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41章 新的开始:事业与感情并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41章 新的开始:事业与感情并进

手作公益巴黎体验店“VR云非遗展”上线满月那天,后台数据显示,已有超过10万人次通过VR设备“走进”体验店,其中30%的海外用户留言表示“想亲自来中国感受非遗”。陈曦看着屏幕上滚动的留言,正和林砚舟讨论下一步的海外推广计划,沈亦舟突然推门进来,手里拿着两张赛车赛事门票:“下周上海有国际赛车节,主办方特意留了VIp席位,邀请咱们去搞‘非遗+赛车’快闪活动,顺便……放松放松。”

周教授随后也发来消息,说他牵头的“国家级非遗技艺图谱”编写项目已获批,邀请陈曦担任副主编,一起梳理全国濒危非遗技艺;苏医生则在群里分享了“非遗养生课”的初步方案,计划把苗绣、竹编的舒缓动作融入健康课程,下周就去社区试点;赵村长更是直接带着村里的新一批竹编样品赶来,说想开发“竹编+智能家居”产品,让老手艺走进现代生活。

而更让陈曦心动的是,母亲前一天打来电话,说父亲最近总念叨着想看看巴黎体验店,还主动问起“能不能跟着学做简单的竹编”。这些来自事业、家人、伙伴的好消息,像一束束光,照亮了“新开始”的路——不再是单一的“拼事业”,而是事业与感情的双向奔赴。

事业新阶:从“传承”到“共生”

陈曦和林砚舟一起制定的“海外非遗共生计划”,在VR云展的基础上又迈出了关键一步。他们不再满足于“开体验店、做展览”,而是要建立“中国非遗与海外文化共生”的新模式——比如和法国刺绣工坊合作,开发“蜀绣+法式刺绣”联名围巾,既有蜀绣的细腻针法,又有法式刺绣的立体造型;和日本漆器匠人联手,推出“竹编+漆器”茶器套装,用中国竹编的通透搭配日本漆器的温润。

“以前我们是‘把中国非遗带出去’,现在要‘让中国非遗和当地文化融进去’。”林砚舟指着设计稿上的围巾图案,“你看这个纹样,我们用了蜀绣的‘缠枝莲’,又加入了法国国花‘鸢尾花’的元素,这样既保留中国特色,又能让海外消费者产生共鸣。”

沈亦舟的“非遗+赛车”跨界也迎来新突破。这次上海国际赛车节,他不仅要在现场设置非遗体验区,还和赛车品牌合作推出了“非遗主题赛车”——车身用苗绣纹样装饰,方向盘套是竹编工艺,连车手的头盔上都绣着小小的太阳花。“我还邀请了大凉山的三个孩子来现场,让他们亲手给赛车贴剪纸贴纸,再把这个过程做成纪录片,让更多人看到非遗和年轻人的联结。”

周教授的“非遗技艺图谱”编写工作也充满新意。他们不再是“单纯记录技艺步骤”,而是要为每个非遗技艺配上“传承人故事、文化背景、现代转化方向”。比如在记录“古法扎染”时,不仅会详细写12道染色工序,还会收录扎染传承人王阿婆的口述历史,甚至附上设计师提出的“扎染+服装定制”方案。“我们要让图谱不只是‘技术手册’,更是‘非遗活态传承的指南’,让后人不仅能学会手艺,还能知道‘为什么要传承、怎么让手艺活下去’。”周教授在项目启动会上说。

这些事业上的新尝试,不再是“单向输出”,而是“双向共生”——非遗与现代生活共生,中国非遗与海外文化共生,传承人与消费者共生。陈曦看着团队忙碌又充满热情的样子,突然明白:最好的“事业新阶”,不是规模多大、利润多高,而是让非遗真正融入生活,让传承成为一种“自然的共生”。

亲情升温:从“理解”到“参与”

陈曦特意调了休,带着父母去了上海体验店。当父亲看到展柜里的竹编茶具时,眼睛一下子亮了,忍不住伸手摸了摸:“这个竹编的纹路真细,比我年轻时见的手工艺品精致多了。”母亲则在苗绣体验区停住脚步,看着传承人演示针法,小声问:“这个好学吗?我在家没事,也想学着绣个小钱包。”

