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59章 电影上映:票房大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59章 电影上映:票房大卖

《绣娘的城》上映首日,全国超5000家影院排片占比达35%,早场场次上座率突破80%。成都某影院的首场放映结束后,观众迟迟不愿离场,不少人围着映后分享的“忠犬联盟”和苏晚,激动地说:“电影里的蜀绣太惊艳了!看完就想立刻去体验店学绣艺。”上映首周,电影票房突破3亿,创下国产非遗题材网络电影的票房纪录,而更令人惊喜的是,影片豆瓣评分8.7,观众口碑与票房双丰收,实现了“流量与质量”“商业与文化”的双赢。

上映首日:影院里的“非遗热”

上映首日,全国多地影院推出“非遗主题放映厅”,厅内布置满手作公益提供的蜀绣挂件、竹编摆件,观众入场时还能收到一份“非遗小手册”,介绍电影里出现的非遗技艺。在上海某影院,李阿婆和几位蜀绣传承人特意来到现场,在映前为观众演示蜀绣针法,不少观众看完演示后,当场扫码预约手作公益的体验课。

“原本只是陪孩子来看电影,没想到还能亲眼看到蜀绣传承人表演,孩子现在吵着要学绣小花。”一位家长笑着说。这种“观影+体验”的模式,让影院不再是单纯的“看片场所”,而是变成了“非遗传播的小窗口”,也让电影的“文化属性”更加凸显。

陈曦和“忠犬联盟”的伙伴们,当天也悄悄走进成都的一家影院,坐在观众席里感受观影氛围。当电影里出现“林绣带领大凉山孩子用皮影戏表演非遗故事”的镜头时,身边的小观众兴奋地拉着家长的手说:“妈妈,这个皮影和我们学校非遗课上的一样!”听到这句话,陈曦和伙伴们相视一笑,心里满是欣慰——他们知道,电影的“非遗传播”目标,已经在悄然实现。

首周票房:数据背后的“文化共鸣”

上映首周,《绣娘的城》票房一路飙升,不仅打破了国产非遗题材电影的票房纪录,还吸引了多个年龄段的观众——根据影院数据,20-35岁观众占比55%,35-50岁观众占比30%,10-20岁青少年观众占比15%,实现了“全年龄段覆盖”。

票房数据背后,是观众对“非遗文化”的共鸣与认可。不少观众在影评中写道:“以前总觉得非遗离自己很远,看完电影才发现,老手艺里藏着这么多智慧与温度”“电影没有刻意煽情,却让我为传承人的坚守哭了好几次,也为非遗的未来感到期待”。还有不少海外观众通过流媒体平台观看电影,在社交平台留言:“中国的蜀绣太精美了!希望有机会能去中国亲手体验。”

张总在票房庆功会上感慨:“当初投资这部电影,就是看中了它的‘文化价值’。现在看来,好的文化作品,从来不会缺少观众。《绣娘的城》的成功,证明了非遗题材不仅能‘叫好’,还能‘叫座’,为影视行业探索‘文化+商业’的道路提供了新可能。”

口碑发酵:从“电影热”到“非遗热”

随着电影的热映,“非遗热”也从影院延伸到现实生活——手作公益全国10家体验店的预约量暴涨5倍,不少门店排到了一个月后;蜀绣、竹编相关的手作材料包在电商平台销量激增,搜索量同比增长300%;全国多地中小学也纷纷开设“非遗兴趣课”,邀请传承人进校园教学,不少孩子表示“想成为像‘林绣’一样的非遗传承人”。

大凉山的非遗公益基地,也因为电影的热映迎来了更多关注——不少企业和个人主动捐赠非遗教学物资,还有高校非遗专业的学生申请来基地做志愿者。小娟作为基地的“非遗小老师”,在给孩子们上皮影课时,会特意讲电影里的非遗故事:“你们看,电影里的‘林绣’姐姐,就是靠坚持和创新,让更多人喜欢上非遗的,我们也要向她学习。”

这种“从电影到现实”的热度传导,正是“忠犬联盟”和剧组最想看到的。苏晚在接受采访时说:“电影票房大卖当然开心,但更让我开心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因为这部电影关注非遗、热爱非遗。这才是‘林绣’这个角色真正的价值,也是这部电影真正的意义。”

庆功时刻:初心不改,未来可期

电影上映两周后,剧组举办了“票房口碑双丰收庆功会”。庆功会现场没有奢华的布置,而是延续了“非遗主题”——舞台背景是用电影里的蜀绣纹样制作的,餐桌上的餐具是竹编匠人手工编织的,连庆功蛋糕上都用糖艺还原了“林绣”的绣架形象。

陈曦作为手作公益代表,在庆功会上致辞:“《绣娘的城》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人的功劳,而是‘非遗文化’的胜利,是‘匠心精神’的胜利,是所有为非遗传承付出的人的胜利。从筹备到拍摄,再到宣传和上映,我们始终坚守‘让非遗活起来’的初心,现在看来,这份初心没有被辜负。”

周教授、林砚舟、沈亦舟、苏医生、赵村长也纷纷发言,分享了从电影筹备到上映的心情。周教授说:“希望这部电影能成为‘非遗题材影视’的一个开始,未来能有更多人关注非遗、拍摄非遗,让老手艺的故事被更多人听见;”沈亦舟则透露:“已经有影视公司来找我们谈合作,想继续拍‘非遗系列电影’,把竹编、皮影、扎染的故事都搬上大银幕;”赵村长笑着说:“村里的传承人现在都干劲十足,说要编更多好的竹编作品,争取能出现在下一部电影里。”

庆功会的最后,全体人员一起切开庆功蛋糕,蛋糕上“非遗传承,光影永续”的字样格外醒目。陈曦看着身边的伙伴们,看着台下热情的观众,突然想起电影里的一句台词:“非遗不是过去的遗产,而是未来的希望。”她知道,《绣娘的城》的票房大卖,只是非遗传播的一个“里程碑”,未来还有更多的路要走——要让更多非遗技艺被看见,要让更多传承人被尊重,要让非遗真正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而只要“忠犬联盟”还在一起,只要还有人热爱非遗、守护非遗,这份“希望”就永远不会熄灭。《绣娘的城》的故事已经落幕,但非遗传承的故事,才刚刚开始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