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科幻小说 > 星穹废柴:我的舰队来自回收站 > 第517章 突破:通用接口与转换器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17章 突破:通用接口与转换器

“先锋号” 工业区的研发实验室里,晨光透过舷窗,在桌面上投下一道狭长的光斑。光斑中央,一个巴掌大小的金属装置正散发着淡紫色的微光 —— 这是凯和星璃连续奋战 72 小时的成果:“灵能 - 机械通用转换器”。装置的一侧是艾塔尼风格的灵能接口,刻满细密的传导纹路;另一侧是人类标准的机械接口,布满金属针脚;中央的透明舱体内,星晶粉末与超导线圈组成的核心正缓慢旋转,像一颗微型的 “双星系”,在磁场中释放着稳定的能量波动。

“再测一次灵能转化率。” 凯的声音带着疲惫却难掩的兴奋,他将转换器连接到测试平台,手指在控制台上快速操作,屏幕上的数据开始跳动,“输入灵能强度 0.5 单位,目标输出电能 220V,频率 50hz,看看这次能不能精准匹配‘老兵’号的电路参数。”

星璃坐在装置旁,额间的晶体与转换器的核心形成共振,灵能像细流般缓缓注入:“灵能传导效率 98%,没有能量损耗。核心的磁场稳定性也很好,波动幅度小于 0.1 特斯拉,应该能稳定输出电能。”

这是他们研发的第 13 版转换器。前 12 版要么灵能转化率不足 80%,要么输出电能的频率波动过大,无法满足 “老兵” 号老旧电路的严苛要求。直到昨天凌晨,星璃突发灵感 —— 用艾塔尼的 “星晶磁场约束技术” 包裹人类的超导线圈,让灵能在转化过程中形成 “能量缓冲层”,既避免灵能直接冲击机械系统,又能通过磁场调节电能参数,像 “翻译官” 一样,将艾塔尼灵能信号 “翻译” 成机械系统能理解的电能信号。

“测试结果出来了!” 凯的声音突然拔高,屏幕上的参数稳定在预设范围:“灵能转化率 92%,输出电能 220.3V,频率 50.1hz,波动幅度 0.2%,完全符合‘老兵’号的要求!”

实验室里瞬间响起压抑的欢呼,两人几乎同时伸手,想要触碰这个解决了兼容性难题的 “钥匙”,又在半空不约而同地停下 —— 连续三天的高强度工作,让他们的手都微微颤抖,却不敢轻易破坏这来之不易的成果。

转换器的核心突破在于 “双阶段适配” 设计:

第一阶段是 “灵能预处理”—— 转换器内置的星晶核心会先将输入的灵能转化为 “稳定灵能流”,通过调整磁场强度,将灵能的波动幅度控制在 0.1% 以内,避免灵能冲击对机械系统造成损伤;

第二阶段是 “参数精准转换”—— 稳定后的灵能流通过超导线圈,转化为电能信号,同时内置的 “智能调节模块” 会实时监测输出参数,根据接入设备的需求,自动调整电压、频率和电流,实现 “一器多能”,既能适配 “老兵” 号 220V 的老旧电路,也能满足新核心 380V 的高功率需求。

“光有能量转换器还不够,数据接口的兼容性也得解决。” 凯拿出另一块装置 ——“通用数据接口”,它的外形与转换器相似,却内置了更复杂的信号处理芯片,“‘奇美拉’计划中,新战舰的灵能系统需要与导航、武器等机械系统实时交换数据,而不同系统的数据格式和传输速率完全不同,必须有一个‘通用翻译’,才能让它们协同工作。”

这个数据接口的研发同样困难重重。人类机械系统的数据格式是 “二进制编码”,传输速率最高 100mbps;而艾塔尼灵能系统的数据格式是 “灵能波动编码”,传输速率可达 1Gbps,两者就像 “用摩尔斯电码与中文对话”,完全无法互通。

星璃的灵能再次发挥关键作用。她通过灵能感应,记录下灵能波动与二进制编码之间的对应关系,像 “编制字典” 一样,建立起一套完整的 “灵能 - 机械数据对照表”。凯则根据对照表,在接口中植入 “实时翻译芯片”,让接口能在 0.001 秒内完成两种数据格式的转换,同时自动适配不同的传输速率,确保数据传输不丢失、不延迟。

“数据接口测试开始!” 凯将接口连接到灵能传感器和机械导航系统,“模拟灵能系统传输目标坐标数据,看看导航系统能不能准确接收并解析。”

星璃启动灵能传感器,一组坐标数据通过接口传输到导航系统:“目标坐标 x-73.2,Y-15.6,Z-9.8,传输速率 100mbps。”

几秒钟后,导航系统的屏幕上准确显示出目标位置,误差小于 1 米:“数据解析成功!没有出现乱码或丢失,传输延迟 0.0005 秒,完全满足实时控制的需求!”

