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海王系统:重生后男神皆忠犬 > 第77章 巧妙周旋:平衡各方关系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7章 巧妙周旋:平衡各方关系

“公益资源对接会”结束的第二天清晨,陈曦刚把顾衍之捐赠平板的适配方案发给技术团队,办公桌上的手机就接连震动起来——三条来自核心人物的消息,几乎同时弹出,却带着截然不同的合作期待。

顾衍之的消息简洁有力:“陈曦,顾氏集团计划打造‘乡村教育数字化产业园’,星途工作室作为核心公益伙伴,希望你能优先参与规划,重点负责‘公益课程与产业园硬件的融合方案’。”

陆星辞的消息则带着几分热情:“曦曦!星芒公益基金打算启动‘乡村儿童艺术教育专项计划’,我第一个就想到你!想邀请你担任联合发起人,一起把艺术课程推向更多学校,还能邀请艺术家朋友参与创作,影响力绝对够大!”

沈砚川的消息依旧温和,却透着专业的坚持:“陈曦,最近接诊了几个留守儿童,发现他们的健康问题和情感需求密切相关。我想在‘数字陪伴’课程里加一个‘儿童健康监测’模块,需要工作室配合开发简易的线上评估工具,还得麻烦你协调技术资源。”

看着三条消息,陈曦的指尖在屏幕上停顿许久。如果只答应顾衍之,陆星辞和沈砚川难免觉得被冷落——毕竟星芒基金刚为课程制作了动画短片,沈砚川也一直为孩子的心理需求操心;可要是优先推进陆星辞的艺术计划,顾衍之的产业园规划缺少公益核心支撑,很可能失去社会价值亮点;若全力配合沈砚川开发健康模块,工作室目前的人力根本不够,还会耽误另外两个项目的进度。

她下意识打开系统面板,果然看到一条醒目的黄色提示:“检测到核心人物合作需求冲突,情感关系存在失衡风险。当前顾衍之好感度105→100,陆星辞103→98,沈砚川94→90,均出现下滑趋势。需通过‘资源平衡与需求协调’实现多方共赢,否则将触发新一轮误会,影响公益项目推进。”

“看来不能单独推进任何一方,必须找到一个能把三者串起来的方案。”陈曦拿起纸笔,在白纸上快速梳理三方的核心需求:顾衍之需要“公益赋能商业”,让产业园既有硬件实力,又有社会温度;陆星辞追求“艺术教育破圈”,需要线下落地场景和稳定的课程载体;沈砚川则专注“健康与教育融合”,希望模块能真正触达孩子,不被边缘化。

笔尖在纸上划到第三遍时,一个念头突然清晰起来——与其让三个项目各自为战,不如整合为一个“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以“数字陪伴”课程为核心纽带,把三方的资源优势都装进去。顾衍之的产业园提供硬件和线下场地,陆星辞的艺术计划作为内容补充,沈砚川的健康模块则成为课程的“保障层”,三者相互支撑,既满足每个人的核心需求,又能形成“1+1+1>3”的公益效果。

确定思路后,陈曦先拨通了顾衍之的电话。她没有直接拒绝产业园规划的邀请,而是先肯定对方的想法:“顾总,您的产业园规划特别有远见——现在乡村教育缺的就是‘硬件+内容+服务’的完整体系,您的硬件支持是基础,但如果能加入软性的公益内容,影响力会更大。”

顾衍之的声音透过听筒传来,带着一丝兴趣:“哦?你有什么具体想法?”

“我想把陆星辞的艺术教育计划和沈医生的健康监测模块,都融入产业园规划里。”陈曦语速平稳地解释,“比如在产业园里设一个‘乡村儿童成长中心’,一层作为艺术工坊,让陆星辞的艺术家朋友定期开课;二层设健康小屋,沈医生团队可以定期坐诊,线上则通过‘数字陪伴’课程同步健康监测数据;您提供的平板,既可以播放艺术动画,又能运行健康评估工具,还能加载核心课程,这样产业园就成了‘硬件+内容+健康’的综合体,社会价值和公益影响力都能拉满。”

电话那头沉默了几秒,随后传来顾衍之的笑声:“这个思路比我单独做硬件要周全。可以,产业园的1号楼就留给‘成长中心’,后续的硬件适配会优先配合你们的整合方案,需要资金或资源协调,随时找我。”

解决了顾衍之的需求,陈曦立刻联系陆星辞。她没有直接提“加入产业园”,而是先聊艺术课程的落地难题:“星辞,你的艺术教育计划特别好,但我担心一个问题——如果只有线上课程,没有线下实践场景,孩子很难真正感受到艺术的乐趣,影响力也容易打折扣。”

陆星辞立刻附和:“我也想到了!可找线下场地太麻烦,公益学校的条件又有限……”

“顾氏集团刚好要建乡村教育数字化产业园,里面有一栋楼专门做‘成长中心’。”陈曦顺势抛出方案,“我们可以把艺术计划融入进去,在中心里设艺术工坊,孩子们既能在线上看你的动画短片,又能到工坊里画画、做手工,你还能邀请艺术家朋友来做线下指导。而且沈医生的健康模块也会加入,孩子的身心状态都能兼顾,这样的艺术教育才更完整,对吧?”

