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方明于“新海”深处合纵连横、与“深渊凝视者”展开宏大博弈的同时,“规则浅滩前哨站”内部,一股温暖而坚韧的力量也在悄然生长。这股力量的源头,依旧是那熟悉的面食香气——李默的 “地球记忆·李氏馒头”。
困境中的“家乡味”
初临“新海”时,面对规则的混乱与生存的压力,李默的馒头摊几乎停摆。原材料断绝,熟悉的物理环境消失,连最基本的发酵都因规则不定而屡屡失败。他也曾迷茫,觉得自己那点手艺在这宇宙终极之地毫无用处。
但看着周围同胞和盟友脸上的疲惫与对未来的不安,李默骨子里那股夜市摊主的韧劲上来了。
“只要还有人,就得吃饭,心里就得有个念想。”他对自己说。
没有地球小麦?他就利用前哨站农业实验室培育出的、能适应微弱规则流变化的 “规则麦种”。
没有稳定发酵环境?他恳求研究员帮他设计了一个微型的 “规则常数箱”,模拟地球的引力和大气成分。
甚至,他尝试着将极少量的、性质温和的 “规则浮萍粉末” 掺入面粉中,希望能增加馒头的营养和……一点神奇的“适应力”。
经历了一次次匪夷所思的失败(比如蒸出会发光的、或者吃起来会让味觉暂时体验到规则流动的“怪味馒头”)后,李默终于成功地在新海前哨站,复刻出了第一批外形、口感都无限接近地球原版的 “新海特供版李氏馒头”!
当那熟悉的麦香再次弥漫在前哨站的公共区域时,几乎所有来自地球的成员都红了眼眶。那不仅仅是一个馒头,那是故乡的味道,是文明的印记,是在这陌生浩瀚之海中,一份实实在在的 “灵魂锚点”。
意想不到的“文化输出”
李默的馒头,很快引起了前哨站内其他文明成员的注意。
起初,“绿漪”的植物单元对这种固态食物感到困惑;“晶核”的个体则试图分析其分子结构;“星尘旅者”的商人则评估其商业价值。
李默只是憨厚地笑着,免费请他们品尝。
奇妙的事情发生了。
· “绿漪”成员反馈,食用后感觉自身的生命波动更加“踏实”了。
· “晶核”个体表示,馒头中那种有序的碳结构让它们的逻辑运算出现了一种罕见的“愉悦冗余”。
· 甚至一位“灵语族”的长老在细细品味后,传递出一道意念:“……这里面,蕴含着一种独特的、属于你们文明的 ‘稳定叙事’ ……能在混乱的规则之海中,提供片刻的心灵庇护。”
李默的馒头,竟在无意中,成了一种 弱化的“规则稳定器” 和 文化交流的媒介!
消息不胫而走。很快,一些前来贸易或访问的“新海”本土存在,也对这个能让不同文明都产生奇妙共鸣的“规则造物”产生了兴趣。李默的摊位前,再次排起了队,顾客却不再是单纯的人类,而是形态各异的星空来客。
他用馒头,换来了“棘光族”赠送的、能提升食物口感的发光盐晶;换来了“晶壳族”学徒帮忙镌刻的、能保持食物新鲜的简易符纹;甚至有一位神秘的、如同雾气般的“新海”存在,在品尝后留下了一小片蕴含着 宁静意境 的规则碎片作为答谢。
方明的关注与“软实力”的启示
这股小小的风潮,自然也引起了方明的注意。他在百忙之中亲自来到李默的摊位,看着眼前这派奇特的“跨文明餐饮盛况”,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温和笑容。
他拿起一个还冒着热气的馒头,咬了一口,那熟悉的柔软与甘甜,仿佛瞬间将他带回了地球那个喧闹而充满生机的夜市。
“李默,”方明拍了拍这位老摊主的肩膀,语气带着赞许,“你做得好。你这馒头,现在可是我们同盟的 ‘文化大使’ 和 ‘士气补给站’ 了。”
方明从中看到了比贸易和武力更深层的东西——文化认同与精神凝聚力。在这片规则至上、力量为尊的“新海”,来自地球的朴素食物,竟能跨越形态与认知的鸿沟,引发如此多文明的共鸣,这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 “软实力”。
他意识到,同盟的根基,不仅需要灯塔的硬实力照耀,也需要像“李氏馒头”这样的文化纽带,将不同文明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扩大生产,”方明对随行人员指示,“将‘李氏馒头’纳入前哨站基础福利和对外招待的标准之一。我们要让这份‘家乡的味道’,成为我们同盟除了‘规则精粹’之外的,另一张名片。”
李默听着方明的话,看着自己这小小的摊位再次成为焦点,心中充满了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自豪。他从未想过,自己这蒸馒头的手艺,有一天不仅能养活自己,还能在这宇宙的尽头,为人类的文明,争得一份独特的荣光。
他的摊位,或许永远无法像方明的商业帝国那样影响格局,但他用自己方式证明了——即使是最平凡的人间烟火,也能在这星辰大海中,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散发出温暖而坚定的光芒。
(李默的“李氏馒头”在“新海”前哨站成功复刻,成为联结不同文明的“文化大使”与“精神锚点”,意外展现出强大的“软实力”。方明高度重视,将其提升为同盟文化符号,与“规则精粹”共同构成同盟的硬软双重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