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神话物理局 > 第5章 边缘的智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被主流学术界的铜墙铁壁迎面撞毁,南曦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困顿。白天,她强迫自己进行日常的观测任务,处理那些曾经让她充满热情的中性氢数据,但一切都仿佛隔着一层毛玻璃,失去了原有的色彩和意义。同事们礼貌而疏远的姿态,李振邦教授那混合着担忧与失望的眼神,都像细密的针,不断刺穿着她的神经。夜晚,她则被困在公寓的孤岛里,与那些无法示人的数据、那些惊世骇俗的对比图为伴。它们既是她信念的基石,也是她痛苦的源泉。

自我怀疑如同潮水,在寂静中一次次涨潮,试图淹没她。也许他们是对的?也许真的是某种未知的、极其巧合的系统误差,编织了这个巨大的、诱人深入的幻象?马克·索伦森那句“《x档案》的剧本”像一句恶毒的咒语,在她脑海中反复回响。她开始审视自己过去几个月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长期处于高海拔环境、相对孤立的社会交往……这些是否真的构成了滋生“科学幻觉”的温床?

她甚至预约了基地的医务官,进行了一次全面的生理和心理评估。结果一切正常,除了轻微的睡眠不足和因压力导致的皮质醇水平偏高。“你需要放松,南博士,找点别的事情分散注意力。”医生温和的建议在她听来,更像是对她“不正常”状态的侧面印证。

就在她几乎要被这种内外交困的压力压垮,准备按照导师和同行的“建议”,暂时将那个“异常”封存,回归“正轨”时,一个微小的、近乎本能的反抗意识,在她内心深处萌芽。如果就此放弃,那她之前所有的坚持、那些不眠之夜、那种与世界真相擦肩而过的震撼感,又算什么?一场可笑的自我感动吗?

科学的精神,其核心不正是勇于挑战范式,敢于跟随证据,无论证据指向何方吗?哥白尼、伽利略、达尔文……他们的理论在最初提出时,何尝不是被视为异端邪说?

她不能放弃。至少,不能在没有穷尽所有可能的验证途径之前放弃。

但前路何在?期刊的大门已经关闭,同行的交流渠道几乎堵塞。她像一个手持藏宝图的水手,却找不到一艘愿意出海的船。

就在这时,她想起了自己那个秘密的“跨文明神话符号与宇宙学意向关联数据库”。这个数据库的构建,并非完全是她个人的突发奇想。在早期的文献爬梳过程中,她曾接触到一些游离于主流考古学和历史学之外的研究,一些试图用数学、物理学甚至信息论来重新解读古代神话和遗迹的尝试。这些研究大多发表在非核心期刊、会议论文集,或者干脆就是以预印本或专着的形式在小范围内流传,往往被主流学界斥为“幻想考古学”或“伪科学史”。当时,她更多是抱着开阔眼界、兼收并蓄的态度将其作为参考资料收录,并未深究。但此刻,这些被遗忘在数据库角落的“边缘”文献,似乎成了黑暗中唯一可能的光源。

她重新打开了数据库的管理界面,调用了智能关联检索功能。这一次,她不再以具体的符号或波形作为查询条件,而是输入了一系列关键词:“神话物理学”、“考古天文学信息论”、“全球性超古代文明”、“神话的科技内核”、“非随机文化传播”……

算法开始在她收集的浩如烟海、良莠不齐的边缘文献中穿梭。进度条缓慢移动,屏幕上快速闪过无数论文标题、书籍封面和摘要片段。大多数看起来都荒诞不经,充斥着各种缺乏证据支持的大胆假设和神秘主义倾向,让她刚刚燃起的一点希望又迅速黯淡下去。这无异于在垃圾堆里淘金。

就在她几乎要再次关闭界面时,一个检索结果吸引了她的目光。

论文标题:《神话作为高能物理事件的隐喻性记录:一种基于信息熵与波形分析的跨文化研究框架》。

作者:顾渊。

发表出处:《边缘科学评论》(一本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因子,以发表争议性研究着称的在线期刊)。

发表时间:八年前。

吸引她的不是标题本身(类似标题的论文她见过不少),而是旁边自动生成的摘要预览中的几句话:

“……摒弃将神话视为纯粹文学或宗教产物的传统视角,提出一种新的分析范式:将核心神话叙事结构视为对特定、极端高能物理事件(如近地超新星爆发、伽马射线暴、等离子体宇宙现象等)的编码化、隐喻性描述。本文引入信息熵理论量化神话文本的结构复杂性,并尝试将特定神话意象(如‘天梯’、‘洪水’、‘神战’)与可能的物理过程(如定向能量束、全球性气候突变、高能粒子流)进行波形与能谱层面的模拟关联……初步模型显示,苏美尔、玛雅、印度及北欧神话体系中关于‘世界创立’与‘神灵战争’的描述,在去除文化修饰层后,其核心‘事件序列’在信息熵变化上呈现出高度一致性,且与模拟的特定高能宇宙事件波形存在显着统计相关性……”

南曦的心脏猛地收缩了一下。

信息熵!波形分析!事件序列的一致性!

