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砚舟的朋友圈里,存着一张压箱底的照片——二十年前,他穿着蓝白校服,站在清华大学第三教学楼的走廊里,身后是写满公式的黑板,脸上带着青涩的笑容。一次酒后闲谈,他望着照片轻声说:“总想起当年在三教502教室刷题的日子,窗外的梧桐树、笔尖划过草稿纸的声音,现在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陈曦悄悄记下了这个心愿——这位总是沉稳靠谱、为团队兜底的学长,心里藏着对青春校园最温柔的眷恋。
陈曦牵头筹备这场“返校之旅”,林砚舟的学弟(如今留校任教的李老师)帮忙对接学校,申请进入当年的教室;沈亦舟找到清华大学当年的校徽、笔记本,复刻了林砚舟当年的课程表;赵村长带着大凉山传承人手作的竹编书签和木质笔筒,作为送给学弟学妹的礼物;陈曦则联系了林砚舟当年的三位同窗好友,其中两位专程从外地赶来,为这场重逢埋下伏笔。
出发那天,林砚舟换上了简约的衬衫西裤,褪去了商界精英的干练,多了几分少年气。“好久没回学校了,不知道三教的梧桐树还在不在。”路上,他反复念叨着,眼神里满是期待。
重返校园:梧桐大道,青春不散场
车子驶入清华大学的校门,熟悉的二校门、古朴的红砖教学楼、蜿蜒的林荫大道,瞬间把林砚舟拉回了二十年前。“没变,还是这个样子!”林砚舟激动地指着窗外的梧桐大道,“当年我每天早上七点就从宿舍出发,沿着这条道去三教上早自习,秋天的时候,落叶铺满路面,踩上去沙沙作响。”
陈曦和伙伴们跟着林砚舟的脚步,慢慢走进校园。阳光透过梧桐树叶的缝隙,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偶尔有骑着自行车的学生匆匆驶过,车筐里放着书本和笔记本,朝气蓬勃的样子,像极了当年的林砚舟。
“前面就是第三教学楼了!”林砚舟加快脚步,眼里闪着光。三教的红砖墙面已经有些斑驳,却依旧保留着当年的模样,门口的公告栏上贴着学术讲座通知和社团活动海报,和二十年前一模一样。“当年我的专业课基本都在这栋楼里上,尤其是502教室,几乎承包了我整个大三的时光。”
走进教学楼,楼梯扶手被磨得发亮,走廊里回荡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和讨论问题的声音。林砚舟走到502教室门口,深吸一口气,轻轻推开了门。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上自习,笔尖划过纸张的声音、翻书的声音,轻柔而有节奏。讲台、黑板、课桌椅,甚至是墙上的插座位置,都和当年一模一样。
“就是这个座位!”林砚舟走到靠窗的第三排,眼神温柔,“当年我就坐在这里,左边是我的同桌老杨,右边是学霸老张,我们三个经常在这里刷题到深夜,为了解一道高数题,能争论到教学楼关门。”他轻轻坐下,仿佛又回到了那些挑灯夜读的日子,“那时候觉得苦,每天要背那么多专业知识,做那么多实验报告,现在回想起来,却是最充实、最纯粹的时光。”
沈亦舟悄悄拿出相机,拍下林砚舟沉浸在回忆里的身影;林砚舟的学弟李老师笑着说:“林学长,您当年可是我们系的风云人物,专业课成绩次次第一,还拿了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金奖,现在系里还经常提起您呢。”林砚舟不好意思地笑了:“都是过去的事了,不值一提。”
从502教室出来,他们来到了图书馆。一楼大厅的布局没变,只是多了几台自助借书机;二楼的阅览室依旧安静,学生们低着头认真学习,阳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本上,温暖而治愈。“当年我经常在这里复习考研,有时候一坐就是一整天,饿了就吃点面包,渴了就喝点矿泉水。”林砚舟感慨道,“正是那段时光的积累,让我有能力考上研究生,有能力在后来的工作中攻坚克难。”
重逢老友:同窗相聚,情谊依旧
中午,陈曦带着林砚舟来到学校的桃李园餐厅。推开包厢门,三位穿着正装的中年男人正坐在里面,正是林砚舟当年的同窗好友老杨、老张和老周。“老林!”三人看到林砚舟,立刻站起身,快步走上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好久不见!”林砚舟的眼眶瞬间泛红,“没想到还能再聚在一起,太不容易了!”
