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天天书吧!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天天书吧 > 历史军事 > 退隐江湖那些年 > 第21章 月下独酌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宴席在欢声笑语与杯盘渐空中步入尾声。浓郁的菜香与酒气混合着,在温暖的大堂里弥漫,每个人脸上都带着满足的红晕与节日的惬意。

林安见秦月娥眉宇间虽洋溢着喜悦,却也难掩一日辛劳后的倦色,便凑近她耳边,低声道:“月娥,我带你去个地方醒醒酒,可好?前几日我偶然发现一处地方,视野极佳,正适合赏今晚这轮明月。”

秦月娥侧头看他,见他眼神清亮,带着一丝神秘的期待,心中微动,点了点头。她转身对众人害羞说道:“请大家自便,我与攸宁出去走走,消消食。”

众人知道两人这是打算出去独自相处一会儿,感受节日氛围,只也是打趣了几句让林安好好照顾秦掌柜便不再多言了。

两人相偕离去的身影,融入门外溶溶的月色中。而他们一走,大堂内的氛围便微妙地转变了。

张彦远已是酒酣耳热,他本就放浪形骸,此刻更是兴致高昂。他眯着醉眼,看向正慢条斯理品着清茶的王老郎中,大着舌头道:“王……王老哥!听闻……听闻你不仅医术通神,于音律一道,亦是此中高手?昔年……昔年一支玉箫,可是能引百鸟来朝的!今日中秋良辰,明月当空,岂能无丝竹管弦之盛?不如……不如奏上一曲,让我等俗人,也沾沾雅气?”

王老郎中今日心情本就不错,又被张彦远这般带着夸张奉承的言语一激,加之几杯醇酒下肚,那沉寂多年的文人雅兴竟也被勾了起来。他捋须沉吟片刻,眼中闪过一丝追忆与慨然,笑道:“张大家过誉了,雕虫小技,多年未操持,怕是手生得很。不过……既然张大家有如此雅兴,老夫便献丑一曲,以助佳节之兴罢。”

“好!痛快!”张彦远抚掌大笑,踉跄着站起身,“走,王老哥,我与你同去取乐器!小六子!来来来,你也跟着,帮忙掌灯!”

小六正收拾着碗筷,闻言看向文先生,文先生微笑着点头示意。小六便放下手中的活计,连忙应道:“好嘞!张大家,王老,您二位小心脚下,我给您们照路!” 他机灵地提起一盏气死风灯,在前引路。

王老郎中对文先生和阿竹小雅道:“文先生,阿竹,你们稍坐,老夫去去便回。” 说罢,便与勾肩搭背、兀自高谈阔论着“音律与绘画相通”的张彦远,在小六的引领下,朝着济世堂的方向走去。

见大人们都要离开,阿竹的心立刻怦怦跳了起来,机会来了!他深吸一口气,努力让自己的声音听起来自然些,对身边的小雅说道:“小雅,我……我在济世堂也给你准备了一份中秋礼物,你想……想不想现在去看看?”

小雅正因大人们的离去而有些无所适从,闻言抬起头,眼中闪过一丝惊讶和羞涩,她下意识地看向母亲文先生。

文先生将女儿与阿竹之间那点欲语还休的情愫看在眼里,心中明了。她温和地笑了笑,轻轻拍了拍小雅的手背,柔声道:“去吧,既是阿竹的心意,便去看看吧。只是别耽搁太久,看完便早些回来。” 她顿了顿,又补充道,“王老和张大家他们也在济世堂,若有事,便去寻他们。”

得到母亲的允许,小雅脸上飞起两朵红云,轻轻点了点头,声如蚊蚋:“嗯,谢谢娘。”

阿竹见状,喜出望外,连忙对文先生道:“文姨放心,我会照顾好小雅的!” 说完,便迫不及待地,又强自按捺着激动,引着小雅也离开了客栈。

转眼间,热闹的大堂便只剩下文先生一人。她看着空荡荡的桌椅和尚未完全收拾停当的杯盘,微微笑了笑,并没有立刻动手收拾。她缓步走到窗边,推开窗户,清冷的月光如水银般倾泻而入,照亮了她恬静而略带感伤的面容。