这些词汇,与她正在进行的信号分析、与她发现的跨文化符号关联性,在方法论和核心思路上存在着惊人的平行!这个顾渊,似乎在八年前,就已经沿着一条类似的、但更为大胆的路径在探索了!他不是在寻找符号的对应,而是在试图解码神话叙事本身背后的物理逻辑!

她迫不及待地点开了这篇论文的全文。

接下来的几个小时,南曦完全沉浸在了顾渊构建的理论世界中。这篇论文写得极为艰涩,充斥着复杂的数学公式、信息论的概念以及对大量古老神话文本的结构性分析。其行文风格冷静、缜密,甚至有些枯燥,与那些充满煽动性语言的“伪科学”着作截然不同。顾渊没有给出任何确定的结论,他反复强调这只是一个“分析框架”,一种“可能性”,需要更多的数据和跨学科的验证。但他提供的模型、他指出的神话叙事与物理事件在结构上的潜在对应关系,却像一把钥匙,猛地打开了南曦思路中一扇紧锁的门。

她之前发现的,是“静态”符号的关联。而顾渊探讨的,是“动态”事件的编码!如果他的框架有哪怕一部分是合理的,那么她接收到的那个持续性的、结构复杂的宇宙信号,是否也可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而是一段“叙事”?一段描述某个宇宙事件的、编码化的信息流?

这个想法让她不寒而栗。

她立刻在数据库和学术搜索引擎中,以“顾渊”为作者进行了全面检索。结果并不多。除了这篇八年前的论文,还有几篇更早的文章,发表在一些同样冷门的期刊上,主题涉及古代建筑声学、巨石阵的天文对齐与次声波产生、以及一些对主流考古学定论的商榷文章。从这些文章的引用记录和网络足迹来看,顾渊几乎完全被主流学界所忽视,甚至可能遭到了主动的排斥。

她尝试在常用的学术社交网络和专业论坛上搜索他的名字。找到的条目寥寥无几,偶尔有几个提及他的帖子,也大多带着嘲讽的语气,称他为“那个沉迷于用物理学解构神话的偏执狂”、“活在自已幻想里的民科教授”。有一条几年前的老帖子甚至提到,他原本在某所重点大学的考古系拥有教职,但因为其“不务正业”的研究方向和拒绝妥协的态度,最终离开了体制,下落不明。

一个被主流放逐的智者。一个在学术荒野中独自探索的孤独行者。

南曦看着屏幕上顾渊那篇论文结尾处简洁的致谢——“感谢所有在黑暗中依然保持思考的同道。”——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有找到同类的激动,有对其遭遇的同情,更有一种强烈的、想要与他交流的渴望。他是唯一一个,至少在纸面上,看起来能够理解她此刻困境和发现意义的人。

但是,如何找到他?八年前的邮箱是否还在使用?网络上的踪迹几乎消失。

她将目光投向了论文最后留下的唯一线索——一个私人机构的名称:“神话-科学交叉研究协会”,后面附着一个模糊的地址,只精确到城市和街道区段,没有具体门牌号。这个协会的名字听起来就像是一个典型的、由业余爱好者组成的边缘组织。

这希望渺茫得近乎可笑。但这是她现在唯一能抓住的稻草。

她深吸一口气,打开邮箱,斟酌着词句,给顾渊八年前论文里留下的邮箱地址写了一封邮件。邮件里,她没有详细说明自己的发现(在不确定对方底细之前,她必须保持谨慎),只是表示自己对他的研究框架非常感兴趣,有一些相关的观测数据希望能与他探讨,并询问他是否还在进行相关研究,以及如何能够联系到他。

点击发送。邮件如同石沉大海,连续几天都没有任何回音。

南曦并不意外。或许邮箱已废弃,或许对方根本不愿理会一个陌生的、来自主流学术机构的询问。

就在她几乎要放弃这条线索时,她的人工智能助手“墨耳”(以希腊神话中的英雄命名,他以其智慧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着称)发出了提示音。墨耳是她自己编写和训练的一个AI程序,主要用于辅助数据处理和文献管理,也集成了一些简单的信息检索和智能推荐功能。

“南曦,根据您近期的研究关注点和检索历史,我检测到您对‘顾渊’及其相关理论表现出持续且高强度的兴趣。结合您当前面临的研究困境(基于您的工作日志和情绪状态分析),我建议您可以尝试拓展信息获取渠道。”

屏幕上,墨耳弹出了一个简洁的界面。

“您是否希望我启动‘深度学术网络爬虫’协议?该协议将绕过常规的学术搜索引擎,尝试在未索引的深层网络、私人学术服务器、特定主题的邮件列表存档以及一些非公开的在线社区中,检索与‘顾渊’、‘神话物理学’、‘信息熵神话分析’等关键词相关的当前活跃信息。请注意,此协议可能触及一些灰色信息区域,且检索结果的信噪比可能较低。”

南曦犹豫了一下。启动深度爬虫意味着更主动地踏入那个模糊的、介于正规学术与边缘探索之间的地带。但这不正是她目前唯一的出路吗?

