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卷不动了,回村种田放松一下 > 第306章 沃土新成:淤泥坝竣工投产与生态循环的启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06章 沃土新成:淤泥坝竣工投产与生态循环的启航

初夏的微风拂过庞庄村的山峦,带来了沙棘新叶的清香和泥土苏醒的气息。在清水涧那条曾经雨季湍急、旱季干涸的沟壑里,一场静悄悄的变革已然完成。经过秋冬的紧张施工和春季的收尾调试,清水涧淤泥坝系统示范工程迎来了全面竣工的历史性时刻。这不仅是一座水利工程的落成,更是“本味”发展理念与政府战略支持完美结合、结出硕果的标志,是庞庄村生态与生产空间拓展的新纪元。

一、 高标准验收:权威认可与品质背书

竣工仪式没有选择锣鼓喧天的盛大场面,而是举行了一场务实而庄重的 “工程竣工验收评审会” 。会议由县水务局主持,省水利厅、市农业农村局派出了专家组成员,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以及“本味”作为业主单位共同参加。

专家组一行沿着修缮一新的巡查步道,实地察看了工程全貌。只见:

* 骨干坝巍然矗立,浆砌石体坚固平整,溢洪道、泄水涵洞启闭灵活。坝前已形成一湾碧水,清澈见底,偶有野鸭游弋,波光粼粼。

* 生产坝梯级分布,坝体牢固,坝后已经淤积出厚实、平整且肥沃的土壤,在阳光下泛着深褐色的光泽,与周边坡地的贫瘠形成鲜明对比。

* 沟道两岸的边坡防护和植被恢复效果显着,新栽的沙棘、紫穗槐等灌木已然成活,绿意盎然,有效固土护坡。

* 配套的监测设施(水位尺、沉降观测点)安装规范,巡查道路畅通无阻。

在随后召开的评审会上,施工单位汇报了施工总结,监理单位宣读了质量评估报告(认定工程质量为“优良”),设计单位确认工程完全符合设计要求。程诺代表“本味”汇报了工程运行管理方案的编制情况。

专家组成员经过质询和讨论,一致给予高度评价:

“该工程规划设计科学,施工质量过硬,生态理念先进,不仅有效控制了水土流失、保障了下游安全,更成功淤出了高质量的可耕土地,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完全达到了示范工程的预期目标,为类似地区的小流域治理提供了宝贵经验!”

省水利厅的专家特别指出:“‘本味’作为企业,能如此高标准地投资并参与生态治理,体现了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种‘政府引导、企业主体、村民受益’的模式,值得总结推广!”

最终,验收组一致同意工程通过竣工验收,正式交付使用。这一刻,王龙飞、李静、陆明宇、赵大虎等人心中都充满了激动与自豪。所有的汗水与付出,在这一刻得到了最具权威的认可。

二、 沃土初垦:希望在新田上萌发

验收通过的当天下午,一场简单而寓意深远的 “新地开犁仪式” 在最大的一块淤积区举行。没有领导剪彩,主角是赵大虎和几位村里最有经验的老农,以及一台披着红绸的崭新小型旋耕机。

王龙飞抓起一把黝黑、细腻、仿佛能捏出油来的新土,对周围的村民和公司员工动情地说:“乡亲们,同事们!今天,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是雨水从山上带来的泥土,是我们用坝栏下来的财富,是政府支持和咱们自己汗水换来的金疙瘩!从今天起,它不再是荒沟,是我们庞庄村的‘新粮仓’‘钱袋子’!”

