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都市言情 > 卷不动了,回村种田放松一下 > 第284章 跋涉寻径:丘陵山乡间的土地破题之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4章 跋涉寻径:丘陵山乡间的土地破题之旅

春深时节,山花烂漫。庞庄村大队下辖的五个自然村——庞庄(主村)、西山坳、北梁子、清水涧、杏花营——如同散落在群山褶皱中的明珠,沐浴在暖阳下。然而,这片看似广阔的土地,却大部分是起伏的丘陵和陡峭的山地,可用的平整耕地稀少。为了解决迫在眉睫的土地瓶颈,由coo陆明宇带队,赵大虎、小孙,以及特意请来负责测绘的程诺组成的 “土地资源考察小组” ,开始了对这几个兄弟村庄的深入实地勘察。王龙飞和李静虽未亲自踏勘每一寸土地,但全程通过实时通讯和晚间汇报,密切关注着每一次勘察的进展。

一、 勘察启动:带着问题走进山沟沟

出发前,陆明宇明确了此次勘察的目标:“我们不是去泛泛地看风景,而是要带着具体问题,寻找具体的答案:哪些地块相对集中、坡度适宜、水源方便?土壤性质适合发展什么?道路交通状况如何?最重要的是,当地村民的意愿和村两委的态度怎样?”

赵大虎拍着胸脯:“陆总放心,这几个村的老支书、村长我都熟!地形我也熟,年轻时打猎砍柴,哪个山沟没钻过?”他的本地经验和人脉,是此次勘察成功的关键。

程诺则检查着无人机、GpS测绘仪、土壤取样工具:“我会精确测量可用面积、高程落差,并初步分析土质。”

二、 逐村勘察:因地制宜的发现与评估

考察组用了整整一周时间,风尘仆仆,跋山涉水,对五个村进行了拉网式排查。

1. 西山坳:陡坡上的潜力与挑战

* 地形: 距离主村最近,但以陡坡地为主,连片平地极少。放眼望去,多是依山开垦的狭窄梯田,机械化作业困难。

* 发现: 赵大虎带领大家爬上一处向阳的缓坡,指着一片废弃的梯田说:“这块地虽然不成片,但日照足,避风,以前种过果树。关键是坡下有山泉,引水方便。”

* 评估(陆明宇): “这种地形,不适合大规模种植粮油或沙棘。但坡度在25度以下的向阳缓坡,或许可以尝试发展生态散养鸡、鹅,或者种植耐旱、对土壤要求不高的中草药(如金银花、连翘),既能保持水土,又有经济价值。需要修建小型蓄水池和简易步道。”

* 村民意愿(赵大虎了解): 村里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劳动力不足,对发展养殖和中药材种植有兴趣,但担心技术和销路。

2. 北梁子:干旱梁峁的节水农业试验田

* 地形: 典型的黄土梁峁地貌,地势高,风大,干旱缺水,土壤贫瘠。主要作物是耐旱的谷子、糜子。

* 发现: 在一片相对平坦的梁顶,程诺用无人机发现了一片较大的闲置地块,但土壤沙化严重。

* 评估(李静通过视频连线): “这里的光照资源极其丰富。虽然干旱,但正是发展节水型高附加值农业的潜力区。可以试点建设半固定式喷灌或滴灌系统,种植抗旱的杂粮(如藜麦、鹰嘴豆)或特色食用菌(如适合干燥环境的羊肚菌)。关键是解决水的问题,需要勘探地下水源或建设大型集雨窖。”

* 村民意愿: 村民对新技术将信将疑,但渴望改变靠天吃饭的现状。

3. 清水涧:溪谷旁的精致农业与旅游延伸

* 地形: 村如其名,一条清澈的山涧穿村而过,两岸有狭长的冲积平地,土壤肥沃,但面积很小。周边山林茂密。

* 发现: 溪流两岸的菜地长势良好,但零散。上游有一处废弃的小型水库和引水渠。

* 评估(陆明宇&张小梅远程参与): “这是潜力最大的村!溪畔平地可发展精品蔬菜、草莓采摘园,供应本庄食堂和高端市场。关键是旅游价值:环境清幽,可利用废弃水库和溪流,打造小型湿地景观、亲水步道、垂钓平台,与主村驿站联动,形成旅游动线延伸。山林地可探索林下种植(菌菇)或养殖(土鸡)。”

