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爱吃紫薯糯米丸的刁刁的新书 > 第130章 竹编小院,篾条间的疏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0章 竹编小院,篾条间的疏密

白露过后,秋意渐浓,八人来到“篾匠村”。村头的“经纬竹编院”里,老篾匠竹伯编的竹器,细密结实,样式精巧,尤其是他的“万字纹”竹篮,篾条交错如织,提梁圆润光滑,装东西不洒不漏,是村里妇人赶集的必备物件,连县城的杂货铺都来批量进货。

可近来,经纬竹编院的竹器却接连出问题——新编的竹篮,用没几日就篾条松动,有的提梁甚至直接断裂;最让人糟心的是,一批准备装干货的“密封竹篓”,竟在装货时发现缝隙过大,干货从缝里漏了一地。竹伯检查了篾条的韧性、编织的密度,试了多次都找不到原因,只在松动的篾条里,发现纤维干枯易断,像是用了未经过水泡的干竹。

“前日给张婶编的‘双层竹篮’,刚装了两斤鸡蛋就漏了三个,”竹伯捏着一根断裂的篾条,声音里满是自责,“这是我用后山的老毛竹劈的篾,泡了三天三夜,怎么会这么脆?”

宋亚轩拿起一个漏缝的竹篓,仔细查看篾条的粗细和编织角度,发现篾条有的粗如手指,有的细如发丝,交错处间隙忽大忽小:“这不是老毛竹,是新竹劈的篾,没经过水泡软化,韧性不足,而且编织时没控制好疏密,才会漏东西。”他又查看断裂的提梁,发现用了最外层的硬篾,没搭配软篾加固:“有人偷工减料,用了新竹粗篾,还省了加固工序,才会断裂。”

刁刁在竹编院的角落,找到一堆未水泡的新竹篾,旁边放着一把缺口的劈篾刀,刀痕与粗劣的篾条边缘吻合:“这些东西不是你常用的,看来是有人动了手脚。”

村里的老人说,竹伯的孙子竹青,最近总嫌泡竹、劈篾麻烦,还说“反正竹器用坏了再买,编那么结实干啥”。竹青跟着爷爷学了半年,却总想着快点编完,偷偷用新竹代替老竹,被竹伯骂过好几次。“前日我还看到他劈篾时图快,篾条劈得粗细不一,劝他重劈,他说‘能编就行’。”

八人找到竹青时,他正在偷偷用新竹篾编“淘米箩”,劈篾刀正是那把缺口的,编出的箩筐果然缝隙稀疏。见八人进来,他慌忙把新竹篾往柴房里藏。

“竹青,是你用了新竹篾,还没泡水就编竹器?”竹编院的老帮工问道。

竹青红着脸,支支吾吾道:“我……我就是想快点编完,新竹不用等泡水,劈起来也快……谁知道会漏会断……”他觉得爷爷太死板,竹器只要能装东西就行,何必费那么大劲选老竹、泡软篾,没想到差别这么大。

“编竹器先养篾,篾不软,编就不牢,”竹伯拿起一根泡透的老竹篾,“我师父当年教我,‘一篾一经纬,竹要老,泡要透,编要匀’,选竹要‘冬伐竹,春劈篾’,泡篾要‘清水浸,软如棉’,编织要‘密不透风,疏可透光’,一点马虎都容不得。你这样做,是把竹编的名声编成了破烂!”

说着,竹伯从屋角拖出一捆编坏的竹器,有的散了架,有的漏了底,上面都标着“新竹易断”“疏密不均”的记号:“这是我年轻时编坏的东西,你拿去看。若你肯踏踏实实地学,我教你怎么选竹、泡篾、匀编,手艺是一根篾一根篾编出来的,不是凑出来的。”

竹青捧着那些散架的竹器,想起爷爷为了泡好一捆篾,天不亮就去河边换水的场景,顿时红了眼眶,低下头说:“爷爷,我错了!我不该偷懒,更不该用新竹坏了您的手艺!”

竹青把新竹篾全搬到河边泡水,跟着爷爷学选老竹、细劈篾、匀编织。他耐着性子把篾条劈得粗细一致,编织时凝神控制疏密,虽然慢,编出来的竹器却越来越结实。一个月后,他编的“竹筛”,细密得能筛面粉,得到了村里妇人的称赞,竹伯看着,欣慰地说:“篾条间的疏密,不在编得多快,在匀得多巧,你总算懂了。”

离开篾匠村时,秋风卷着竹香,经纬竹编院的新竹器在院里晾晒,竹篮、竹筐、竹席整齐排列,如同一件件艺术品,劈篾的“沙沙”声与编织的“簌簌”声交织,踏实而宁静。贺峻霖提着一个“万字纹”竹篮,笑道:“这竹器好不好,不在花样多新,在篾够韧,编够匀,心诚了,竹条也能编出乾坤。”

宋亚轩从怀中取出一个木雕,是一个小小的竹编篮,用篾匠村的竹根刻成,篮身上刻着“匀密”二字,精巧而牢固。他递给刁刁:“这竹编要讲究‘竹老、篾软、编匀’,才能经住磕碰,就像做人,要懂得柔韧有度,疏密得法,才能在世事中站稳脚跟。一点浮躁,便会像粗劣的竹篾,看似能成器,终究会散架漏底。”

刁刁接过木雕,指尖轻轻抚过刻出的篾条纹路,仿佛能感受到竹篾在手中的柔软,轻声道:“篾条间的疏密,藏着匠人的巧思。敷衍了事只会编出劣质的竹器,用心匀编,才能让竹条在岁月的使用中,愈发坚韧,愈显匠心。”她抬头看向宋亚轩,眼中的笑意如同秋日的阳光,温暖而踏实。

马蹄声伴着编织的“簌簌”声远去,篾匠村的稻田在秋风中翻起金浪,与竹编院的竹香交织成一幅丰收的画。八人知道,江湖的小手艺里,有时就藏在这一根竹篾、一把竹刀中,一点懈怠,一丝糊弄,便能让匠心失了章法,而坚守细致,用心编织,才能让竹器在岁月的打磨中,愈发实用,愈发动人。他们的故事,也将如同这篾匠村的竹编,在时光的交织中,愈发紧密,愈发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