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其他类型 > 和亲?王爷他有点难缠 > 第319章 化干戈为玉帛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这日,两人正在商讨如何应对渊国即将派来的使团,内侍送来紧急军报——北境之外,几个游牧部落因冬季雪灾,有异动迹象,似有南下劫掠之意。

陆其琛脸色瞬间凝重。内忧未靖,外患又起。若处理不当,边境烽烟再起,刚有起色的国内经济将遭受重创,更会给渊国可乘之机。

“王爷,此事需谨慎。”安湄看完军报,沉声道,“调兵震慑必不可少,但若能以最小代价化解,方为上策。”

“你有何想法?”陆其琛看向她。

“这些部落,无非是为求生存。与其兵戎相见,不如尝试‘以商代兵’,‘以粮易安’。”安湄思路清晰,“可派遣能言善辩、熟悉边情之人,携部分粮食、布匹、茶叶前往交涉,允许他们在指定边境集市,以其皮毛、牲畜交换所需物资,并承诺若其安分守己,可定期开放互市。同时,调一支精锐骑兵陈兵边境,以示威慑。软硬兼施,或可令其知难而退,甚至化敌为‘市’。”

陆其琛眼中闪过激赏。安湄的策略,与他心中所想不谋而合,且更为细致。这不仅能化解眼前危机,若操作得当,还能为晟国开辟一条新的、相对稳定的北部边贸线路。

“此计甚妙!人选方面……” 陆其琛沉吟。

“王爷,‘励耘阁’中,或有擅长此道之人。”安湄提醒道。

陆其琛恍然,立刻下令从“励耘阁”新招募的、有边地背景的吏员中遴选人才。最终,一名曾游历北境、通晓部落语言的寒门士子被选中,带着有限的物资和陆其琛的亲笔信函,前往北境执行这项艰巨的任务。

任务成功了。在边境守军的威慑和切实的物质利益诱惑下,部落首领接受了条件,骚动平息,甚至初步达成了小型互市的意向。

消息传回,陆其琛大喜,重重奖赏了那名士子,并将其破格提拔。此事让他更加坚定了重用实务人才的决心,也让他与安湄之间的默契与信任,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渊国使团抵达晟国皇城。

此次使团规格颇高,由安若欢一手提拔的户部侍郎带队,带来了丰厚的“慰问”礼品,其中不乏只有渊国皇室才能享用的珍稀药材和绫罗绸缎,指名道姓是给安湄王妃的。同时,使团也带来了关于“通商理事馆”馆址、人员名单等具体事宜的文书,态度看似谦和,细节处却寸步不让。

接待宴会上,气氛微妙。陆其琛面色沉静,应对得体,既不失地主之谊,也毫不掩饰对渊国意图的警惕。安湄作为王妃出席,举止端庄,言谈间既维护了晟国体面,也并未完全切断与渊国使团的亲近,她收下了那些昂贵的礼物,并得体地表示感谢兄长安若欢的挂念。

宴会间隙,使团副使,一位眼神精明的中年官员,寻机向安湄恭敬地递上了一封安若欢的私信。

信中,安若欢一如既往地关怀备至,细问饮食起居,叮嘱保重身体。但在信末,他看似不经意地提了一句:“闻北境偶有小扰,已得平息,幸甚。然四边不靖,终非长久。晟国疲敝,强邻环伺,其琛独木难支,湄儿身处其间,辛苦矣。若觉疲累,渊国故土,随时可归。”

这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安湄心中漾开涟漪。兄长这是在提醒她晟国的脆弱,暗示陆其琛面临的巨大压力,甚至……再次抛出了“归家”的诱惑。

她将信纸在烛火上点燃,看着它化为灰烬。目光抬起,望向宴会主位上那个正与渊国正使周旋、侧脸线条冷硬的男人。

她知道,自己不会回去。那条他来时路上燃起的宫灯,不仅照亮了他归来的路,也照亮了她自己的心。她已选择与他同行,在这条布满荆棘的路上,走下去。

御花园,深夜。

陆其琛难得有片刻清闲,与安湄并肩走在月光下。荷塘里残荷听雨,别有一番清寂之美。

“渊国使团,三日后离京。”陆其琛开口道,“理事馆之事,基本敲定。”

“嗯。”安湄轻声应道。

沉默片刻,陆其琛忽然问:“安若欢在信中,说了什么?” 他终究还是在意的。

安湄停下脚步,转头看他,月光下她的眼眸清澈如水:“兄长问候我的近况,并说……若我觉得辛苦,随时可以回渊国。”

陆其琛身体瞬间绷紧,目光锐利地看向她。

安湄却微微一笑,那笑容在月色下显得格外温柔而坚定:“我告诉他,晟国虽难,但此处有未竟之事,有……值得相守之人。我心已定,不必再挂念。”

陆其琛怔住了,看着她眼中毫无保留的坦诚与情意,心中最坚硬的角落仿佛被瞬间融化。他伸出手,紧紧握住了她的手,十指相扣,力道大得几乎让她感到疼痛,却又无比安心。

“安湄,”他声音低沉,带着一丝沙哑,“待北境互市稳定,待‘励耘阁’初具规模,待……陛下再年长几岁,本王便……”

后面的话,他没有说出口,但安湄已然明白。那是一个关于权力交接、关于携手归隐的承诺,遥远,却真实地存在于他们共同的未来蓝图里。

好,我等着。”她轻声回应,回握住他的手。

渊国使团带着初步达成的协议与一丝不易察觉的失望离开了晟国皇城。陆其琛在谈判中展现出的强硬与老练,远超安若欢最初的预估。而安湄那份不动声色的坚定,更让渊国试图通过亲情施加影响的打算落空。

晟国,御书房偏殿。

炭火烧得正旺,驱散了初冬的寒意。陆其琛正与几名“励耘阁”提拔上来的年轻官员商议北境互市的具体章程。这些年轻人虽略显青涩,但眼神明亮,提出的建议务实而新颖,从货物定价、交易流程到纠纷调解,条理清晰。

陆其琛凝神听着,偶尔发问,目光锐利却不再像以往那般充满压迫感。他注意到其中一名叫沈墨的年轻人,对数字极其敏感,对可能出现的走私漏洞预判精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