四位老友坐在一起,聊起了当年的校园趣事。“记得有一次,我们为了赶实验报告,在实验室里待了整整一夜,老林你累得趴在桌子上睡着了,还说着梦话,念叨着实验数据。”老杨笑着说,“后来我们把你拍下来,现在还存在手机里呢。”
老张补充道:“还有一次,期末考试前,我们四个在502教室复习,老林你给我们划重点,讲题讲到嗓子都哑了,结果考试的时候,你划的重点几乎全中,我们三个都考了高分,就你自己因为粗心,扣了几分,没拿到满分。”
林砚舟也回忆道:“当年我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费很紧张,老周你经常请我吃饭,还把你的奖学金分我一半;老杨你在我考研压力最大的时候,陪我去操场跑步,听我倾诉烦恼。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聊着聊着,四位老友都红了眼眶。“当年我们一起在502教室许下心愿,说以后要一起干一番事业,虽然现在我们各自在不同的领域发展,但这份同窗情谊,从来没有变过。”老周说,“看到你现在做得这么好,还投身非遗公益,我们真为你骄傲。”
陈曦和伙伴们看着四位老友重逢的场景,心里满是温暖。沈亦舟举起酒杯:“为你们的同窗情,为这份不变的初心,干杯!”大家纷纷举杯,包厢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老杨拿出一个泛黄的笔记本,递给林砚舟:“这是当年我们一起整理的专业课笔记,我一直留着,今天特意带来给你。”林砚舟接过笔记本,翻开一看,里面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知识点、公式和解题思路,还有当年四人的签名。“没想到你还留着,”林砚舟眼里满是感动,“这是我们青春的见证,比什么都珍贵。”
时光慢品:校园味道,初心不忘
午餐吃的都是当年校园里的特色美食,宫保鸡丁、鱼香肉丝、番茄炒蛋、酸辣汤,每一道菜都带着熟悉的味道。“当年我们只有在考试结束后,才舍得来桃李园餐厅改善伙食,觉得这就是最美味的食物。”林砚舟吃着宫保鸡丁,感慨道,“现在山珍海味吃多了,反而觉得当年的味道最难忘。”
老张笑着说:“记得有一次,你拿到奖学金,非要请我们吃这里的鱼香肉丝,我们四个点了一份菜,两碗米饭,吃得津津有味,现在想起来,还觉得特别香。”
席间,林砚舟跟大家分享了自己的创业经历和基金会的公益项目:“当年在学校里,老师教我们‘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现在我做非遗公益,就是想把这份精神传承下去,用科技的力量,帮助更多人,守护传统文化。”
陈曦看着他:“林学长,你一直都在践行着清华的校训,无论是创业还是做公益,都坚守着初心,这也是我们最敬佩你的地方。”沈亦舟点点头:“你当年在502教室的坚持与努力,现在都化作了公益路上的责任与担当,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下午,林砚舟带着大家来到了操场。当年他经常在这里跑步、打球,释放学习和生活的压力。“当年我们四个在这里举办过小型运动会,老杨你跑步最快,老张你投篮最准,老周你拔河最有力。”林砚舟指着操场的跑道,“我当年跑八百米,总是最后一名,你们还一直鼓励我,陪着我练习。”
沈亦舟拿出准备好的校徽和笔记本,递给林砚舟:“林学长,这是我们为你准备的礼物,希望你能永远记住这段青春时光,记住这份初心。”赵村长也拿出竹编书签和木质笔筒:“这是我们大凉山的非遗手作,送给你和你的朋友们,祝你们友谊长存,事业顺利。”
尾声:返校圆满,初心永续
夕阳西下,林砚舟和老友们依依不舍地告别,约定以后常联系、常相聚。车子驶离清华大学的校门,林砚舟回头望着渐渐远去的校园,眼里满是不舍与坚定。“这次返校,太圆满了。”他说,“不仅重温了当年的青春时光,还见到了老朋友,了却了我多年的心愿。谢谢你们陪我来这里,让我想起了很多难忘的事情,也让我更加明白,初心的重要性。”
陈曦笑着说:“林学长,以后你想回学校看看,我们随时陪你。清华的校训,你一直都在践行;这份青春的初心,也会一直陪伴着你。”
林砚舟看着身边的伙伴们,眼里满是欣慰:“你们都是我最靠谱的战友,也是我最亲的家人。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初心,和你们一起,把非遗公益做好,用科技的力量,守护传统文化,帮助更多人。”
车子行驶在返程的路上,夕阳的余晖洒在林砚舟的脸上,也洒在“忠犬联盟”伙伴们的脸上。这场返校之旅,不仅让林砚舟重温了当年的青春岁月,找回了珍贵的同窗情谊,更让“忠犬联盟”的伙伴们感受到了初心的力量、情谊的可贵。
他们知道,无论走得多远,都不能忘记自己是从哪里来的;无论取得多大的成就,都要坚守最初的梦想。未来,他们会带着这份感悟,继续在非遗公益的道路上坚定前行,也会在生活中,珍惜身边的伙伴,守护珍贵的情谊,让每一段青春时光都不留遗憾,让每一份初心都能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