“启动。”她轻声说。

“协议已启动。预计需要数小时至数天时间。有结果会立即通知您。”墨耳的程序界面暗了下去,进入后台运行状态。

接下来的两天,南曦在焦灼的等待中度过。她依旧进行着日常的工作,但心思早已飘远。她不时查看墨耳的运行状态,期待着那微乎其微的可能性。

第三天傍晚,当她结束一天的工作,疲惫地回到公寓时,墨耳的提示音再次响起。

“南曦,深度爬虫协议已完成。共检索到有效关联信息17条。其中一条高度相关的信息来自一个名为‘潜流论坛’的私人在线社区。该社区需要邀请码才能注册访问,但其部分帖子标题和元数据可以被抓取。”

屏幕上显示出一条抓取到的帖子信息:

· 标题: 【求助】关于神话叙事中“天柱倾覆”意象的跨文化波形模拟——与顾渊老师理论的对照

· 发帖人: [匿名]

· 版块: 【神话与科学交叉研究】

· 最后活跃时间: 3天前

· 关联关键词: 顾渊,波形分析,神话物理学,信息熵

最重要的是,在帖子的元数据中,墨耳捕捉到了一个未被完全隐藏的电子邮箱后缀,与顾渊八年前论文中留下的邮箱属于同一个自定义域名!

顾渊还活跃着!而且,他似乎与这个名为“潜流论坛”的边缘学术社区有关联!

南曦的心跳再次加速。这个论坛,很可能就是找到他的关键。但邀请码从哪里来?

“墨耳,能尝试获取‘潜流论坛’的邀请码吗?或者找到获取邀请码的途径?”

“正在分析……该论坛采用严格的会员邀请制。公开渠道无法获取邀请码。但是,在检索过程中,我发现该论坛的一名核心会员,在其他公开的社交媒体上,关联了一个线下活动信息。”

屏幕上又弹出一个窗口,显示的是一个活动宣传页面的截图。页面设计朴素,甚至有些简陋。

· 活动主题: 《神话的物理学内核——被遗忘的远古知识体系?》

· 主讲人: 顾渊

· 活动形式: 小型学术沙龙

· 时间: 本周六晚上7点

· 地点: [某沿海城市] 大学路“思逸”书咖地下室

· 说明: 本次活动为邀请制,需提前报名并审核。感兴趣者请联系邮箱:[一个陌生的Gmail邮箱]

活动时间就在三天后!地点在千里之外的一座沿海城市!

南曦几乎没有丝毫犹豫。这是一个明确的机会,一个可以直接面对顾渊,当面验证他的思想,并可能展示自己发现的机会。无论这个沙龙多么边缘,无论顾渊本人是否真的如传闻中那样偏执,她都必须去。

她立刻给活动说明里留下的Gmail邮箱发送了报名邮件,简要介绍自己是阿里天文台的研究员,对顾渊老师的研究深感兴趣,希望能有机会参加沙龙学习交流。她刻意没有提及自己的具体发现,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或提前招致否定。

邮件发出后,她开始迅速思考接下来的步骤。向李振邦教授请假并不难,可以用个人事务或短期学术交流的名义。关键是,她需要为这次会面做好充分的准备。她要将最关键、最无可辩驳的数据和对比图整理出来,既要能引起顾渊的重视,又要在初次见面时保持足够的保留和试探。

她再次投入了紧张的工作中,但这一次,目标明确,动力迥然不同。之前的迷茫和孤立感,被一种清晰的行动方向所取代。她仿佛在浓雾中看到了一座灯塔的微弱光芒,尽管光芒来自一个未知的、可能危险的方位,但总好过在原地被黑暗吞噬。

学术的壁垒将她拒之门外,却阴差阳错地,将她推向了边缘的智者。这条路径布满荆棘,前途未卜,但南曦知道,这是她目前唯一的,也是必须走下去的路。她收拾好行装,预订了航班和酒店,带着加密的数据存储设备和一颗忐忑而又充满期待的心,准备踏上这场奔赴未知的旅程。

星空依旧沉默,但南曦感觉,自己似乎终于找到了一个可以听懂星空语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