电话那头的陆星辞瞬间兴奋起来:“哇!这个方案绝了!既解决了场地问题,还能和健康模块结合,太完美了!我这就跟团队说,把艺术计划的落地重心调整到产业园,还能多设计几个‘艺术+健康’的互动活动!”

最后,陈曦拨通了沈砚川的电话。她没有直接说“配合产业园”,而是从孩子的需求切入:“沈医生,你提出的健康监测模块特别重要,但我觉得光有线上评估还不够——很多留守儿童不会主动说自己不舒服,线上数据也有局限性。”

沈砚川的声音带着认同:“我也考虑过这个问题,线下监测确实必不可少,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合作场地……”

“顾衍之的产业园里会建‘乡村儿童成长中心’,我们可以在里面设一个‘健康小屋’。”陈曦轻声说,“你可以安排医院的同事定期去坐诊,给孩子做线下体检;线上则通过‘数字陪伴’课程同步健康数据,比如孩子画的画里出现负面元素,系统会自动提醒健康模块介入评估。而且陆星辞的艺术课程也在中心里,孩子心情好了,健康问题也会减少,这样‘线上+线下’‘教育+健康’就都覆盖到了。”

沈砚川的语气瞬间柔和下来:“这个安排太周全了。我可以联系儿科和心理科的同事,组建一个公益医疗小组,定期去健康小屋服务,还能给志愿者做健康培训,确保每个孩子都能被关注到。”

为了让三方更直观地看到整合价值,陈曦当天下午就组织了一场线上协调会,邀请顾衍之、陆星辞、沈砚川,还有林知珩、江屿作为“中立智囊”参与。会上,她用ppt展示了“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的完整框架:

? 核心纽带:以“数字陪伴”课程为线上核心,串联所有线下资源,确保每个模块都能相互联动;

? 资源分工:顾氏集团负责产业园硬件、场地及资金支持,星芒基金主导艺术课程开发与线下工坊运营,沈砚川团队负责健康监测模块开发与健康小屋服务,星途工作室则统筹各方资源,协调技术对接与课程融合;

? 收益共享:所有项目成果均联合署名,公益报告同步标注三方贡献,避免“单独邀功”;定期召开联合会议,让每个人都能了解项目进展,参与关键决策。

林知珩还从专业角度补充:“这个生态计划完全符合‘乡村教育创新项目’的申报标准,我可以帮忙准备申报材料,成功后能获得政府补贴,进一步扩大项目覆盖范围,也能让三方的合作更有政策背书。”

江屿则主动承担了落地支持:“我可以联系母校的公益社团,组建一支‘成长中心志愿者团队’,负责艺术工坊的日常运营和健康小屋的辅助工作,减轻大家的人力压力。”

线上会议结束时,原本潜在的紧张氛围早已消散。顾衍之的特助当天就发来产业园1号楼的设计图纸,特意标注出“艺术工坊”“健康小屋”和“课程研发室”的区域;陆星辞的团队连夜调整了艺术计划方案,加入“健康主题艺术创作”环节;沈砚川则整理出《儿童健康监测模块开发清单》,详细标注了线上评估工具的功能需求,还附上了常见的儿童心理问题应对指南。

晚上,陈曦再次打开系统面板,看到三条绿色的提示格外醒目:“顾衍之好感度回升至105,认可‘生态计划’对产业园的价值,触发‘资源倾斜’效果;陆星辞好感度103,满意艺术计划的落地场景,触发‘影响力升级’效果;沈砚川好感度96,肯定健康模块的实用性,触发‘深度合作’效果。核心人物情感关系恢复平衡,公益项目推进风险解除。”

她看着手机里顾衍之发来的“成长中心”装修进度表、陆星辞分享的艺术家合作名单、沈砚川传来的志愿者培训手册,心里满是成就感。原来平衡各方关系的关键,从来不是妥协退让,而是找到大家的“共同目标”——所有需求的核心,都是为了让乡村孩子得到更好的成长支持。把分散的资源拧成一股绳,既能满足每个人的期待,又能让公益项目真正形成生态闭环。

陈曦给三人分别回复了消息,附上“生态计划”的推进时间表:“谢谢大家愿意放下各自的计划,一起打造这个成长生态!下周我们先启动‘成长中心’的装修和健康模块的开发,下个月争取让孩子们用上第一期艺术工坊课程,一起加油!”

窗外的月光洒在办公桌上,照亮了那张画满箭头和框架的白纸。陈曦知道,未来的公益之路,还会遇到更多需求冲突,但只要守住“为孩子好”的初心,总能找到平衡的方法。而有这些愿意携手同行的伙伴,“乡村儿童成长生态计划”一定能长成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为更多孩子遮风挡雨,守护他们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