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车体验日”结束后的周末,陈曦特意带着孩子们的活动照片去了师范大学——这是她和周明远教授约定好的见面时间,原本是要汇报“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的季度进展,却没想到会因自己的赛车服引发一场关于“喜好与初心”的对话。
周教授的办公室还是老样子,书架上堆满了教育类专着,窗台上摆着两盆学生送的绿萝,阳光透过百叶窗在木质办公桌上投下斑驳的光影。陈曦刚把照片册递过去,就被老人一眼注意到了手腕上的护腕——那是练车时戴的专业防护装备,早上匆忙出门忘了取下。
“这护腕样式很特别,不像普通运动用的。”周教授一边翻着照片,一边随口问道,指尖在孩子们围着模拟赛车欢呼的画面上轻轻停顿,“上次电话里你说在筹备赛车主题的活动,看来是亲自体验了?”
陈曦有些不好意思地捋了捋袖口:“嗯,跟着顾言学了点基础的低速操控,想着亲身体验过,才能更清楚活动里该注意哪些安全细节。不过身边不少人都觉得我一个做公益的,跑去碰赛车太不务正业了。”
这话刚说完,周教授突然抬起头,镜片后的眼睛里带着温和的笑意:“不务正业?我倒觉得这是最贴合孩子心理的做法。你看这张照片,小远握着方向盘的姿势,跟你上次视频里的样子一模一样。”他指着照片里的男孩,语气里满是认可,“教育最忌讳的就是‘居高临下’,你愿意走进孩子们好奇的世界,比讲十句大道理都有用。”
他把照片册放在桌上,起身从书架上取下一本泛黄的笔记本:“你看这个,是我年轻时的备课本。那时候我刚留校任教,学生们都痴迷航模,课堂上总偷偷画设计图。当时不少同事说我纵容学生‘玩物丧志’,但我还是申请了经费,在学校办了航模兴趣小组。”
陈曦翻开笔记本,里面夹着几张褪色的航模图纸,旁边还有周教授的批注:“用物理公式计算机翼承重,比单纯讲浮力定理更直观。”老人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兴趣从来不是主业的敌人。就像杨振宁先生说的,能找到与喜好接近的方向,反而更容易做出成绩。你把赛车和公益结合,让乡村孩子接触到平时没机会见的新鲜事物,这本身就是很有价值的尝试。”
正说着,周教授的手机响了,是他带的博士生打来的,咨询是否可以将研究方向从传统教育心理学转向短视频对乡村儿童的影响。电话里,老人没有丝毫犹豫:“你的调研数据我看过,逻辑很完整,既然对这个领域有热情,就放手去做。学术研究最忌跟风,贴合自身兴趣的方向才能走得远。”
挂了电话,周教授看着陈曦惊讶的表情,笑着解释:“我带过的学生里,有把非遗剪纸融入教学设计的,还有用说唱形式做乡土教材的。教育和公益一样,从来没有固定的模板,关键是找到能让自己投入热情、让服务对象真正受益的方式。”他顿了顿,想起什么似的补充道,“我一直跟学生说,人生有两条命,一条是生理上的,一条是精神上的。你的公益事业是精神生命的核心,而赛车这类喜好,是给这颗核心注入活力的养分。”
陈曦心里忽然一暖,之前因旁人质疑积累的困惑瞬间消散。她想起沈砚川连夜整理的安全指南,想起陆星辞为赛车主题儿歌熬夜改词,这些看似“不务正业”的付出,其实都在以不同的方式滋养着公益项目。
“可是我总担心,花时间在练车上会分散做公益的精力。”她轻声说出顾虑,“‘生态计划’还有很多事要推进,健康小屋的设备需要更新,艺术工坊的教材还没编完……”
周教授抬手打断她,指了指桌上的绿萝:“你看这植物,要是只给它浇水不给阳光,能长得这么好吗?人的精力也是一样,完全围着‘正事’转,反而容易陷入思维僵化。”他从抽屉里拿出一叠资料,“这是我整理的乡村素质教育案例,里面有学校把马术、编程纳入课后服务的实践,你可以参考下。”
他翻到其中一页:“你看这个学校,校长喜欢徒步,就组织学生开展‘乡村地理探索’活动,既锻炼了体能,又让孩子们熟悉了家乡的自然环境。所谓‘尊重喜好’,不只是尊重别人的,更要尊重自己的。我教过的学生里,那些能长期坚持做教育公益的,大多是能在其中找到个人乐趣的人。”
陈曦忽然想起昨天整理工作室时看到的画——那是孩子们送给她的,画面里她穿着赛车服,身边围着唱歌的孩子、做体检的医生,背景是开满野花的乡村小路。原来在孩子们心里,她的“多元”从来不是矛盾的,反而构成了完整的“陈曦姐姐”。
“您说得对,我之前总在意外界的看法,反倒忽略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陈曦语气坚定起来,“其实练车的时候我也在想,以后可以联合赛车俱乐部,搞‘安全知识进校园’活动,用模拟设备教孩子们识别交通风险。”
周教授眼中闪过赞许的光芒:“这就对了。优秀的人做选择前,往往已经做了充分的调研和考量,外人看似的‘心血来潮’,其实都是深思熟虑的结果。我对你只有一个提醒:保持这份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但别忘了公益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他拿起笔,在资料上圈出一行字,“就像我对学生说的,给他们自由和支持,他们总能带来惊喜。”
临走时,周教授把那本旧笔记本送给了陈曦:“里面的航模案例或许能给你启发。记住,做公益不是自我牺牲,而是带着自己的热爱,和孩子们一起成长。”陈曦走出办公楼时,阳光正好,手腕上的护腕在阳光下折射出淡淡的光泽,第一次觉得这份“不务正业”的喜好,反而让公益的道路变得更加鲜活。
当天晚上,陈曦在工作室整理资料时,无意间翻开笔记本,发现最后一页写着周教授的字迹:“教育的本质,是用生命唤醒生命,而热爱,是最好的唤醒剂。”她打开系统面板,一条提示弹了出来:“检测到周明远教授通过‘经验分享’‘理念认同’深化对宿主的精神支持,触发‘多元成长’效果——后续宿主融合个人喜好与公益项目时,将获得更精准的资源对接与专业指导。好感度+6(当前168\/100)。”
这时,手机收到周教授发来的消息,附带一个航模俱乐部的联系方式:“这个俱乐部常年做青少年公益活动,或许能帮你推进‘安全知识进校园’的想法。年轻人多试试,别怕走‘不寻常’的路。”
陈曦看着消息,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周教授的理解不是简单的包容,而是对“热爱与价值”最深刻的解读。就像老人说的,公益从来不是刻板的“奉献”,而是带着自己的温度与喜好,去点亮更多人的生活。而那些看似“不务正业”的尝试,终将成为滋养初心的养分,让乡村儿童的成长之路,变得更加宽广而明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