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324章 获得艺术设计奖:跨界再成功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4章 获得艺术设计奖:跨界再成功

开春的风带着暖意掠过专属空间,陈曦刚把新一季度的合作方案整理好,桌上的电话就急促地响起。来电的是国内顶尖艺术设计赛事“东方匠心奖”的组委会,工作人员语气热切:“陈总您好,恭喜‘曦·承非遗’选送的竹编光影灯和晕染云纹气垫,双双入围年度最佳跨界设计奖,诚邀你们出席颁奖典礼!”

这个消息像一阵春风,瞬间吹遍了整个专属空间。“东方匠心奖”在设计界极具分量,能同时入围两项大奖,意味着他们的非遗跨界之路得到了专业领域的高度认可。六人当即决定,全员出席颁奖典礼,让非遗的光芒在更大的舞台上绽放。

冲刺备奖:打磨细节,展现非遗匠心

入围消息传开后,团队没有沉浸在喜悦中,反而立刻投入到紧张的备奖工作中。他们深知,颁奖典礼不仅是领奖,更是展示非遗工艺与艺术设计融合成果的重要契机。

林砚舟牵头对入围产品进行细节优化。竹编光影灯此前在批量生产中,偶尔会出现光影投射不均的问题,他和赵村长反复试验,调整竹丝的编织密度和灯罩的弧度,还特意在灯座内侧增加了一层柔光衬布,让投射出的竹纹光影更均匀柔和。针对晕染云纹气垫,他则优化了纹样的烫金工艺,让纹路更清晰,同时协调美妆品牌,制作了带展示灯的专属陈列盒,让产品在展示时更具视觉冲击力。

沈亦舟负责准备领奖相关的宣传物料。他剪辑了一支时长三分钟的短片,短片从竹丝选材、蜀绣刺绣等工艺细节入手,记录了两款产品从设计到成型的全过程,最后呈现产品在日常生活中的使用场景,搭配着悠扬的竹笛配乐,极具感染力。他还设计了一套简约大气的宣传册,收录了产品的设计手稿、艺术解读以及团队的创作感悟,字里行间都透着对非遗的敬畏。

陈曦则和周教授一起,准备颁奖典礼上的发言内容。他们反复打磨发言稿,既想突出非遗工艺的匠心,又要强调艺术跨界的创新理念。周教授提议:“可以加入传承人的故事,让评委和观众感受到非遗背后的人文温度。”于是,陈曦在发言稿中,特意加入了赵村长改良竹编工艺、蜀绣艺人李姐打磨晕染云纹的小故事,让发言更具感染力。

苏医生和赵村长则忙着准备伴手礼。他们挑选了迷你版的竹编光影小夜灯和漆器书签,这些小物件都是传承人手工制作的,既精致又能体现非遗特色。赵村长还在每个竹编小夜灯上,都编织了一个微小的“匠”字,苏医生则在漆器书签上,用矿物颜料印上了基金会的专属标识,细节满满。

颁奖典礼:星光闪耀,非遗惊艳全场

颁奖典礼当晚,艺术中心灯火辉煌,衣香鬓影。设计界大咖、知名品牌负责人、媒体记者齐聚一堂,星光熠熠。“忠犬联盟”六人身着融合非遗元素的正装亮相,瞬间吸引了全场目光。陈曦的旗袍领口绣着简约的晕染云纹,林砚舟的西装口袋巾是蜀绣工艺,赵村长则穿着带有竹编纹理暗纹的中山装,每个人的穿搭都暗藏巧思。

颁奖典礼在恢弘的音乐中拉开序幕。入围作品依次在大屏幕上展示,当竹编光影灯的光影效果和晕染云纹气垫的精致纹样出现时,现场响起了阵阵低语赞叹。随后的评审点评环节,评委对两款产品给予了高度评价:“竹编光影灯打破了传统竹编的实用边界,将工艺与光影艺术完美融合;晕染云纹气垫则让非遗纹样走进美妆领域,实现了文化与商业的双赢,两款作品都极具创新性和传播价值。”

最激动人心的颁奖环节到来时,全场灯光聚焦在领奖台上。当主持人念出“年度最佳跨界设计奖——竹编光影灯、晕染云纹气垫”时,六人相视一笑,快步走上舞台。陈曦作为代表发言,她声音清晰而坚定:“这个奖项不仅属于我们团队,更属于每一位坚守非遗技艺的传承人。我们会带着这份认可,继续探索非遗跨界的更多可能。”她的发言简洁有力,赢得了全场热烈的掌声。站在身旁的苏星然,作为特邀嘉宾也起身鼓掌,还举起手机记录下这一珍贵时刻。

