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泻在庞庄村的大地上,智能温室玻璃顶反射着耀眼的光芒,沙棘园绿意盎然。而在“田园共创驿站”一期东侧的空地上,一派更加热火朝天的景象正在上演——驿站二期工程已全面进入主体结构施工阶段。钢架林立,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穿梭其间,勾勒出未来新空间的宏伟骨架。
王龙飞在处理完控股公司积压的重要事务后,特意抽出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没有安排正式的会议室汇报,而是直接来到了二期工地。他约了驿站项目的具体负责人——张小梅和周媛,准备进行一次边走边看、边问边谈的现场工作交流。他深知,很多真实的情况和精妙的构思,往往藏在砖瓦水泥的细节里和一线执行者的口中。
一、 工地现场的进度与细节把控
王龙飞戴着安全帽,在张小梅和周媛的陪同下,穿过临时围挡,踏入施工现场。空气中弥漫着水泥、钢材和泥土混合的气息。
“王总,您看,”张小梅指着已经竖起的主体钢架,语气中带着自豪与如数家珍的细致,“这边是公共活动区,规划了比一期更大的共享厨房、书吧、多功能厅和健身房。那边是住宿区,按照咱们商定的‘差异化’原则,设计了标准间、适合家庭的套间,还有几间留给长驻‘新村民’的、带小工作间的创意公寓。”
周媛补充道,她手里拿着平板电脑,上面是详细的设计图:“我们严格遵循之前‘新村民’智囊团讨论出的生态和实用原则。墙体保温材料用的是最新标准的环保建材,窗户是断桥铝三层玻璃,确保冬暖夏凉,节能降耗。所有公共区域都预留了充足的插座和网络接口,屋顶也预埋了光伏发电的管线,为将来绿色能源接入做准备。”
王龙飞仔细听着,不时伸手摸摸钢架的焊缝,或是蹲下身查看地基的平整度。他问道:“施工方配合怎么样?图纸和现场有没有遇到什么需要协调的问题?”
张小梅回答:“总体顺利。施工方是陆总严格筛选的,有类似项目经验。目前主要是一些细节衔接问题,比如共享厨房的排烟管道位置和后期运营的便捷性,我们和施工队长、设计师每天都会开个短会碰头,现场解决。程诺帮我们建了个临时协调群,有问题拍照上传,效率很高。”
“好!细节决定成败,尤其是这种注重体验的项目。”王龙飞点头肯定,“一定要盯紧施工质量,特别是水电、防水这些隐蔽工程,不能留隐患。”
二、 运营前置的思考:从“建造”到“运营”的无缝衔接
走到规划中的庭院区域,王龙飞停下脚步,看着正在平整的土地,问道:“小梅,周媛,工程进度我很满意。但我更关心的是,运营准备做得怎么样了? 房子盖起来是硬件,怎么让它‘活’起来,产生价值,才是关键。不能等建好了再想怎么用。”
这正是张小梅和周媛最近投入精力最多的地方。张小梅立刻回答道:“王总,我们正是这么想的。运营方案一直在同步推进,甚至可以说是设计指导施工。比如,”她指着图纸上的公共区域,“这个多功能厅,我们提前和几家有意向的合作方(如瑜伽工作室、手作工坊)沟通了需求,在设计阶段就考虑了隔音、照明、储物等细节。共享厨房的动线设计,也请教了春燕姐和几位喜欢烹饪的‘新村民’,确保好用。”
周媛点开平板上的一个文档:“这是我们初步制定的 《驿站二期运营管理手册(草案)》 。涵盖了客房服务标准、公共空间使用公约、活动组织流程、安全应急预案、甚至包括与一期客源的联动导流方案。我们还启动了下半年及明年的品牌活动日历规划,结合四季变化和农庄特色,比如秋季的‘丰收艺术节’、冬季的‘温泉养生季’,让驿站持续有吸引力。”
“活动日历这个想法很好!”王龙飞表示赞赏,“要把驿站变成一个有持续内容产出的平台,而不仅仅是住宿的地方。和农庄其他板块的联动尤其重要,比如酿酒厂的品鉴会、鹿场的亲子科普,都可以放在这里举办,形成闭环。”
三、 社区氛围的营造:软性环境的深耕
走到一期和二期连接处的规划绿地,王龙飞关心起更“软性”的问题:“二期投入运营后,预计容量会扩大近一倍。怎么避免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真正形成更有活力的社区氛围?怎么让新老住客融合,避免出现‘一期一帮、二期一伙’的情况?”
