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229章 新任务:公益事业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手作公益全国第50家体验店的庆功宴刚落幕,陈曦就收到了一封来自西部山区教育局的邮件——信里附着一张照片:一群穿着破旧校服的孩子,围着一张简陋的木桌,手里拿着用废纸折的“皮影”,眼里满是对新鲜事物的渴望。信中写道:“这里的孩子很少接触非遗文化,希望能得到手作公益的帮助,让他们也能感受传统技艺的魅力。”

看着照片里孩子们的眼睛,陈曦想起自己最初做非遗传承的初心——不仅要让老手艺活下去,还要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了解、热爱非遗。她立刻在“忠犬联盟”群里转发了邮件,不到十分钟,伙伴们就纷纷响应,一场围绕“非遗公益进校园”的新任务,就此拉开序幕。

周明远教授:定制“非遗启蒙课程”,播撒文化种子

周教授第一时间联系了西部山区教育局,详细了解当地学校的情况——孩子们的年龄、课程安排、现有教学资源,甚至连学校是否有足够的教室、工具都一一确认。随后,他带着高校非遗专业的学生,用了半个月时间,编写了一套适合6-12岁孩子的“非遗启蒙课程手册”。

手册里没有复杂的理论,只有有趣的实践:教低年级孩子用彩纸剪简单的动物图案,教中年级孩子编基础的竹编手链,教高年级孩子制作迷你皮影并编排小故事。每个课程都配有详细的步骤图、工具清单,甚至还有“安全提示”——比如剪刀要选圆头的,竹丝要提前打磨光滑。

“孩子是非遗传承的未来,必须用他们能接受的方式启蒙。”周教授在课程研讨会上说,他还特意录制了教学视频,里面有传承人亲自示范,用生动的语言讲解技艺背后的故事,“比如剪兔子时,告诉孩子们‘兔子眼睛为什么是红色的’的民间传说,让他们在学技艺的同时,也能感受文化的温度。”

他还联系了出版社,将课程手册印刷成册,免费捐赠给山区学校,同时募集了一批非遗教学工具——圆头剪刀、彩色卡纸、细竹丝、安全染料,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亲自动手体验。

林砚舟:统筹“公益支教计划”,搭建帮扶桥梁

林砚舟接过课程手册后,立刻启动“非遗公益支教计划”。他先在高校招募非遗专业的志愿者,经过周教授的课程培训、苏医生的急救培训后,组成10支支教小队,每支小队对应一所山区学校,每月驻校支教3天。

“我已经和山区教育局敲定了支教时间表,第一批志愿者下周就能出发。”林砚舟拿着计划表,向陈曦汇报,“每支小队都配备了‘支教物资包’,里面有课程手册、教学工具,还有给孩子们的小礼物——都是咱们体验店卖的迷你非遗文创,比如小竹编挂件、苗绣钥匙扣,激励他们认真学习。”

他还考虑到志愿者的安全和生活保障,提前联系了当地的乡镇政府,安排志愿者的住宿、饮食,甚至为每个志愿者购买了意外险。“支教不是一时兴起,必须做好长期规划,让公益能持续下去。”他补充道,“我还建立了‘支教反馈机制’,志愿者每周要提交支教报告,记录孩子们的学习情况、遇到的问题,我们根据反馈调整课程、补充物资。”

沈亦舟:联动“社会资源”,扩大公益影响力

沈亦舟知道,单靠手作公益的力量,很难覆盖更多山区学校。他立刻联系了自己的人脉资源——赛车圈的赞助商、合作过的企业、媒体朋友,发起“非遗公益助力计划”。

“我已经和3家企业达成合作,他们愿意捐赠资金,用于购买支教物资、补贴志愿者交通费用。”沈亦舟拿着合作协议,兴奋地说,“其中一家车企还愿意提供车辆,接送志愿者往返山区,解决交通不便的问题。”

他还联系了媒体朋友,策划了“非遗公益进校园”专题报道,让记者跟着支教小队一起去山区,用镜头记录孩子们学习非遗的过程——孩子们认真剪纸的样子、成功编出竹编手链时的笑容、听传承人故事时的专注,这些画面通过电视、网络传播后,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很多网友看到报道后,主动联系我们,想捐赠物资、加入志愿者队伍。”沈亦舟笑着说,“我们还在体验店设置了‘公益捐赠角’,顾客每购买一件非遗文创,我们就捐出1元钱用于公益支教,让更多人能参与到非遗公益中来。”

苏医生与赵村长:守护“公益细节”,传递温暖关怀

苏医生在志愿者出发前,给每支小队都配备了“健康急救包”,里面有感冒药、退烧药、创可贴、消毒液,还有针对山区气候的驱蚊液、冻疮膏。“山区温差大,孩子们容易感冒,志愿者也可能不适应气候,这些药品必须提前准备好。”他还录制了“山区健康防护”视频,教志愿者如何预防常见疾病,如何给孩子做简单的健康检查。

赵村长则发动村里的传承人,一起为山区孩子制作“非遗礼物”——李阿婆绣了100个小雏菊胸针,王师傅编了100个竹编小篮子,玉奶奶织了100块小方巾。“这些都是我们亲手做的,希望孩子们能感受到非遗的温度。”赵村长把礼物打包好,交给支教志愿者,“告诉孩子们,只要他们喜欢,以后我们还会给他们做更多。”

公益落地:让非遗之花在山区绽放

第一批支教小队出发的那天,陈曦亲自去送行。看着志愿者们背着装满物资的背包,登上前往山区的汽车,她的心里满是期待。一周后,她收到了支教志愿者发来的照片:孩子们围在志愿者身边,认真地学习剪窗花;一个小女孩拿着自己剪的小兔子,开心地向志愿者展示;教室里的墙上,贴满了孩子们的非遗作品,五颜六色,充满童趣。

志愿者还发来一段视频,视频里,孩子们用自己制作的迷你皮影,编排了一个“小兔子学竹编”的小故事,虽然台词稚嫩,却充满想象力。“孩子们对非遗特别感兴趣,每天都盼着我们来上课。”志愿者在视频里说,“有个孩子说,以后想当非遗传承人,把这些好玩的技艺教给更多人。”

看着视频里孩子们的笑容,陈曦的眼眶湿润了。她知道,这场“非遗公益进校园”的新任务,才刚刚开始。未来,她会和“忠犬联盟”的伙伴们一起,把公益支教的范围扩大到更多山区学校,开发更多适合孩子的非遗课程,让更多孩子感受非遗的魅力,让非遗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里生根发芽。

夕阳下,陈曦站在传承馆的庭院里,手里拿着孩子们寄来的剪纸作品——一张歪歪扭扭的“非遗传承树”,上面写着“谢谢手作公益的叔叔阿姨”。她知道,公益不是一句口号,而是需要用行动去践行,用真心去传递。而她和伙伴们,会一直坚持下去,让非遗不仅能在商业领域绽放光彩,更能在公益领域传递温暖,成为连接传统与未来、城市与山区的桥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