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神话物理局 > 第112章 顾渊的反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医疗中心的静默室被调整为全频段屏蔽模式,试图为顾渊创造一个意识层面的“无菌环境”。然而,外界的喧嚣虽被物理隔绝,但第一次实验前后那庞大而杂乱的意识场残留,以及“播撒者”首领那冰冷审视的目光,早已在他精神深处刻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他的身体依旧虚弱,但强烈的危机感迫使他的大脑在药物的间隙中高速运转,进行着痛苦的复盘与反思。

他拒绝了强效镇静剂,选择在意识清醒的痛苦中,反复“回放”第一次全球冥想时的每一个感知细节。那不是线性的记忆,而是交织着温度、压力、色彩和纯粹概念的洪流。

他清晰地记得那1,481个“火种”意识点燃的瞬间,如同夜空中骤然亮起的星群,带着初生的、略显笨拙却无比纯净的光辉。那种共鸣感是真实的,如同亿万根无形的琴弦被同时拨动,发出和谐的嗡鸣。这便是南曦理论中的“意识相干性”,它确实存在,并在那一刻达到了可观测的阈值。

但顾渊的感知穿透了这和谐的表象,触及了更深层、更细微的波动。他“看”到,在那整体和谐的乐章之下,存在着无数微小的、不协调的杂音:

· 一些志愿者在努力聚焦时,潜意识里却翻涌着对个人成就的渴望,希望自己的名字能被载入史册,这股微小的私欲如同光滑镜面上的一粒尘埃。

· 另一些则潜藏着对外界认可的深切需求,冥想中不时闪过“证明给他们看”的念头,这对抗性的意图带来了一丝尖锐的振动。

· 更多的人,则在长时间的专注中,不可避免地遭遇了精神疲劳,意识如风中残烛般明灭不定,短暂的涣散引入了细微的“相位噪声”。

· 甚至,不同文化背景的志愿者对“有序螺旋”这一抽象意图的理解,也存在着难以完全消除的、概念上的细微偏差,导致了意图场的轻微“色散”。

这些数以千计的、微小的不纯粹、不一致,如同弥漫的雾气,虽然未能完全掩盖那束“意识激光”,却极大地散射和衰减了它的能量。它们使得集体意识场在宏观上达到了相干,但在微观和介观尺度上,充满了无法完全同步的涨落。

“我们的问题……不在于意识没有力量……”顾渊在一次情况稍好的时候,挣扎着坐起来,对前来探视的南曦和林登(通过视频)说道,他的声音沙哑,却带着洞察的清晰,“而在于……我们的‘意图’……不够纯粹,不够……一致。”

他用了一个比喻:“想象一下……我们不是用一道完美的激光……去照射‘现实之镜’。我们是用……一百万只手电筒……虽然都大致指向同一个方向……但每只手电筒的光束……都有微小的角度偏差……亮度也不稳定……还有人手会抖……”

“结果就是……”他疲惫地闭上眼睛,“我们照亮了目标……但光斑巨大……边缘模糊……亮度也远未达到……它本应达到的极限。所以效应……虽然达到了统计显着性……却不够强健……不够……‘美丽’。”

这个反思,与南曦从数据中得出的结论不谋而合,但顾渊从意识体验层面给出了更生动、更本质的诠释。他指出,第一次实验的成功,证明了“意识相干”的可能性,但同时也暴露了人类意识固有的、源于个体差异和内在杂念的“噪声本质”。

“这不仅仅是训练能完全解决的问题……”顾渊继续说道,他的眉头紧锁,仿佛在抵抗着某种不适,“个体的潜意识……文化的烙印……甚至……我们作为生物体……固有的生理节律波动……都是噪声源。我们需要一种方法……不是强行压制这些噪声……而是……让它们‘协调’起来……就像……一个优秀的指挥……不是让乐手停止呼吸……而是让他们的呼吸……融入音乐的节奏。”

这个观点,为南曦优化“心灵同步”协议提供了全新的、至关重要的方向。之前的协议侧重于技术的统一和意图的聚焦,仿佛要将所有人变成一模一样的冥想机器。而顾渊的反思指出,真正的同步,应该是在尊重个体独特性的前提下,找到一种更深层次的、能够统合所有细微差异的“共振基频”。

“我们需要找到……那个能让所有‘手电筒’……自发调整到同一频率、同一相位的……‘场’。”顾渊最后说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向往,也带着深深的忧虑,“否则……我们永远无法发挥出……集体意识……真正的潜力。而且……我感觉到……‘它’(播撒者首领)……一直在等待的……或许就是这个。不是我们能否产生效应……而是我们能否……以足够‘优雅’和‘低熵’的方式……产生效应。”

这次谈话,如同一道划破低谷迷雾的闪电。顾渊以自身痛苦的感知为代价,揭示了问题的核心——从“观测”到“创造”的升华,关键在于从“数量的叠加”迈向“质量的纯化”。这不仅仅是技术的升级,更是对人类意识本身的一场深刻洗礼。

南曦带着顾渊的反思,重新投入工作。她开始设计新的训练模块,不再强调绝对的“空”与“静”,而是引导志愿者去觉察自身的“噪声”,理解它们,然后尝试将这些原本不协调的波动,如同处理音频信号一样,通过内在的调谐,融入一个更宏大、更和谐的“背景场”中。这无疑是对志愿者精神掌控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林登则更加坚定了进行小型验证实验的决心。他要证明,即使在百人规模,只要意图足够纯粹一致,就能产生比千余人第一次实验时更清晰、更强大的效应。这不仅是技术验证,更是对顾渊反思的理论实践,是重铸信心的关键一步。

章末段落:

顾渊的反思像一剂苦药,刺痛了团队的神经,却也指明了康复的方向。信心的重建,不再依赖于对外界质疑的回击,而是转向对自身不足的深刻剖析与改进。南曦的光屏上,新的算法模型开始构建,旨在量化并优化“意图纯度”。王大锤简化实验的设计,也加入了针对“意识噪声”监测的新传感器。团队的行动,因为顾渊在病榻上的洞见,而拥有了更明确、更深刻的靶向。低谷依然深不见底,但他们手中,已经握住了第一根向上攀爬的绳索——对意识力量更本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