周媛对这个问题显然思考已久:“王总,我们有几个设想。首先是空间设计上引导交流,比如这个中心庭院,我们会设置舒适的户外家具、篝火区(安全可控的),鼓励大家走出来。其次是通过有组织的社群活动,比如定期举办跨期的‘邻里聚餐’、‘技能交换集市’、‘主题读书会’,打破物理隔阂。最重要的是发挥‘新村民’种子用户的作用,鼓励他们发起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我们平台提供支持。”
张小梅补充:“我们还在开发一个线上社区小程序,除了基本的预订功能,会增加社区动态发布、活动报名、二手物品交换、技能分享等板块,线上线下一体化,增强粘性。让驿站不仅是个住的地方,更是一个社交平台和精神家园。”
“这个思路非常对!”王龙飞深表认同,“硬件的复制相对容易,但这种独特的社区文化和氛围,才是我们最核心的、别人难以模仿的竞争力。一定要用心经营。需要什么支持,比如活动经费、技术支持,尽管提。”
四、 挑战与应对:人才与管理的升级
聊到深处,王龙飞也问起了面临的挑战。张小梅坦诚相告:“最大的挑战,确实是人才。二期运营后,我们需要更多专业的客房管家、活动策划、新媒体运营,甚至可能需要一名专职的社区经理。不仅要有服务意识,最好还能理解并认同咱们‘共创共享’的理念。招聘和培训压力不小。”
周媛也提到:“管理复杂度也会指数级上升。如何平衡标准化服务与个性化体验,如何高效调度更大的资源,如何考核激励团队,都是新课题。我们正在参考国内外优秀同类项目的管理经验,优化我们的流程和激励机制。”
王龙飞沉吟片刻,说:“人才问题,要纳入集团‘英才计划’优先考虑。可以两条腿走路:一是对外招聘有经验的专业人才,二是内部培养,从现有员工和优秀的‘新村民’中发掘潜力股,给予系统培训。管理上,要敢于授权,也要建立清晰的流程和考核。你们可以先拿个详细的岗位需求和培训方案出来,我们一起讨论。记住,驿站是咱们的门面,也是人才的孵化器,要把这里打造成能吸引人、留住人、成就人的平台。”
五、 展望未来:驿站与农庄的共生共荣
夕阳开始西斜,将工地的钢架拉出长长的影子。三人的现场交流接近尾声。王龙飞望着初具规模的二期工程,感慨道:“看着图纸上的规划一点点变成现实,这种感觉真好。驿站二期,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住宿需求,更是我们‘本味’理念的集中体现——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连接、传统与现代融合。它和酿酒厂、鹿场、沙棘园一样,是我们整体生态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张小梅信心满满地说:“王总,您放心。我们有信心把二期打造成一个标杆,让它成为更多人了解、体验、乃至参与‘本味’生活的窗口。我们会尽快完善运营方案,确保工程竣工之日,就是高质量运营启动之时。”
周媛也点头:“我们会持续迭代优化,让驿站真正成为庞庄村的一张亮丽名片,一个充满活力和温情的‘乡村会客厅’。”
离开工地时,王龙飞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张小梅、周媛的这次深入交流,让他不仅对驿站二期的硬件建设放心,更对其未来的“软件”运营充满了信心。他看到了一个不仅懂得建设,更懂得运营、懂得营造社区、有清晰战略思考的团队正在成熟。这座正在拔地而起的建筑,承载的不仅是砖瓦水泥,更是“本味”关于乡村新生活的美好想象与实践。它正与这片土地上其他的产业单元一起,共同编织着一幅更加丰富、动人的乡村振兴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