃城里的稳定工作,来做这个,我们都担心你吃苦。现在看来,你是真的喜欢。”陈曦点点头,眼眶有些湿润:“爸,刚开始确实不容易,遇到过仿冒的问题,也有过设计瓶颈。但有大家陪着我,还有这么多传承人信任我,我就觉得特别有动力。”
周教授在一旁补充道:“陈曦是个特别有责任心的孩子,她不仅想着把非遗产品做出来,还想着让传承人们能赚到钱,让更多年轻人愿意学这些手艺。”他还讲了赵村长带着村民编竹编增收,阿普的漆器工坊扩大规模的故事。家人们听着,对这份事业有了更深的理解。
婶婶好奇地问:“这些东西看着好,但好卖吗?”沈亦舟立刻拿出手机,打开直播间的数据给她看:“婶婶您看,我们上次直播,竹编光影灯五分钟就卖光了,现在还有好多人等着补货呢。”他还翻出网友的好评,念给大家听。当听到有人说“买非遗产品,既是用东西,也是支持传统文化”时,陈曦的母亲忍不住说:“这样就好,做有意义的事,比啥都强。”
陈曦的堂弟趁机提出:“姐,我毕业后能不能来帮你们?我学的是设计,说不定能帮着设计些新纹样。”陈曦惊喜地看着他:“当然好!我们正需要年轻的力量呢。”众人纷纷笑着起哄,现场气氛格外热闹。
苏医生看着这一幕,笑着说:“家人的支持,就是最有力的后盾。以后你们就放心,我们会和陈曦一起,把这份事业做得更好。”家人们纷纷点头,之前的担忧,早已变成了满满的支持。
暖心回馈:非遗礼品,传递心意
饭后,陈曦和大家一起,给每位家人送上了精心准备的非遗礼品。礼品都是团队成员亲手制作或挑选的,每一份都藏着浓浓的心意。
给父母的是一套漆器茶具和竹编茶盘,陈曦握着母亲的手说:“你们平时爱喝茶,用这套茶具,看着舒心,用着也方便。”母亲小心翼翼地捧着茶具,连连说:“我要好好收着,平时舍不得用。”
给叔叔阿姨们的是蜀绣丝巾和漆器书签,丝巾上的晕染云纹精致典雅,很适合日常搭配。婶婶们拿着丝巾在身上比划着,笑得合不拢嘴。给孩子们的则是迷你竹编光影小夜灯和竹编小动物挂件,孩子们拿到礼物后,开心地抱在一起,不停地向赵村长道谢。
陈曦还特意给堂弟准备了一套纹样设计手稿和一套竹编工具:“这是我送给你的礼物,希望你以后能多了解非遗,说不定以后我们还能一起创作呢。”堂弟郑重地接过礼物,认真地说:“姐,我一定会好好学的。”
家人们拿着礼物,脸上满是感动。陈曦的父亲感慨道:“以前总觉得非遗离我们很远,现在才知道,它就在这些小物件里,就在我们的生活里。”他还表示,以后要多向身边的人宣传,让更多人支持非遗产品。
尾声:温情落幕,力量续航
夕阳西下,家人们依依不舍地告别。车子驶离时,孩子们还摇着小手,喊着“下次还要来”。陈曦站在门口,看着车子远去的方向,心里暖暖的。
转身回到庭院,伙伴们正收拾着桌椅,庭院里的竹编风铃还在轻轻作响。“陈曦姐,你家人真好。”沈亦舟笑着说。陈曦点点头:“以前总怕他们不理解,现在才知道,只要我好好做,他们就会一直支持我。”
赵村长递过来一杯温热的养生茶:“家人的支持最暖心,以后我们更要好好干,不辜负他们的期望。”林砚舟也说道:“接下来,我们可以推进和年轻设计师的合作,说不定你堂弟能给我们带来新的灵感。”
月光渐渐升起,竹编光影灯再次被点亮。陈曦看着身边的伙伴们,心里充满了力量。家人的来访,不仅让她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更让她坚定了做好非遗事业的决心。未来的路,有伙伴同行,有家人支持,她相信,非遗的光芒,一定会照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