* 村民意愿: 村民思想相对开放,对旅游开发充满期待,但担心破坏环境。

4. 杏花营:老果园的升级机遇

* 地形: 以坡地为主,但历史上遍植杏树,故名杏花营。如今大部分老杏树品种退化,管理粗放,经济效益低。

* 发现: 成片的杏树林是最大资源,但亟待改造。

* 评估(李静&张明远): “这是现成的经济林资源!可与生命科技公司联动,进行高接换优,嫁接鲜食或加工型优良杏树品种。杏子可用于开发杏脯、杏仁露、杏酒等深加工产品。林下可间作耐阴作物或养殖。形成‘观花-采果-加工’的产业链。”

* 村民意愿: 村民有果树管理经验,迫切希望改变老果园面貌,对合作意愿强烈。

三、 初步方案:差异化协同的“飞地”战略

考察结束后,考察组连夜整理数据、图片和访谈记录,形成了一份详尽的《庞庄村大队下属自然村土地资源评估与初步利用建议报告》。在向王龙飞和李静的汇报会上,陆明宇提出了 “核心-飞地-协同” 的差异化土地利用战略:

1. 核心区(庞庄主村): 继续聚焦高精尖产业。智能温室、酿酒厂、鹿场、驿站是“心脏”和“大脑”,进行技术研发、精深加工、品牌展示和高端体验。

2. 飞地一(清水涧): 定位为 “生态涵养与精致体验延伸区” 。优先启动溪畔精品农业和微型旅游配套设施建设,与主村驿站形成互补,作为解决旅游用地不足的突破口。

3. 飞地二(杏花营): 定位为 “特色经济林标准化改造与初加工基地” 。与生命科技公司合作,启动老杏园改造项目,建立示范基地,为产品线延伸提供原料。

4. 飞地三(西山坳\/北梁子): 定位为 “特色种养与生态修复试验区” 。选择小面积地块,试点中草药种植、节水杂粮、生态养殖等模式,探索在瘠薄土地上的盈利模式,同时承担一定的生态恢复功能。

四、 合作模式: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针对如何与这些村合作,小孙提出了灵活的方案:

* 成立“联村产业发展合作社”: 由“本味”控股公司牵头,与各自然村集体或村民小组共同成立合作社,“本味”以资金、技术、种苗、销售渠道入股,村民以上地、劳力入股,按股分红。

* “订单农业”保底收购: 对试点项目,与参与农户签订保底收购合同,消除农民顾虑。

* 劳务雇佣与技能培训: 优先雇佣当地村民,并提供技术培训,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

王龙飞和李静听完汇报,十分振奋。

“太好了!”王龙飞说,“这一圈没白跑!思路一下子打开了!我们不能老盯着平整地块,就要在这种‘非标准’的地形里,找到最适合它的‘非标准’产业!”

李静补充道:“我完全同意这个差异化战略。这样不仅解决了用地问题,还把周边村都带动起来了,形成了真正的产业集群和协同效应。下一步,就是要和各村深入洽谈,把合作模式细化,把风险控制好。”

庞庄村的这个春天,因这次深入山乡的勘察而充满了新的希望。土地瓶颈的解决方案,没有局限于简单的“扩张”,而是走向了更精细、更可持续的 “活化”与“协同” 。通过科学的勘察和创意的规划,曾经被视为发展障碍的丘陵山地,正在焕发出新的生机,为“本味”集团的未来发展,开辟了更为广阔和多元的空间。一幅以庞庄为核心、辐射周边、差异化发展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