通用接口与转换器的成功研发,不仅解决了 “老兵” 号与新核心的整合难题,更为 “奇美拉” 计划扫清了最大的技术障碍。当天下午,团队就将这两项成果应用到 “老兵” 号的系统整合中 ——

在动力舱,新核心通过能量转换器,稳定为 “老兵” 号的推进器、冷却系统和配电盘供电。控制台屏幕上,能量传输曲线呈现出完美的正弦波,再也没有之前的剧烈波动;推进器的转速稳定在最高值,却没有出现任何过载保护的迹象;冷却系统的流量也自动调整到最佳状态,核心温度始终控制在 65c左右。

在舰桥,通用数据接口将灵能传感器采集的外界环境数据,实时传输到机械导航系统。导航屏幕上,小行星带的分布、陨石的移动轨迹、追猎者侦察舰的位置,都清晰地显示出来,数据更新频率从之前的 10 秒一次,提升到 1 秒一次,大大提升了战舰的环境感知能力。

“太神奇了!” 莉娜驾驶着 “老兵” 号,在小行星带进行测试航行,操纵杆的反馈比之前更精准,战舰的机动性也提升了 30%,“感觉‘老兵’号像换了一艘新舰,不仅动力更强劲,操控也更灵活,再也没有之前那种‘力不从心’的感觉。”

老周则在动力舱检查电路状态,万用表显示的各项参数都稳定在安全范围:“之前担心的导线过热问题也解决了!转换器输出的电能参数非常精准,老旧导线不仅能承受,还能长时间稳定工作,再也不用频繁更换零件了。”

夕阳西下,“老兵” 号缓缓停靠回 “先锋号” 的泊位。团队成员们聚集在动力舱,围着能量转换器和通用数据接口,脸上都洋溢着难以抑制的笑容。这两项技术突破,不仅是简单的设备研发,更是两种截然不同科技体系的 “首次握手”,为未来 “奇美拉” 级战舰的多系统整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们之前总觉得,不同科技体系之间的鸿沟是无法跨越的。” 雷诺看着运转中的转换器,语气带着感慨,“但现在才明白,只要找到正确的方法,哪怕是看似不可能的难题,也能找到解决的路径。这次的突破,不仅解决了整合问题,更打开了我们的思路,未来我们还能融合更多不同的技术,创造出更强大的装备。”

凯拿出设计图,在上面添加了新的标注:“接下来,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研发更大型的转换器和接口,为‘奇美拉’级战舰的灵能护盾、主炮和推进器提供通用适配。甚至可以尝试将艾塔尼的灵能技术与人类的武器系统结合,研发出更强大的‘灵能电磁炮’或‘智能灵能鱼雷’。”

星璃的眼中闪烁着兴奋的光芒,她的灵能感应到转换器和接口中蕴含的无限可能:“这些装置还能进一步优化。比如在转换器中加入‘能量回收模块’,将机械系统的多余能量转化为灵能储存起来;在接口中增加‘故障自修复功能’,就算出现轻微损坏,也能通过灵能自动修复,提升可靠性。”

夜幕降临,研发实验室的灯光依旧明亮。凯和星璃开始绘制 “奇美拉” 级战舰的系统整合方案,将通用接口和转换器的应用场景逐一标注;老周和莉娜则在测试平台上,对转换器进行极限性能测试,尝试提升其转化率和稳定性;雷诺和小林则在整理研发数据,将这次的突破经验总结成手册,为后续的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这次的技术突破,不仅带来了巨大的成就感,更让团队看到了融合不同科技体系的可能性。在对抗追猎者的道路上,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的技术路线,而是学会了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用创新的思维打破科技代差的壁垒。当通用接口与转换器的光芒照亮实验室时,所有人都知道,“奇美拉” 计划已经迈出了最关键的一步,一艘融合了人类智慧与艾塔尼科技的强大战舰,即将在这片星域中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