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太极医道传承 > 第234章 淘米腐熟 主辅辨症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林辰刚把上一章的 “豆壳补肥记录” 和 “三症口诀反馈” 整理成档案,多村的求助消息就挤爆了微信群。青山村赵村长发了段视频:田边的艾草苗蔫了一片,根部发黑,“按之前的法子埋了豆壳,没几天苗就枯了,扒开土看,豆壳还发着白,一点没烂”;溪头村李书记附了张随访表,上面画着 “月亮 + 心跳 + 咳嗽” 的符号,“张奶奶又失眠又心慌还咳,徒弟们对着三症口诀乱了套,先加枣仁又加紫苏,最后药味杂得老人喝不下去”;邻村的小虎更急,发了段配药视频,“抓药时‘小半把’总没准头,有的徒弟抓多了,老人喝了上火,有的抓少了,症状没缓解,AI 里的用量说明还是太笼统”。

林辰指尖划过 “豆壳没烂”“主辅症乱” 的字眼,胸口的玉佩轻轻发热 —— 基层的 “实操偏差” 往往藏在 “细节判断” 里,得把方案磨得更 “好上手”。他先给李教授打去电话:“李教授,多村用豆壳补肥烧了苗,是豆壳没腐熟;三症口诀里主辅症分不清,能不能教村民用‘看腐熟’‘辨主症’的土法子?村里肯定有淘米水,或许能加速豆壳腐熟。”

李教授在电话那头立刻应道:“正好!没腐熟的豆壳会发酵烧根,用淘米水拌豆壳,按‘1 斤豆壳加 2 碗淘米水’的比例,装在旧桶里封 3 天,闻着不臭、看着发黑就是熟了;三症要先问‘最难受的’,比如张奶奶最愁失眠,就以枣仁为主,心慌加柏仁,咳嗽加梨皮,主次分明就不乱。我这就带淘米水和腐熟豆壳去青山村,现场教判断。”

挂了电话,林辰又拨通张主任的微信。屏幕里,张主任正对着三症案例表皱眉:“徒弟们记不住‘主辅’,得编‘三步辨症法’,用口语化的步骤,比如‘第一步问 “最难受啥”(主症),第二步说 “还咋不舒服”(辅症),第三步对口诀加配料’,再做‘主辅症卡片’,主症画红圈,辅症画蓝圈,一看就懂,教的时候也顺。”

“再加个‘用量对照卡’,用村里的粗瓷碗当参照。” 林辰补充道,“比如‘小半把枣仁 = 半碗底’,‘1 片梨皮 = 碗边大’,不用记克数,看碗就对,徒弟们抓药时比着碗来,不会差太多。”

一旁的苏晓冉突然插话:“赵工刚才发消息,说能给 AI 加‘豆壳腐熟判断’模块,上传豆壳照片,系统自动按‘颜色(黑 \/ 白)、气味(臭 \/ 不臭)’标‘能? \/ 不能用’;三症模块加了‘主辅症选择’,先让选‘最难受的’,再跳辅症选项,还配着‘半碗底用量’的照片,比光靠说靠谱。”

林辰拨通赵天宇的视频,屏幕里的他正画操作界面:“我还加了‘师徒配药考核’,徒弟抓药后拍‘碗底用量’的照片上传,系统自动比对‘标准量’,师傅能远程打分,不用再跑各村盯着,省时间还能统一标准。”

第二天一早,林辰带着李教授、张主任和赵天宇往青山村赶。车子刚到村口,就看见赵村长领着村民蹲在蔫苗旁,手里捏着没腐熟的白豆壳,眉头皱得紧紧的:“埋了这些豆壳,苗就一天比一天蔫,有的根都烂了,冬储的草药可咋整?”

李教授从布袋里掏出两袋豆壳,一袋发黑不臭,一袋发白刺鼻:“大家看,能?的豆壳是这样 —— 发黑、闻着有土味,不臭;不能用的发白、闻着冲鼻,埋土里会烧根。用淘米水拌豆壳,装桶封 3 天,每天开一次口透气,很快就能熟。”

他现场拿旧桶演示,倒 1 斤豆壳加 2 碗淘米水,封上盖子:“三天后打开闻,不臭就能用,埋的时候离根 10 厘米,别直接挨着根,保准不烧苗。”

村民们赶紧找来旧桶和淘米水,王奶奶边拌边问:“教授,熟了的豆壳除了埋土里,还能咋用?俺家还有不少,不想浪费。”

“能!” 李教授笑着说,“泡水里当叶面肥,喷在艾草叶上,叶子更绿,煮茶也更有味道,一点不浪费。”

晒场另一头,张主任正给师徒们教 “三步辨症法”。他手里举着张奶奶的随访表,先画红圈标 “失眠”:“第一步,问张奶奶‘最难受啥’,她说‘睡不着’,这就是主症,先加枣仁半碗底;第二步,问‘还咋不舒服’,她说‘心慌、咳嗽’,这是辅症,加柏仁半碗底、梨皮 1 片;第三步,对口诀‘失眠为主枣仁先,心慌柏仁咳梨添’,一点不乱。”

