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噼里啪啦!

清晨,白云镇圩日。

不少人天还没亮就从家里出发,赶来镇子的集市,毕竟晚了有些东西就卖完了。

又或者早点来占位置,将家里的东西拿出来卖。

众人来到圩上,就听到有人放鞭炮。

众人便好奇的过去凑热闹,然后就看到一个一人高的木板立在店铺旁。

上面写着“高价回收山货,干货……”

下面还列举了回收的山货,以及价格。

“干木耳每斤0.2—0.3?”

“笋干每斤0.10—0.15元?”

“黄花菜每斤0.2—0.25?”

众人看到这个价格,眉头一皱,一时间没看懂,然后就看到底下的文字。

“价格根据品质判定,品质越高价格越高。”

“咦,我家里刚晒了不少木耳和蘑菇。”有人忍不住惊讶道,“那不是可以拿出来卖吗?”

反正都是山上摘的,又没有成本,拿出来卖还能赚钱。

“我家也有,要是能卖钱,那就多了一笔收入。”

“是啊,就是不知道是真是假?”

“去问问不就知道了!”

众人说完,然后就朝店里走去

大娘没想到还没开业,人就那么多,甚至还看到了几个熟人。

“大家放心,我们写的肯定是真的,只要你们把家里的干货拿过来,我们都会收的。”

“那品质怎么定啊?”有人忍不住道,“不能你们说什么品质就是什么品质吧!”

“品级大家可以看看旁边的木板,上面有写。”

大娘早就听从苏佩云的建议,将怎么定级的都写出来。

而且不要一开始就拿出来,要等大家进店咨询的时候再拿出来。

要不然大家都没有疑惑,根本不会进来咨询,只要大家进店了,就会造成火爆的现象。

街上的人都会吸引过来。

众人闻言,便看向木板上的文字。

“这个价格,怎么和我上次去我家收的不一样啊!”

大娘看见的熟人也提出疑问,这话一出,众人瞬间就安静下来,纷纷看向大娘,想要看她怎么解释。

大娘听到这话,也是松了口气,还好小云提前想到这种情况,然后提前交代她怎么回答。

“因为我们是上门去你家收的,肯定价格要低于这个价,这个是你们送过来的价格。”

“大家从大老远跑过来,把货送过来,多少也要加一点路费给大家,大家说是不是啊!”

“对。”

“老板娘大气!”

众人闻言,非常赞同,要是别人来他们家收货是这个价,他们送到店里时也是这个价,那他们何必浪费时间精力送过来啊!

“你们收多少啊?”

“有多少就收多少。”

众人闻言,心底就开始盘算起来,如果这样的话,那他们就可以天天跑去山上摘,然后晒干拿过来卖。

众人得到肯定的回答后,都急匆匆的离开了,他们要把消息带回去,起码要告诉亲朋好友。

毕竟来圩上的肯定有同村的人,然后山上就那么点货,同村人摘完后,他们就没得摘了。

所以,他们必须抢先一步。

这一天下来。

大娘两人一直在给大家解答,倒是下午的时候,有些人回去后,把家里的干货拿过来。

还有些比较聪明的人,回村后,立马把村里人的干货都收了。

等其他人回村后,就发现,自家的干货被人收了,顿时气得对自家人大骂起来。

而后他们就赶紧动员家里人,赶紧去山上摘山货。

…………

另一边。

大伯带着族人前往隔壁县去收干货。

他们村在两县交接之处,所以离隔壁县最近的村子也才十几公里。

一行人走了一个多小时就到了最近的村子。

“你们要做的是熟悉价格,把各种干货价格记熟……”大伯一边走着,一边指点他们。

“除了价格,还要学会辨别干货的品质,比如,沙子杂草这些杂质多不多,确定好品质,给的价钱也不一样。”

几人都非常认真的倾听,毕竟大伯告诉他们,一天能赚几块钱,勤快点的话,能赚几十块。

他们一个月都才能赚几十块,所以自然非常心动,结果发现,要学的东西还是很多。

“我会带你们几天,到时候你们就自己去收货。”大伯说着,又提点道。

“到时候,你们几个人先一起收,等熟悉了,就可以单干,又或者带团队。”

几人点了点头。

然后跟着大伯来到一户人家门口。

那人正准备出门,就看到大伯等人赶着牛车,好奇的看了过来。

“老乡,我们是隔壁村的,专门收干货的。”大伯下了车,小步走来,并且主动开口。

“干货?”

那人惊讶一下,倒是没有理解,毕竟村子里到处都有走街串巷的人,要么是收东西,要么是卖东西的。

“对的。”大伯从牛车上拿出一块木板,“这是我们要收的干货以及价格,你可以看看……”

“老乡放心,价格肯定公道,反正这些干货吃了也就解解嘴馋,但是卖了还能还钱。”

老乡接过木板,仔细打量着上面的价格,再听到大伯的话,的确有些心动了。

“好,我家里正好还有一些笋干和木耳,你看看能值多少钱。”

“行。”

大伯收回木板,然后让其他人把筐取下来,并且从里面取出一个称。

那人很快就提着两个箩筐出来,“不是很多,前几天家里吃了不少。”

大伯点了点头,表示明白,“老乡是想用自己的筐称,还是我们的筐称。”

“我自己的吧!”

老乡看了看大伯的筐,还是选择用自己的。

“好。”大伯点了点头,“咱们的价格是不包括筐的,希望老乡能理解。”

老乡点了点头,自然明白这个道理。

大伯便让族人把老乡筐里的木耳倒出来,倒进自家筐里,然后单独称了称老乡的筐。

等把筐的重量称出来后,然后又把木耳倒回老乡的筐里,然后再一起称重。

最后,再把筐的重量减去,就是木耳的重量。

“一共五斤,0.2元一斤,刚好一块钱。”

“行!”

老乡露出笑容,没想到白捡一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