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庞庄村,仿佛一个巨大的、喧嚣而有序的工地。酿酒厂与梅花鹿养殖场的同时建设,将这片往日以田园静谧为主的土地,短暂地变成了一个充满工业力量与生态智慧的建设舞台。基础施工的顺利开局只是第一步,随着工程进入结构施工、设备安装预埋等深水区,更复杂的技术难题、更精细的协调要求、以及意想不到的挑战接踵而至。与此同时,农庄原有的核心产业并未停步,仍在高效运转,新老业务如同交响乐的不同声部,需要高超的指挥艺术才能和谐共奏。
一、 酿酒厂工地:精度与复杂度的考验
酿酒厂工地已告别了最初的大开大挖,进入了钢筋混凝土的“骨骼”生长阶段。厂房的主体框架开始拔地而起,高大的立柱、纵横的梁体勾勒出未来车间的宏伟轮廓。但这恰恰是精度要求最高、各专业交叉最复杂的阶段。
1. 结构施工的“毫米”之争:
张明远工程师几乎寸步不离工地,他的眉头时常紧锁。食品工厂对平整度、垂直度、标高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尤其是未来安装大型发酵罐和灌装线的区域。他手持激光测距仪和水平尺,对每一根立柱的垂直度、每一道梁的标高进行反复校验。
“这里,偏差超过了3毫米!”张明远指着刚浇筑完的支模架,语气严肃地对施工员说,“必须调整!否则设备基础板无法水平安装,会影响整个发酵过程的稳定性!”
施工方起初有些不解,认为这点偏差在普通厂房可接受范围内。但张明远态度坚决:“这不是普通厂房!这是生产入口食品的车间!精度是质量的生命线!必须返工!”在他的坚持下,施工方增加了技术力量,采用了更精密的测量仪器,确保了主体结构的施工精度。
2. 管线综合的“三维迷宫”:
更大的挑战在于综合管线布设。酿酒工艺复杂,需要铺设的管道密密麻麻:包括工艺管道(原料、半成品、cIp清洗)、给排水管道、消防管道、动力电缆、控制线缆、通风管道等。这些管道如同建筑的“血管”和“神经”,必须在混凝土浇筑前,精准预埋在结构体或架空在指定位置。
张明远和李静连续几天泡在临时指挥部,与设备供应商、设计院、施工方的机电工程师一起,对着复杂的bIm(建筑信息模型)三维图,进行管线综合排布优化。“这根工艺管道要和电缆桥架保持安全距离!”“这个排水点必须低于设备出口!”……他们像解一道复杂的三维拼图,避免管道“打架”,确保后期安装和维护的空间。这项工作极其耗费心力,但至关重要,一旦出错,后期整改代价巨大。
3. 特殊功能的“量身定制”:
酿酒车间有诸多特殊要求。例如,发酵车间需要保温隔热和耐腐蚀环境,墙体需要增加保温层和特殊涂层;灌装车间需要达到洁净标准,对密闭性、地面材质、吊顶、人员净化和物流通道有特殊设计。这些都需要施工方严格按照专有规范施工,张明远和李静必须紧盯每个细节,确保“量身定制”的车间能满足未来生产工艺的需求。
二、 梅花鹿养殖场:生态与安全的平衡术
相较于酿酒厂的“工业精密”,鹿场的建设更注重“生态亲和”与“动物安全”。
1. 鹿舍建设的“动物行为学”应用:
陈永健老师将他的专业知识融入施工的每个细节。他指导工人在鹿舍内部安装防撞圆角的栏杆,避免鹿只受伤;食槽和水槽的高度、角度经过精心计算,方便鹿只采食又减少浪费;地面铺设了防滑且有一定弹性的材料,保护鹿蹄;棚顶开设的天窗不仅为了通风,还考虑了鹿群喜欢仰头观察天敌的天性,有助于减少其焦虑感。
“这里,再加一个蹭痒架。”陈永健指着一处转角对工人说,“鹿喜欢蹭痒,提供固定的地方,能保护围栏和鹿的皮肤。”这些细节,让赵大虎等老农业人啧啧称奇,深感现代化养殖的科学性。
2. 运动场与围栏的“柔性”防线:
运动场的建设并非一平了之,而是保留了缓坡和洼地,模拟自然地形,利于排水和鹿群活动。围栏的施工是重中之重。在确保坚固(深埋基础、高强度网片)的同时,陈永健还要求在围栏内侧加设了一道电网(脉冲式,安全但具威慑力),作为防止鹿只冲撞和逃跑的双保险。电网的安装高度、电压强度都经过严格设定,既要有效,又不能伤害鹿只。
3. 环保与防疫设施的“隐形”工程:
鹿场同步建设了粪污处理系统,包括沉淀池、沼气发酵罐(与农庄现有系统连接)、沼液还田管网,实现养殖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避免污染。还设立了严格的防疫隔离区和车辆人员消毒通道,建筑布局上做到了净道与污道分离,这些“隐形”的工程,是保障养殖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 统筹与应对:王龙飞李静的双线指挥艺术
面对两个工地日益复杂的局面,王龙飞和李静的指挥若定至关重要。
* 每日调度会: 每天清晨,王龙飞主持召开两个工地的现场调度会,施工方、监理、张明远、陈永健、李强等人参加,快速协调解决前一天出现的问题,部署当日重点。会议短促高效,目标明确。
* 风险预案: 针对夏季常见的暴雨、雷电、高温天气,他们督促施工方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准备了充足的防汛、防暑物资,确保人员和工程安全。
* 资金与供应链保障: 小孙紧密监控资金流,确保工程款和材料款及时支付。李强则奔波于各个供应商之间,确保钢筋、水泥、管线、设备等能按需进场,避免停工待料。
四、 原有产业的协奏:根基的持续滋养
在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的同时,农庄的“基本盘”并未松懈,反而因为新项目的带动,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 智能温室: 在马勃菌持续稳定产出的基础上,李静指导高林、程诺开始了羊肚菌的适应性栽培试验,为未来品种多元化进行技术储备。温室的稳定产出,为即将建成的酿酒厂提供了最核心的原料保障。
* 沙棘园与大田: 赵大虎在兼顾鹿场建设的同时,丝毫没有放松对沙棘、高粱的田间管理,水肥一体化、绿色防控到位,作物长势喜人,为秋收和酿酒备足了原料。
* 驿站社区: 张小梅和周媛策划的夏季主题活动(如星空音乐节、田园摄影大赛)吸引了大量游客,驿站入住率持续高位运行,社区氛围活跃,为农庄带来了稳定的现金流和品牌热度。
五、 夜幕下的交响:希望与汗水交织
夜幕降临,工地的探照灯将夜空照亮。焊接的火花如繁星点点,混凝土泵车的轰鸣声低沉有力。王龙飞和李静再次站在高地上,望着眼前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
“就像又回到了当初建温室的时候,”王龙飞感慨,“甚至比那时更难,摊子更大,要求更高。”
“但我们的经验也更丰富了,团队也更成熟了。”李静语气坚定,“看着图纸上的线条一天天变成现实,再难也值得。”
远处,温室的补光灯如同璀璨的宝石,驿站的灯火温暖祥和,与两个工地的建设之光交相辉映,共同勾勒出庞庄村充满活力的未来图景。
庞庄村的这个夏天,在汗水、智慧与协作的浇灌下,两大产业新星正破土而出,与原有根基深度融合,奏响了一曲激昂的产业协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