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一个属于李白的大唐 > 第119章 付出与收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平卢终于不再飘着硝烟味,取而代之的是稻谷熟透的甜香。

我站在高台上远眺,往日荒芜的田埂如今被金黄的稻浪填满。

那些曾因战乱逃散的流民,正扛着锄头在田间穿梭,孩童们追逐着稻穗间的蝴蝶,笑声惊起几只栖息在稻丛里的麻雀。

“李大人!”我住处的院门外传来粗哑的呼喊,带着抑制不住的喜悦。

打开门,只见陈六扛着半袋沉甸甸的东西站在门口,他身上那件打满补丁的短褂换成了新做的粗布衣裳,黧黑的脸上沾着些许泥点,却笑得眼角的皱纹都挤在了一起。

“这是?”我看着他肩上鼓囊囊的布袋,不用猜也知道里面是什么。

他将布袋往地上一放,“咚”的一声闷响,伸手在衣襟上擦了擦,有些不好意思地笑道:

“这是今年的新米,韩先生教种的占城稻,我家收了三石多,比往年多了三成还不止!特意给您送些来尝尝鲜。”

我弯腰解开布袋绳,饱满的稻米粒粒分明,带着阳光晒过的温度,捧在手里沉甸甸的。

陈六在一旁搓着手,絮絮叨叨地说:“我儿子小念,现在每天都要去田埂上看稻子,说长大了要像李大人一样,为百姓做实事。”

他提到儿子时,眼中的光比稻浪还亮。

当我捧着温热的新米,听着陈六念叨儿子的名字,忽然想起初见他时,他胳膊上带着被赵全手下打的伤疤,哭诉儿子差点饿死的模样。

曾经的苦难都化作了如今的笑脸与新米。

我喉头一紧,拍了拍陈六的肩膀:“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朝廷的新政,是你们自己的汗水。”

“没有李大人,哪有什么新政啊!”

陈六急着反驳,李先生,您一定要收下这米,不然我心里不安稳。”

他说着,眼圈就红了,转身要走,却被我拉住。

“米我收下,这钱你拿着给小念买些笔墨。”

我拿出一串铜钱,又从桌上拿起韩愈编的《农书》递给他,“让小念多读书,将来做个有担当的人。”

陈六扭不过我,只能接过书与铜钱,连连点头,走到院门口时还回头喊:“李先生,明天我带乡亲们来给您道谢!”我笑着摆手,看着他的身影消失在稻浪深处。

陈六走后,韩愈走了过来,“这是各地上报的丰收情况,占城稻在幽州、平卢都试种成功了,平均亩产比旧稻多三成。”

我接过韩愈递来的奏报,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各地的收成数字,“亩产三石五斗”的字迹格外醒目。

“多亏了你在平卢推广种植,”我拍了拍奏报,“不然这占城稻再好,也落不了地。”

韩愈摆摆手,夸张地叹了口气:“你可别夸我,都是大人的决策。”

韩愈又说道:“流民返乡的情况比预想的好,朝廷拨的安置粮及时到位,加上新稻丰收,已经有不少流民安定下来了。”

“不过还有些问题,部分返乡农户缺少农具,需要朝廷扶持。”

“我已经写好了奏请,”我从案上取来一份手稿,“请朝廷拨款打造农具,以成本价卖给农户,实在贫困的可以赊账。”

韩愈接过手稿,快速浏览一遍,点头道:“这样既不会增加户部负担,又能帮到百姓,李昭那老顽固应该不会反对。”

提到李昭,我们俩都笑了,那位户部尚书,如今可是“民生账”的忠实拥护者。

接下来的几日,我与韩愈、李昭一同整理清查与丰收的奏报,将清退官吏、查处贪腐、粮食丰收、流民安置等情况一一汇总,足足写了二十卷。

定稿那天,我们三人在节度使府的庭院里摆了一桌简单的酒菜,就着陈六送来的新米煮的粥,配着几碟小菜,却吃得比任何山珍海味都香。

“明日我便返回长安复命,”我端起酒杯,“后续事宜,还要劳烦韩兄与李尚书。”

韩愈与李昭同时举杯:“放心去吧,这里有我们。”

月光洒在酒杯里,映出三人的身影,曾经的朝堂对手,如今成了并肩作战的同僚,这或许就是新政带来的另一种“丰收”。

返程沿途的村落都挂起了红灯笼,百姓们站在路边,捧着新米、水果往我们车上塞。

有个瞎眼的老婆婆摸着我的衣袖,哽咽道:“李先生,我看不见,但我知道,现在的日子亮堂了。”

她的手很粗糙,却带着温暖的力量,我握着她的手,轻声说:“会一直亮堂下去的。”

回到长安时,朱雀大街两侧早已挤满了百姓,他们举着“平藩利民”的灯笼,高声诵读着我之前写的《吊沧州》。

当我的马车经过时,欢呼声如潮水般涌来,有书生高声喊道:“李大人,愿为您作赋,颂此盛世!”

我掀开帘子,对着百姓拱手:“这盛世,是陛下的英明,是百官的辛劳,更是百姓的汗水!”