赵大虎兴奋地启动旋耕机,锋利的犁铧深深地切入这片沉睡已久的沃土,翻起整齐而肥沃的泥浪,散发出泥土特有的芬芳。几位老农跟在后面,仔细地捡出偶尔可见的小石砾,脸上洋溢着发自内心的笑容。

“这土真好!比我家坡地的土还肥!”一位老农啧啧称赞。

“那可不,这可是山上冲下来的精华!又保水又肥!”赵大虎大声回应,声音里充满了干劲。

按照既定规划,这批新淤出的近百亩良田,将立即投入利用:

* 土地的使用: 大部分土地由“本味”统一规划,首批试种高品质的鲜食玉米和具有特色的短周期瓜果蔬菜,供应驿站食堂、员工福利和本地高端市场。技术由李静团队指导,采用绿色有机标准。

* 村民入股合作社示范田: 划出部分地块,由村民土地股份合作社直接经营,种植市场需求旺、效益好的经济作物,作为示范和增收试点。

* 种养结合试验: 在靠近水源的地块,探索“稻(或水生蔬菜)鱼共生”的生态循环模式,进一步提升土地附加值。

三、 系统效益:远超预期的生态红利

淤泥坝系统投入运行后,其带来的综合效益很快显现出来,远超最初的造地目标:

1. 防洪减灾,保障安全: 入夏后的几场降雨充分检验了工程效果。暴雨来时,骨干坝有效削峰滞洪,下游沟道水流平稳,不再有山洪泛滥的威胁。村民们的安全感大大提升。

2. 蓄水保墒,缓解干旱: 骨干坝形成的小水库,成了山沟里的“绿色水盆”。不仅为下游新垦地提供了可靠的灌溉水源,还能在旱季向下游生态补水,沟涧里的植被明显变得更加茂盛。

3. 改善生态,提升景观: 一湾碧水的出现,瞬间提升了整个沟谷的景观层次和生物多样性。鸟类、昆虫种类增多,形成了独特的湿地小气候。这里很快成了驿站游客进行生态研学和新村民散步休闲的“网红打卡点”。

4. 巩固成果,促进循环: 淤出的土地,为发展高附加值的生态农业提供了空间,而生态农业的废弃物(如秸秆)又可作为有机肥还田,或用于鹿场饲料,形成了“治理-生产-再利用”的良性循环,真正将生态优势转化为了经济优势。

四、 模式升华:从项目到可复制的经验

工程的巨大成功,使其迅速成为了一个现象级的样板。

省市媒体进行了跟踪报道,“昔日荒沟变沃土”的故事广为流传。周边区县乃至外省的考察团纷至沓来,学习“庞庄经验”。

王龙飞和李静在接待考察时,总结出了几条核心经验:

* “以企带村,利益共享”是动力: 企业获得了发展空间,村民获得了土地资产和就业机会,政府实现了生态治理目标,形成了多方共赢的格局。

* “科技引领,质量为先”是基础: 精准的设计、严格的施工、科学的管护,确保了工程效益的长期发挥。

* “系统治理,生态优先”是灵魂: 不仅要拦泥淤地,更要考虑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景观提升,追求综合生态效益。

* “因地制宜,产业融合”是出路: 淤出的土地必须与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乡村旅游等结合起来,才能实现可持续利用。

五、 新的起点:迈向更广阔的绿色未来

站在清水涧畔,望着眼前水波荡漾、绿意盎然的景象,与记忆中那条荒沟对比,王龙飞感慨万千。他对身边的团队说:

“同志们,淤泥坝项目的成功,给了我们巨大的信心!它证明了一点:只要我们尊重自然、科学规划、实干苦干,就能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 这不仅仅是一个工程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开始。它为我们未来治理更多的沟壑、拓展更可持续的生产空间,探索出了一条光明大道!”

李静补充道:“没错。接下来,我们要把这里打造成‘本味’的生态农业核心示范区和环境教育基地。要把我们的种植标准、循环模式在这里实践到极致,让它成为我们‘本味’优质农产品的新名片,也成为向外界展示我们绿色发展理念的窗口。”

清水涧的淤泥坝,如同一位沉默而伟大的改造者,彻底重塑了这片土地的模样与未来。它流淌的不再是裹挟泥沙的洪水,而是滋养希望的清泉;它输出的不再是贫瘠与荒凉,而是肥沃与丰收。庞庄村的版图上,因此增添了一块充满生机与希望的“新大陆”,也为中国千千万万渴望振兴的乡村,提供了一个可学、可鉴、可复制的生动范例。这幅由汗水、智慧与协作共同绘就的绿色画卷,正在广袤的田野上,徐徐展开更加壮丽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