下台后,不少设计界人士和品牌方主动上前交流。一位国际家居品牌的负责人,对竹编光影灯表现出浓厚兴趣,当场表达了合作意向,希望能将这款产品引入海外市场;某高端美妆集团则提出,想与基金会深度合作,开发更多非遗主题的美妆系列。沈亦舟拿着相机,不停地记录着这些交流瞬间,忙得不亦乐乎。

获奖效应:热度飙升,合作纷至沓来

颁奖典礼的热度在当晚就迅速发酵。#非遗产品斩获东方匠心奖# #竹编光影灯太惊艳#等话题接连冲上热搜,累计阅读量突破10亿。苏星然在社交平台发布了现场照片和短视频,配文“为非遗骄傲”,单条内容点赞量很快突破500万,进一步扩大了获奖消息的传播范围。

线上市场率先迎来爆发。直播间里,竹编光影灯和晕染云纹气垫再次售罄,不少网友留言表示“获奖的产品肯定靠谱”,还有人催促团队尽快推出更多同款系列产品。沈亦舟趁机上架了颁奖典礼同款的迷你伴手礼,短短一小时,预售量就突破了3万件。各大电商平台也主动联系团队,希望能开设非遗艺术专属旗舰店,给予流量倾斜。

线下合作更是接踵而至。国内多家连锁高端酒店,一次性订购了上千台竹编光影灯,用于客房和大堂装饰;一线城市的多家购物中心,邀请基金会开设非遗艺术快闪店,专门展示获奖产品和其他非遗新品。某知名美术馆还提出合作,计划举办“非遗跨界设计展”,将获奖产品作为核心展品,同时邀请传承人现场演示工艺。

政府相关部门也对团队的成果给予了肯定。文化部门特意发来贺信,还提供了非遗创新扶持资金,鼓励他们继续探索非遗与艺术、商业的融合路径。教育部门则邀请团队走进校园,开展非遗设计讲座,培养青少年对传统工艺的兴趣。周教授感慨道:“这个奖项就像一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更多领域的大门。”

传承回响:激励匠人,壮大非遗队伍

获奖消息传到大凉山的传承人工坊时,更是引发了巨大的反响。阿普拿着报纸上的获奖报道,激动地给徒弟们看:“咱们的手艺也能拿这么大的奖,以后要更用心地做!”蜀绣艺人李姐则把获奖产品的照片贴在工坊的墙上,作为激励自己的目标。

更让人惊喜的是,不少年轻人看到获奖消息后,主动联系基金会,想要学习非遗技艺。有学设计的大学生,希望能参与非遗纹样的创新设计;有返乡创业的年轻人,想跟着赵村长学习竹编工艺。赵村长特意开设了基础竹编培训班,手把手地教年轻人编织技巧,还把自己总结的编织口诀分享给大家。林砚舟则为这些年轻学员,开设了非遗纹样现代转化的小课堂,帮助他们将所学知识与现代设计结合。

团队还借此机会,扩大了非遗创业者联盟的规模,吸纳了更多年轻传承人和跨界设计师。陈曦说:“我们希望这个奖项能让更多人看到非遗的价值,吸引更多人加入传承队伍,让传统技艺后继有人。”苏医生则在联盟中增设了健康支持板块,为传承人提供职业病预防指导和健康咨询服务,让大家能安心创作。

尾声:初心不改,迈向更广阔的天地

春末的专属空间,庭院里的竹子长势正盛。六人围坐在新摆放的竹编光影灯下,看着桌上的获奖证书和厚厚的合作意向书,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沈亦舟翻看着新的合作清单,兴奋地说:“咱们可以借着这个热度,开发非遗艺术家居系列,把漆器、竹编都融入进去!”

林砚舟点点头:“我已经开始收集传统建筑里的纹样元素,打算设计一批新的文创产品。”赵村长则笑着说:“村里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打算建个更大的工坊,教更多人学竹编。”陈曦看着大家充满干劲的样子,心里满是感慨:“获奖只是一个里程碑,我们的目标是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成为一种流行的生活方式。”

月光透过竹编光影灯,在地上投下斑驳的纹路。这场跨界成功,不仅让“曦·承非遗”收获了荣誉和合作,更让非遗技艺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与喜爱。未来,他们将带着这份荣誉与责任,继续在非遗传承的道路上稳步前行,让传统工艺在与艺术、商业的不断碰撞中,绽放出更加持久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