窗外,那轮圆满得近乎完美的明月高悬中天,清辉皎洁,镇子里的灯火与之相比,都显得黯然失色。文先生倚着窗棂,仰头望着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思绪不由得飘远了。

她想起了许多年前,也是这样一个中秋之夜,她与逝去的夫君——那位姓李的温和男子,便在自己家的小院里,摆上一张小几,几碟瓜果月饼,一壶清茶。他总会指着月亮,给她讲那些古老的、与月亮相关的传说故事,或是即兴吟诵几句应景的诗词。他的声音不高,却温润如玉,伴着桂花淡淡的香气,能让她觉得,这便是世间最安稳的幸福。

“夫君,你看,今年的月亮,还是那么圆……” 文先生低声呢喃,眼角有晶莹的泪光在月光下一闪而逝,但那嘴角,却带着一丝怀念而温暖的弧度。她没有沉浸悲伤太久,只是静静地享受着这份独处的、与往事对话的静谧。

另一边,济世堂内却是另一番光景。

王老郎中从内室取出一支用锦盒妥善保存的紫竹洞箫。那洞箫色泽沉郁,油光润滑,显然年代久远,且是心爱之物。他轻轻抚摸着箫身,眼神复杂,仿佛透过它,看到了许多尘封的往事。

张彦远和小六屏息凝神地看着。王老郎中走到院中,对着那轮明月,凝神静气片刻,然后将洞箫凑近唇边。

起初,几个清越的音符跳跃而出,曲调轻快活泼,带着节日的喜庆,仿佛描绘着人间团圆的其乐融融。张彦远眯着眼,手指在膝盖上轻轻打着拍子,小六也听得入了神。

然而,随着曲调深入,那欢快的节奏渐渐放缓,音符变得悠长而低沉。王老郎中闭上了眼睛,他吹奏的仿佛不再是单纯的乐曲,而是他积压在心底数十年的情感。

那里面有年少时的意气风发,有与师父云游行医的漂泊岁月,有与司夜初见时的惊艳与后来的误会蹉跎,有与亡妻相恋时的喜悦和温暖,也有与其生死离别时的不舍与思念……

济世堂院内,张彦远和小六早已收起了嬉笑的神色。张彦远这位看似狂放不羁的画家,此刻神情肃穆,眼中竟也流露出感同身受的悲悯。小六更是听得眼圈发红,他虽然不能完全理解曲中深意,但那浓郁的悲伤却直击心灵。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仿佛融入了月光,久久不散。王老郎中放下洞箫,缓缓睁开眼,眼中似有水光闪动,但他长舒一口气,眉宇间那最后一丝沉郁,仿佛也随着这箫声散入了夜空。

良久,张彦远才重重地拍了一下大腿,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郑重:“好!好一曲《月下独酌》!不,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王老哥,此曲情深意重,技艺更是已入化境,佩服!佩服!” 他并非是胡乱吹捧,而是真正听懂了曲中的千回百转。

这箫声显然也激起了他强烈的创作冲动。他猛地站起身,酒意似乎都醒了大半,对小六急切地说道:“小六子!快!笔墨!快拿笔墨纸砚来!如此明月,如此仙音,若不将其神韵留存于纸上,我张彦远枉称‘墨颠’!”

小六还沉浸在箫声的余韵里,闻言愣了一下,看向王老郎中。王老郎中微微颔首。小六这才反应过来,连忙跑进屋内,不一会儿便搬来了王老郎中平日开方用的矮几,又将文房四宝一一铺陈开来。

张彦远也不多言,抓起酒壶又豪饮一口,然后提起那支饱蘸浓墨的笔,目光炯炯地凝视着铺开的宣纸,仿佛要将眼前的明月、耳畔残留的箫声、以及心中澎湃的激情,全部倾注于笔端。他手腕悬动,落笔如飞,时而泼墨挥洒,时而细笔勾勒,整个人进入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创作狂热之中。小六在一旁看得目瞪口呆,连大气都不敢出。