入宫面圣时,武则天正在明堂批阅奏报,案上摆着我送来的丰收奏报。

见我进来,她放下朱笔,指着奏报笑道:“李白,你果然没让朕失望。现在百姓都在念你的好呢。”

我躬身行礼:“此乃陛下推行新政之功,臣只是尽了分内之责。”

“朕要的,不是你的谦逊。”

武则天起身,走到殿中悬挂的大唐舆图前,指着幽州等地,朕要你作一篇《平藩颂》,将你的功绩与愿景都写进去。

朕要将它刻在石碑上,立于长安城外,让后人都知道,大唐的盛世,是怎么来的。”

我心中一震,抬头看向武则天。

这位女帝的眼中,没有帝王的猜忌,只有对百姓的牵挂与对功绩的认可。

我拱手道:“臣遵旨。”

她命人取来最好的宣纸与狼毫,亲自为我磨墨:“朕知道,你的诗里,有百姓的心声,有将士的热血,这才是最动人的颂歌。”

墨香在明堂中弥漫,我握着狼毫,脑海中闪过沧州城头的烽火、幽州账册上的血字、平卢田间的稻浪、陈六手中的新米。

文气在胸中翻涌,笔尖落下的瞬间,金光四射:“粤若稽古,大唐启运……沧州鏖战,血沃孤城;

藩账清查,弊绝风清……稻浪翻金,流民归里;四海升平,百姓康宁……”

诗句一气呵成,文气凝成的稻浪、剑影、炊烟在殿中交织,武则天站在一旁,眼中满是赞叹。

当我写下“功非独擅,实赖朝野同心;

业可永垂,当铭山河万代”时,她忽然抚掌大笑:“好一个朝野同心!李白,你写出了这盛世的根本!”

当《平藩颂》完成,当武则天的赞叹响彻明堂。

我忽然明白,这篇颂诗不是为我而作,也不是为武则天而作,而是为那些浴血奋战的将士,为那些辛勤劳作的百姓,为那些支持新政的朝臣。

我放下狼毫,躬身道:“臣谢陛下成全,此颂当献给天下人。”

武则天命人将《平藩颂》抄录数份,一份留于史馆,一份刻于石碑,其余分发至各州府。

她看着我,忽然道:“朕知道你下一步想做什么,清查藩镇只是开始,整顿吏治、推广农桑,还有很多事要做。”

“朕给你放权,你尽管去做,朕是你最坚实的后盾。”

出了明堂,狄仁杰早已在门外等候。

他递给我一杯热茶:“你的《平藩颂》,我在殿外都听到了,朝野同心四个字,说得好啊。”

我接过热茶,暖意从手心传到心底:“狄公,若不是你在朝堂上支持我,若不是陛下信任我,我也做不成这些事。”

“你这孩子,总是这么谦逊。”狄仁杰笑道,“不过有个人,你倒是该去拜访一下。李靖老将军听说你平藩有功,特意让人捎话,说想见见你这个厉害的后生。”

我心中一喜,李靖是大唐的功臣,兵法谋略冠绝天下,得到他的指点,是我的荣幸。

次日清晨,我带着陈六送的新米和韩愈编的《农书》,前往李靖的府邸。

当见到李靖后我躬身行礼:“晚辈李白,拜见李老将军。”

他摆摆手,指着石桌旁的椅子:“坐吧。你改良推恩令,平了三藩之乱,还让百姓吃上了饱饭。”

“老将军谬赞了,”我连忙道,“晚辈只是恰逢其会。”

他起身走进书房,取出一个古朴的木盒,递给我:“这是我祖传的《兵法秘要》,里面不仅有行军打仗的谋略,还有治理地方的心得。”

“你文能安邦,武能退敌,这书交给你,比留在我手里有用。”

我接过木盒,入手沉重,上面刻着“为国为民”四个大字。

我捧着木盒,眼眶发热:“老将军,这份厚礼,晚辈受之有愧。”

“平藩之功,非我一人所有,是陛下、是狄公、是韩兄、是李尚书,还有无数将士百姓共同的功劳。”

“你能这么想,就更该收下。”李靖拍了拍我的肩膀,“大唐需要的,不是居功自傲的功臣,而是心怀天下的能臣。”

“你记住,权力越大,责任越重,以后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要记得‘为国为民’这四个字。”他的手掌粗糙而有力,传递着老一辈忠臣的期许。

我郑重地将木盒抱在怀里,起身再次行礼:“晚辈谨记老将军教诲,此生定当以为国为民为己任,绝不辜负您的期望。”

李靖看着我,忽然笑了,眼中的威严化作了长辈的慈爱:“好,好,大唐有你这样的后生,何愁不盛?”

离开李府时,夕阳正斜,长安城外的石碑已经开始动工,工匠们正小心翼翼地将《平藩颂》的文字刻在石碑上。

百姓们围在一旁,争相诵读着诗句,“稻浪翻金,流民归里”的声音在夕阳中回荡。

我抱着《兵法秘要》,望着远处的炊烟与晚霞,忽然觉得无比踏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