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琴音破局:嫡女逆袭成王妃 > 第39章 秘术书现新线索,身世之谜再推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9章 秘术书现新线索,身世之谜再推进

烛火微晃,灰烬落于“曲”字之上,墨痕蜿蜒如蛇。谢昭宁指尖轻拂书页,将那粒余烬掸去,目光却未移开。

她已无心再探火引之术。方才萧景珩留下的银线刻字仍在袖中发烫,似一道无声的嘱托——西角门地下三丈有空腔,藏药之所已被封锁。局势暂稳,敌踪隐匿,正是她抽身回溯前尘的时机。

她合上《前朝秘术辑录》,又缓缓翻开,指腹抚过“沉渊之钥,双血启封”八字。琴匣静卧案侧,弦丝忽颤,发出极低一响,如回应某种召唤。她闭目凝神,焚了一炉安息香,取银针挑出少许香灰投入茶盏,以指尖轻搅三圈,而后十指虚按琴弦,弹起《测真引》第一段音律。

音波拂过纸面,书页竟微微泛热。她睁眼细看,原本空白的夹缝间,浮出一行细若蚊足的小字:“谢女承魂,萧郎执钥,二心同契,地宫自开。”

她呼吸微滞。

“结契”二字,非血祭,非杀戮,而是“同契”。心与心相印,方能开启地宫。这并非单靠血脉可解的机关,更像是一场命定的呼应。

她垂眸,将玉佩贴于额心。温润玉石触肤刹那,脑中似有细流涌入,隐隐作痛。她不退反进,调匀气息,改奏《回忆引》。

琴音低回,如雾漫山径。眼前光影渐转——

夜色浓重,火光冲天,并非仅是尚书府宅院起火,而是整座皇陵外围宫墙皆陷于烈焰之中。一名青衣老仆抱着她疾奔,脚步踉跄却不停歇。她年幼啼哭,他只低声重复:“快走……到皇陵深处……只有那里能藏住你……”

她低头,见石阶两侧岩壁刻满龙纹,与她颈间玉佩纹路分毫不差。

画面倏然断裂。

她猛然睁眼,冷汗沿鬓滑落。手中玉佩滚烫,仿佛吸尽了那段记忆的余温。她立即铺开宣纸,凭记忆绘出石壁纹样,又取出《皇陵志》残卷对照。那位置,正是主墓室东侧密道尽头,一处从未标注于官方图谱的暗格所在。

她起身,披上素色斗篷,取笔写下一信,命人送往城东茶楼。不多时,沈墨白悄然入宅,立于廊下,未进正厅。

“今夜巡陵禁军换防,戌末至亥初,东侧碑林有一刻钟空档。”他声音低缓,“我已安排人手在钟楼待命,若遇险,鸣钟三响为号。”

她颔首,未多言。他知道她要去何处,却未问缘由。或许他早已猜到几分,只是不愿点破。

子时,月隐云后。

谢昭宁独行于皇陵神道,足音轻如落叶。她避开关卡,依记忆穿行碑林,至东侧岩壁前停下。此处荒草蔓生,石面斑驳,若非亲历记忆,绝难察觉异样。

她取出玉佩,嵌入壁上一处凹槽。机关轻响,石块向内缩进半寸,随即横向滑开,露出一方暗格。

内藏一卷泛黄绢册,以金线缠绕,封皮篆书《谢氏族谱》四字,墨色沉敛,历久弥新。

她双手微颤,解开金线,缓缓展开首页。

朱批小字跃入眼帘:“昭宁公主,先帝嫡女,母后谢氏,生于癸未年春。”

她指尖停在“昭宁”二字上,久久不能移开。

原来她不是尚书遗孤,亦非寻常官宦之女。她是前朝末帝唯一的血脉,是那个在史书中被抹去名字、宣告早夭的皇女。

难怪楚皇后必欲除之而后快。

难怪萧景珩初见她时,眼神深处掠过一丝难以捉摸的震动。

难怪《心音谱》唯她能解——那是前朝皇室秘传,唯有承魂者方可唤醒。

她静静望着族谱,一字一句读下去。后续记载简略,仅言“国变之际,托孤于忠臣,藏于江南”,再无更多细节。父母如何安排她离宫,是否尚存人间,皆无提及。

但她已无需更多证据。

玉佩、石阶、火夜奔逃、养父临终前那一句“你琴中之音,非人间所有”……所有碎片,终于拼成完整图景。

风穿碑林,拂动她鬓边碎发。远处传来更鼓声,已是丑时三刻。她小心将族谱卷好,收入怀中,又以油布包裹,藏入琴匣夹层。

归途寂静无声。她步履平稳,神色如常,唯有指节因紧握琴匣而泛白。

踏入丞相旧宅密室,她点燃一盏铜灯,将族谱再度摊开于案上。灯光昏黄,映得“昭宁公主”四字宛如血书。

她伸手覆于其上,掌心传来细微的粗糙感——那是多年摩挲留下的痕迹,也是命运刻下的印记。

窗外,晨光初透,天际微明。新的一日即将开始,而她已不再是昨日之人。

她坐于灯下,未唤侍女,未召他人。密室之中,唯有她与这一卷沉默千言的族谱相对。

良久,她抬手,轻拨琴弦。

一声清越,划破寂静。

不是《回忆引》,也不是《测真引》,而是自创未名之调,音律低婉,如诉如叹,似有无数话语哽在喉间,终化作指尖流淌的旋律。

琴音未歇,门外传来极轻的脚步声。

她止住弦音,抬头望向门扉。

来人并未推门而入,只在门外停驻片刻,随即转身离去,步履从容,一如往常。

她知道是谁。

昨夜他助她扫清外患,今日她揭开身世真相。他们之间,早已无需言语先行。

她低头,目光重回族谱。

“昭宁公主……”她轻声念出自己的名字,声音几不可闻。

指尖抚过“母后谢氏”四字,忽然一顿。

那“谢”字最后一笔,勾锋微扬,与其余墨迹略有不同。她凑近细看,发现是后来补写,且所用墨汁偏深,似仓促添上。

她心头一动。

母亲姓谢,乃前朝皇后,本应天下皆知。为何族谱要事后补记?难道……当年母后身份另有隐情?

她正欲再察,忽觉琴匣微震。

低头一看,夹层边缘渗出一丝极淡的水痕,似有湿气侵入。她急忙取出油布,解开——族谱安然无恙,但绢面一角,竟浮现一行此前未曾显现的小字:

“若见此书,切记:真名不在牒,血印在心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