陈曦立刻请传承人教母亲基础针法,自己则陪着父亲参观“非遗技艺图谱”展区。当父亲看到图谱里收录的“老木工工具”时,突然指着其中一张照片说:“这个刨子和我父亲以前用的一模一样!”他还主动给陈曦讲起爷爷当年做木工的故事,讲老手艺里的“匠心”——比如刨木头时要顺着木纹,打磨时要耐心,不能急功近利。

“以前总觉得你做的事离我们很远,现在看来,这些老手艺里,也藏着我们家的回忆。”父亲看着陈曦,语气里满是欣慰,“下次你回来看我们,把你爷爷的木工工具带来,我跟着学学竹编,说不定还能帮你出点主意。”

母亲更是学得不亦乐乎,临走时还带走了一套苗绣工具,说要“回家好好练习,下次给你绣个桌布”。陈曦送父母去车站时,母亲悄悄塞给她一个布包,里面是刚做好的糯米糕:“你在外面忙,别总吃外卖,这个糕能放几天,饿了就垫垫肚子。”父亲则拍了拍她的肩膀:“有事别自己扛,家里永远是你的后盾。”

这种从“理解”到“参与”的亲情升温,比任何“认可”都更让陈曦温暖。家人不再是“远远看着”,而是主动走进她的事业、她的热爱,甚至成为“非遗传承的一份子”。她知道,这份亲情,会成为她事业路上最坚实的支撑。

伙伴情深:从“协作”到“家人”

上海赛车节结束后,陈曦和伙伴们一起去了周边的古镇散心。晚上,大家围坐在客栈的院子里,喝着赵村长带来的糯米酒,聊起这些年的点点滴滴。

“还记得第一次和陈曦去大凉山,车陷在泥里,是沈亦舟光着脚把车推出来的。”林砚舟笑着说,“那时候谁能想到,咱们能把非遗做到海外,还能让山区的孩子去赛车场?”

沈亦舟则想起当初反对陈曦做非遗公益的人:“那时候总有人说‘非遗赚不了钱,公益是浪费时间’,现在咱们不仅让传承人赚了钱,还让那么多孩子爱上非遗,打了多少人的脸!”

周教授看着身边的年轻人,眼里满是欣慰:“我退休前总担心非遗没人管,现在有你们这群孩子,我放心了。以后我还要跟着你们跑,把更多老手艺记下来、传下去。”

苏医生默默拿出准备好的“健康礼包”,分给每个人:“最近大家都忙,这个礼包里有我配的养生茶、便携血压仪,你们要多注意身体,咱们还要一起做更多事呢。”

赵村长则从包里拿出五个小小的竹编钥匙扣,每个上面都刻着一个人的名字:“这是我特意让村里的阿婆编的,咱们五个,一个都不能少,以后不管走到哪,看到这个钥匙扣,就想起咱们一起做非遗的日子。”

陈曦接过刻着自己名字的钥匙扣,指尖触碰到竹编的温度,心里满是感动。她知道,这些伙伴早已不是“工作搭档”,而是家人——他们会记得你的喜好,关心你的健康,分享你的梦想,在你需要时永远站在你身边。这种“家人般”的情谊,比任何事业成就都更珍贵。

夕阳下,陈曦和伙伴们一起走在古镇的石板路上,影子被拉得很长。她看着身边说说笑笑的大家,又想起电话里父母期待的语气,突然觉得,“新的开始”最好的样子,就是这样:事业上有值得奋斗的目标,能让老手艺焕发新生;感情里有家人的牵挂、伙伴的陪伴,能在平凡日子里收获温暖。

未来的路还会有挑战,比如海外合作可能遇到的文化差异,濒危技艺抢救可能面临的困难,非遗创新可能遇到的质疑。但陈曦不再害怕——因为她知道,身边有最靠谱的伙伴,身后有最温暖的家人,还有心里那份对非遗的热爱。这些力量汇聚在一起,足够支撑她走过每一段路,实现每一个梦想。

而这,才是“新开始”的真正意义:不是推翻过去,而是带着过去的收获,朝着更丰满、更幸福的未来前进,让事业与感情,都绽放出最美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