小虎跟着练,对着旁边的李爷爷问:“爷爷最难受啥?” 李爷爷说 “心慌”,小虎立刻标红圈:“主症心慌加柏仁,再问还咋不舒服 —— 哦,您还咳,加梨皮,对不对?” 张主任笑着点头:“对!就是这么辨,比死记口诀管用。”

赵天宇则在村委会院子里,给村民们演示优化后的 AI 系统。他点开 “豆壳腐熟”,上传发白的豆壳照片,系统立刻弹出:“不能用!发白、可能有臭味,建议用淘米水拌桶封 3 天”;再点 “三症辨症”,先选 “最难受:心慌”,再勾 “辅症:咳嗽”,屏幕直接跳出:“柏仁半碗底 + 梨皮 1 片,煮 8 分钟”,还配着半碗底柏仁的照片。

溪头村的张奶奶正好来配药,小虎按 AI 方案抓药,用粗瓷碗比着量,煮好端给老人。老人喝了两口,点头说:“这药不杂味了,喝着舒服,心里也没那么慌了。”

晒场角落,林辰组织 “配药实操考核”。徒弟们轮流给模拟的 “老人” 配药,用碗底比量,再拍照片传 AI 打分。小虎给 “失眠 + 心慌” 的 “老人” 配药,抓的枣仁和柏仁正好是半碗底,AI 标了 “优秀”,小虎兴奋地说:“以后按碗来,再也不怕抓多抓少了!”

太阳偏西时,青山村的艾草田里,村民们已经把没腐熟的豆壳挖出来,换成熟豆壳,有的还在喷豆壳叶面肥;晒场上,张奶奶喝着药,脸上没了之前的愁色;徒弟们围着 AI 查考核结果,有的对着碗底调整用量;赵天宇的平板里,各村的反馈不断,“熟豆壳埋了,苗不蔫了”“三症配药不杂味了”。

赵村长捧着刚喷过叶面肥的艾草叶,笑着说:“这下苗肯定能缓过来,冬储的草药够了,老人们的三症也有准法子治,再也不用瞎琢磨了。”

返程时,李教授坐在车里翻着村民的 “腐熟笔记”,上面画着旧桶和淘米水,写着 “3 天、不臭、发黑”。“以前总觉得‘腐熟’得靠专业设备,现在才知道,村里的旧桶、淘米水,就是最好的‘工具’—— 基层需要的不是精准到天,是‘一看就辨,一弄就成’。”

张主任翻着徒弟们的考核成绩,上面贴着碗底配药的照片,大多标着 “优秀”。“医学的‘靠谱’,不是写在书本里,是落在徒弟们的碗底量里,是老人们喝药时的舒服里。”

赵天宇对着电脑里的 AI 数据感慨:“以前做 AI,总想着‘功能先进’,现在才明白,‘直观’比‘先进’重要 —— 把‘不能用’标清楚,把‘半碗底’拍出来,看似简单,却能让村民真敢用、真会用,这才是‘实用创新’。”

林辰靠在车窗上,手里攥着半碗底的柏仁,指尖还留着艾草的清香。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忽然想起医学竞赛时评委说的 “创新与实用结合”—— 原来真正的 “结合”,不是用专业设备腐熟豆壳,是让淘米水拌旧桶出熟肥;不是用复杂理论辨三症,是让 “问主症、比碗底” 落地;不是让 AI 列满数据,是直接给 “能辨能用” 的指引;是让李教授的淘米水浸在豆壳里,张主任的红圈标在主症上,赵天宇的照片贴在用量旁。

车子驶进市区时,多村群里跳出新消息:青山村发了喷过叶面肥的艾草田视频,叶子绿得发亮;溪头村发了张奶奶的笑脸照,配文 “药不杂味了,能睡安稳觉了”;邻村的徒弟发了碗底配药的照片,标注 “AI 打优秀,俺也会配三症药了”—— 满屏的照片和文字,都透着冬日里的安心。

林辰看着群里的消息,胸口的玉佩依旧温热。他知道,这场从医学竞赛开始的 “基层之旅”,早已不是 “方案推广” 那么简单 —— 是李教授的淘米水、张主任的红圈、赵天宇的碗底照片,是村民们救活的苗、老人们舒服的饮、师徒们精准的量,一起把 “神农医道” 的 “实用” 与 “仁心”,融在了每一桶腐熟的豆壳里,每一次清晰的辨症里,每一碗见底的草药里。

晚上,林辰在笔记本上写下:“所谓巅峰,不是赛场的金奖,是老人们喝药时‘不杂味’的点头;所谓传承,不是复杂的理论,是徒弟们对着碗底量准的半碗柏仁。” 写完,他摸了摸胸口的玉佩,暖意漫过指尖 —— 这,才是医学竞赛 “巅峰对决” 真正的延续,是神农传承最贴心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